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普兰店区城子坦中心小学 辽宁 大连 116224
摘要:作为一个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私密活动,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技能、发展思维、升华情感、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本质上来讲,这个过程与“情知教学”理论所强调的学生情感、知识与能力培养的核心不谋而合,这也就使得基于“情知教学”理论来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具有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与此同时,在“情知教学”理论支撑下来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活动,可以强化小学生对文化智慧成果艺术魅力的整体感知,从而促进小学生人文艺术修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情知教学理论;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主是新课改对教师教学思想与方式提出的新要求,而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实现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意味着必须兼顾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个性等诸多要素[1]。而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统一情与知两个认知过程,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激发。因此,对于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的构建而言,情知教学理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性作用。而在此理论指导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就需要语文教师做好如下几个维度的创新改革:
一、挖掘情知文本,夯实教学基础
阅读文本中的情知要素指的是文本中那些兼具思考性和情感性的因素,对这部分要素的挖掘与把握是在情知教育思想指导下构建高效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这是因为,无论是教材文本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还是写景状物的景物描写,都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真实体验,是学生思维体验与内心情感的有机统一体。为此,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进行潜心钻研与要素挖掘,精准把握文本中的情知要素,从而进一步夯实情知小学语文阅读高效教学的坚实基础。
比如,《北京的春节》以时间顺序对北京春节之前的准备工作(如腊八节煮腊八粥、买年货、过小年、大扫除、团圆饭、祭祖等)进行了绘声绘色地描写,而在这种民风民俗描写的背后,是作者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是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新风貌的赞美;《将相和》讲述的是大将军廉颇背负荆条向上卿蔺相如请罪的故事,通过对人物外表、事件本身的描写,重点在于传达一种豁达、勇于承认错误的高尚品格。在组织上述两篇文章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通过把握文章所借用的托物言志、寄情于景、借物喻人等表现手法,来实现基础知识的讲解和情感内核的深挖,只有这样,学生们的阅读才能真正体现出情知统一的育人价值。
二、搭建阅读情境,助力情知协调
现阶段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诗词等,均经过教育家反复多次地钻研与分析,最终被选录的文本大多是名家名篇,其中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时代内涵。而对于知识与思维均处于发育阶段的小学生,对这种复杂情感、复杂文本的理解始终存在着极大的难度。而基于文本内容来搭建阅读情境,通过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与创作风格等内容的补充,亦或是在形象真切的表演情境中加以感知,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又可以促进学生对特定时代内涵、情感内涵的把握,从长远的视角来看,这个过程便是语文阅读有效性提高的过程,更是小学生透过高效语文阅读表象来探究文本深层内涵、升华自身思想情感的过程,是在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过程中实现情知教学有机统一的过程。
比如,在组织学生阅读《开国大典》一文时,本篇文章主要再现了中国历史上重要转折事件开国大典得盛况,以及通过热烈、庄严氛围的营造传达着中国人民在那个历史瞬间的自豪和激动心情。在浅层阅读过程中,小学生会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形成整体把握,随着阅读教学的深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开国大典历史事件相关的视频素材,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加深学生对文本得理解、启蒙学生的爱国之情。例如,在导学阶段,教师可以播放“开国大典”相关影视段落,让学生在如临现场的观影体验中感受现场的庄严肃穆以及人们的激情澎湃。而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人们会这样激动,甚至热泪盈眶?这个文体在原文中并无答案,需要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就可以继续播放八国联军侵华、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等视频资料,以此来补充小学生对中国历史的知识盲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爱国情感。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依托文本内容来创编课本剧,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人物的理解、对深层思想的内化。比如在《将相和》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基于课文基础知识理解来创编课本剧,并自选角色、自行组队完成人物小传的编写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从而通过表演情境的搭建以及对人物高尚品格的深挖来启发小学生的正确情感价值观念。
三、设置探究问题,启发深度思考
心理学认为,问题是引起思维的重要因素,而思维情感活动总是与问题的解决保持统一步调[2]。由此可见,教师精准把握了问题导学环节,就相当于掌握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钥匙。对于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的构建而言,亦是如此。小学生是一个好奇心、探索欲极为强烈的特殊群体,在接收到问题信号后,他们往往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发散思维来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在答案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学科情感。因此,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群体的这一心理独特性,围绕阅读文本和教学目标来设置探究性问题,以此来切实保障阅读教学在学生知识增长、情感丰富与升华方面的关键性作用。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探究性问题的创设除了要紧紧围绕阅读文本展开之外,还必须符合不同层次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发展需要,也就是要使阅读水平与能力较低的学生能够有探究的空间,又要保障阅读水平与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在阅读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进行深度思考,最终更加高效地把握文本内涵、情感内涵。
比如,在《父亲、树林和鸟》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提出以下探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文本内容——
①父亲、树林和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②什么时候树林和鸟最快活?
③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经过阅读之后,学生们可以对阅读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和整合,从而得出前两个问题的答案。但是第三个问题,需要学生立足文本内容、发挥自身的发散思维,进行思维联想与深度思考,而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以及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建立过程。可以说,基于探究性问题的启发,学生对文本内容和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自身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样便实现了文本内容与情感内核的双向统一。
结束语
总之,阅读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小学生语文知识积累、人文情感丰富、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升华情感,更反映了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核。因此,在“情知教学”理论支撑下来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生本主义教学思想,在遵循情知统一、情知激活、情知和谐原则的前提下,为学生们的知识与情感教育提供必要的方法支持,以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目标以及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情感价值观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恩源.学生情感培养: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奶酪"[J].考试周刊,2009,(51):63-65.
[2]冯妍.任务问题导学及情知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落实[J].现代农村科技,2020,(1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