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杰瑞兆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201306
摘要: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核心力量和有力支撑,是国家经济平稳运行的坚定基石。支持国有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一直是金融领域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对此,国有企业要充分运用金融业务创新,高度重视并有效利用融资对策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应用。本文浅析了各融资对策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以期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融资;对策
引言
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导致经营活动停滞、供应链中断、失业增长和消费锐减。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复苏乏力,地缘争端,这些持续危机引发的全球性挑战,加剧了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高度,提出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论断。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瞬息万变,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大国之间纵横捭阖,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强权笼罩下的国际经济环境,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在当前大国军事经济博弈的影响下,国有企业如何利用商业银行金融职能应对当前形势和推动改革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担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是一个重要课题。
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是从计划经济到今天的全面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改革的核心力量和有力支撑,是国家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石。国有企业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历经风雨,摸索前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基本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双提升,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1]。
1、国有企业现状分析
2016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关系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关系我们党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国有企业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为新时代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供了总依据,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战略意义和理论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已经走过了70余年的历程。从注重国有企业的数量,到注重国有企业的规模,再到注重国有企业的影响,国有企业70余年的发展支持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并支撑了国家工业体系构建、促进了国防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若干重要重大技术进步及创新突破、增强与提高了支柱性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国有企业改革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并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相互影响、相互支撑,从放权让利及承包制,到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及做大规模,再到混合所有制改革,逐步实现从管理国有企业向管理国有资本转变[2]。
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促进或促成社会资源的重新组合与配置,这就要求金融资产重新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目前的主要形式是股份合作制、兼并、破产等。这些形式都可能使国有企业的资产实现非国有化或重新组合。在实行股份合作制过程中,净资产以外的部分,基本上属商业银行的资产,实际上也就形成了改革后的企业职工或股东持股占有资产和国有商业银行以债权人身分占有相应贷款所形成资产的局面[2]。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有商业银行也成了国企的股东之一,其利息收人或可理解为分红派息收入。与此相对应,国有商业银行对其金融资产也必须重新调整。这种调整主要体现在结构上,国有商业银行可以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并与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行充分协商,以实现金融资产的结构优化。在国企改革兼并、破产时,企业资产实现了重组,结构得到了优化,这种优化体现在金融资产上的表现是金融资产实现了由劣到优的质的转移,也就是银行的贷款要么效益差的企业转移到了效益较好的企业,要么是利用准备金冲减了历年累积下来的呆滞和呆帐贷款,银行信贷资产的结构亦得到优化,尽管为这种优化银行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2、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国有控股企业是指在企业的全部资本中,国家资本股本占较高比例,并且由国家实际控制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包括绝对控股企业和相对控股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为:1979年—1986年,国有企业的经营权改革;1987年—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从经营权向所有权层面的过渡;1993年—2002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2003年—2008年,国有企业向市场控制方面改革[3]。2008年至今,继续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向体制机制、产权交易、股权激励、科技竞技、产业创新等方面深入推进,为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体制改革和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有企业从放权让利,到承包制改革与股份制改革,再到全面改制,直至当下积极推进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剥离其国有资本运营职能,正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协调推进,不断推动管理模式由管理国有企业向管理国有资本的转变
。
3、国有企业融资对策
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和金融理论实践证明,在世界经济中任何经济主体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推动,而金融资本的来源无主要是由内源和外源两部分组成。根据世界银行对十四个发展中国家的统计,在70—80年代,企业部门的自筹资金平均为55%,也就是企业部门投融资的45%是通过外源融资实现的,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的比率为1:0.82。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金融在促进资本社会化的同时,降低了外源融资的交易成本,从而使外源融资在企业融资结构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市场调节型融资机制对经济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市场调节型融资机制主要表现在市场作为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交易契约的结合点。市场调节型融资机制主要包括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即:间接融资是向金融机构借款;直接融资是在金融市场上发行产权证券和融资证券。两种不同的融资形式既具有不同特点又相互联系。没有间接融资的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不可能得到充分发育;同样,直接金融不发达,间接融资也不可能得到完善。
从当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我国选择在坚持间接金融为主体的前提下,加快发展直接金融的发展模式较为可取。同时,由于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手段仍有缺失,因此,以间接金融为主,可利用金融体系掌握社会资金的分配与再分配,并通过金融组织体系,协调金融活动,中央银行的监督指导社会经济中的金融活动。同样,发展直接金融,既有理论内在的逻辑性,又有解决间接金融中存在不足的积极性。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的有机结合,构成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融资新机制。
1、推动融资渠道建设,鼓励企业直接融资。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二是外源融资。外源融资是指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4]
目前,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外源融资方式主要包含四大类,分别为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股权融资、非标融资。从融资方式来看,银行贷款是国有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长期增速保持平稳。从资本市场来看,国有企业向银行提供大量的资金来源,而银行再通过中介服务帮助企业扩大资本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据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12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825967.4亿元,同比增长8.3%,截至2022年12月末,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64.4%,上升0.4个百分点。
通过鼓励企业面向市场直接融资,以壮大自身经济实力,提高净资产盈利率。企业可以加强自身积累,加快技术改造与更新;同时,可以减轻银行贷款压力,逐步解决不良债务。
因此,银行应积极支持国有企业以票据贴现、发行股票、债券和短期融资票据等形式向社会融资。在资本市场的方面,不仅有利于打破目前国有企业自有资本率过低,负债率过高的不良格局,而且有利于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更有利于建立起与收入分配结构、储蓄结构、投资结构对称的融资机制。
2、加强经营资金管理,提高资产经营效率。
在经济的新形势下,要提高资产经营效率,必须确立正确的资金运营观,加强经营资金管理。主要的原则有:
一是,实行“三公”原则。根据企业的盈利水平、经营数据、抗风险能力、信用等级等情况,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办法,以定量考核为主,公平竞争,不搞行政贷、人情贷款,以防范信贷风险。
二是,实行效益优先的原则。银行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以发展前景好、预期利润高为准则,集中资金扶持一批支柱性产业的企业集团形成长期、稳固、紧密的关系,并由此加深与企业集团有联系的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流动资金优先安排效益好的企业,固定资产贷款优先安排投入少、产出高、见效快的企业和项目,保证效益好的企业正常的资金需求。
三是,实行滚动发展原则。重点信贷支持国有企业不搞“终身制”,按经营业绩择优确定。在国有企业和国家银行尚未真正建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经营机制之前,信贷约束的软化,并实行淘汰制。
3、加强金融业务创新,支撑国有企业改革。
一是,创新金融业务。金融机构开展租赁业务对于国有企业组织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建立和完善资金结算和清算制度,对于保证信用总量的平衡和信用制度的优化,节省资金占用、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实行“认股权证定价”。认股权证是一种能够按照特定价格买入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的选择权凭证。认股权证定价的特征有:(1)认股权证确定的特定价格一般低于公司股票市值;(2)持有该凭证可在将来规定的期限内所确定的价格将该公司的股票买入;(3)认股权证可作为融资工具。
三是,创新信贷调剂业务。具体做法有:(1)特定贷款。就是专门用于兼并或购买其他企业产权(资产)资金不足的贷款,这项贷款可根据实际,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和提高贷款利率。(2)转移贷款。在产权转让中对于资产流入流出都有贷款的企业,采取贷款转移的方法来解决资产的等值转移问题。但这种贷款可适当延长还贷期限。(3)抵押贷款。目前这类贷款所占比例还不大,应加快发展。(4)转让基金。该基金应以财政部门为主,以银行部门为辅,以调剂企业产权转让中的资金余缺。
4、有效利用利率杠杆,支持集约企业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手段的运用,通过调整利率水平与结构,改革利率管理体制,使利率逐渐成为一个重要杠杆,也成为影响国有企业盈利水平高低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轨过程的推进,利率对国有企业运营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利率市场化即利率形成、管理、调节的市场化,就是把利率放到市场中去,让供求、竞争、价值规律来确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最终要实行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以发挥利率杠杆调节资金供求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利率的高低要考虑市场变化,迫使那些负担不起资金价格的国有企业减少对资金的使用,从根本上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推动国有企业向集约经营迈进。
当前,我国金融业正处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阶段,利率由市场决定的成分日益增大,金融业要利用利率这个杠杆,适应优胜劣汰的规律,采取实际措施,淘汰那些经济效益低的国有企业,集中资金扶持集约型企业,促进生产要素以优势国有企业为核心进行企业重组,推动企业转向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的轨道。
4、结束语
国有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从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以国家为唯一中介的融资体制。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市场经济的融资体制替代计划经济的融资体制。如果这一结论能够成立,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就应当做出适当的调整。从本文的分析和其他相关研究,可以引申以下几个建议:一是,发展基金形式的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尽快降低国有资本的融资成本;二是,将资本市场改革作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途径;三是,逐步开放不良债权的市场交易;四是,加快培育投资基金等机构。
参考文献
[1]孙永伟.经济新常态下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研究[J].大众投资指南,2021(9):15-16.
[2]文宗瑜.国有企业70年改革发展历程与趋势展望[J].经济纵横,2021(06):29-36+2.
[3]周春燕.经济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建议浅谈[J].全国流通经济,2021(6) :44-46.
[4]崔慧霞.利用金融杠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7(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