吴忠市兰亭中学 751100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化学学科的相关记载中蕴含着完整的育人元素,综合体现了化学知识、化学方法、学科思维与科学精神发展的真实过程。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史料中蕴含的“五育”融合点,问题驱动学生站在广阔的化学学科发展进程中去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五育”融合全面育人,打造兼具理性与感性的化学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五育;高中化学
加快建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育并举”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一大批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贯彻“五育并举”的指导方针的关键,在于建立与其匹配的实践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化学课堂,引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情景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还有助于学生结合时代和学科特点来理解传统文化,了解化学在中国的发展渊源,通过展现前人的辉煌成就,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而为国”的责任感。
一、问题之始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不乏融合了化学史情景的"五育"点,如中医药、冶金、陶瓷、酿酒、酿醋等,紧密围绕化学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帮助青少年感受中华文明的辉煌。这些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拼搏的成果。中国的古董珍玩具有丰富多样的品类,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唐诗、宋词和元曲等文学作品涉及的题材广泛,各具特色,争奇斗艳。《道德经》的语言精炼,句式整洁,音韵优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充分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之美。通过以真实的化学史为背景,学生主动参与伟大的历史实践,推动学生主动付出体力和劳动,将中国古人的实践成果转化为自身未来参与社会历史实践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严谨治学教育,以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展现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二、实践之径
(一)“五育”融合情境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新教学标准强调了重要性,即创造出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以推动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中华卓越的传统文化不仅是真实的教育资源,还承载着化学领域中知识的创新、进步和应用的全过程。同时,传统文化也体现了化学家们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可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促进其在化学学科上的整体进步。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课的不同阶段,广泛运用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经典内容,从炼铜到炼铁,展现中国金属冶炼工艺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此外,中国也是全球最早酿造酒和醋的国家,深谙从酒精到醋酸的氧化过程。中国人民冶金酿醋的过程很辛苦,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重要性是有帮助的,并且可以培养他们主动报效国家的情感。通过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知识与教学过程无缝融合,鼓励学生以化学的角度去解读具有生动性的历史资料。课程内容与历史资料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学生经历了辛勤的努力,追随着先贤们的脚步,一路向前。
(二)“五育”融合思维线—问题驱动,深度学习
问题驱动教学法的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习任务拆解为一系列螺旋式上升的问题驱动学生连续性地思考,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交流、质疑探究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思维风暴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化解重难点问题,最终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掌握。问题驱动教学法实施策略主要包含以
下三点:一是问题设计目标明确,要有真实性和实践性;二是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培养学生在陌生环境下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三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层层递进,每个问题环环扣扣,使之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三)“五育”融合的评价线———全面多元,合理有效
学习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对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及时调整教育决策。它是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环节,能有效地促进五育”融合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评价体系的设计主要通过提问、练习、小组活动、点评、作业等多元途径实现。通过提问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例如“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的学生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来理解,有的学生从“微观”电子转移的角度来理解,而有的同学却能“宏微结合”全面地解析其实质。精选具有情境性和综合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化学问题的能力。例如,《氧化还原反应》课堂的尾声,要求学生“为医护人员书写一条双氧水使用注意事项信息”,或者提出“如何根据氧化还原理处理汽车尾气”,使化学学习从课堂走入生活,评价学生在复杂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是在解决这样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体健康,满足“德育”“智育”“体育”要求。教师应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通过组织起有效的实验探究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和掌握化学技能。在分组实验活动中,同组组员协同合作;实验后,不同组组员之间分享交流补充。不同个体在活动中呈现不同表现,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形成重要的过程性评价。
三、结语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时代发展呼唤教师突破“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浅层化教学模式的桎梏。一节好课在设置教学情景方面,既要源于教材,又不能受限于教材。教师应精心选择真实的教学情境辅助教学,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以及国家重大的科技成就,厚植爱国情怀,展现化学在人类进步和改善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满足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德育”“美育”要求;在任务和问题设置方面,坚持以有层次、系统性的问题为导向,为学生思维的进阶搭好“脚手架”,结合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逐步完成构建思维模型、运用思维模型、深化思维模型和实践思维模型四大学习任务,培育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智育“”劳育”和“体育”。
参考文献
[1]郑国庆.浅谈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18):87-88.
[2]董婷璇.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18):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