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杨柳青画社 天津市河西区 300074
摘要: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中一份喜庆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通过此次对杨柳青木版年画艺术特征和文化意蕴的研究,笔者希望能够让民众对杨柳青木版年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民间艺术得到大家的重视;同时希望本次研究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为当地木版年画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
关键词:木版年画;杨柳青镇;艺术特征;文化意蕴
引言
杨柳青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几乎与天津同龄。它始于明,盛于清,并一直传承至今,是反映天津历史进程的“活化石”,也是反映天津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杨柳青木版年画自古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便是历史上该地区人民对木版年画热爱的真实写照。
1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
题材的地域性每种地域文化的形成都与当地百姓的需求相关,并非纯粹对美的追求,必然与大文化背景下的功利价值观念和追求有关,因此各地不同的价值观使年画的题材在选择上具有地域性。自然环境、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的不同使各地百姓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随之发展起来的民间艺术呈现出地域性的特征。年画是一种本土化的民间艺术形式,各地年画在题材上极具地方特色。年画艺人在进行年画创作时不但具有主观性,往往会考虑到当地百姓的审美需求,因此在题材上具有很强的侧重点。杨柳青木版年画各类题材中当属娃娃画题材销量最广,因此这类题材的年画制作最多,成为杨柳青木版年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一种地方性民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往往需要具备多种因素,而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的选择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
杨柳青镇位于今天津西青区,靠近北京。北京是一座文化古城,八个朝代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都在此建都,因此该地繁荣的经济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带动沿岸城市、乡镇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杨柳青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和富庶,使一个不出名的小镇迅速发展成为漕运枢纽、重要码头和南北物资交流的荟萃之地。因此杨柳青木版年画吸取各种外来文化,使其融入到年画中。对各种文化的吸收,不仅形成了其特殊的风格,并且丰富了当地年画的题材。杨柳青木版年画在题材上多选取戏出故事、诸神、美人和娃娃题材。明清时期是杨柳青木版年画发展的,同时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最高峰。明末清初,北方梆子腔和南方皮黄腔兴起。戏曲艺术的发展带动了天津年画戏出故事类题材的发展,很多普通百姓去不起戏院,因此会选择买一幅生动的戏出故事类年画来替代,在家中看看年画,了解其中的故事,就如同去了戏院一般,老百姓对这类年画题材的需求,推动了杨柳青戏出故事类年画的发展。而诸神题材年画是在年画起源之初便有的题材,作为百姓祈福的主要承担者,因此这类题材在年画中必不可少。仕女画是中国画中的传统题材,杨柳青木版年画由于需要进贡宫廷,并且消费群体面向很多达官贵人、商贾等,在题材的选择上不能太过乡土化,为了满足这类人的审美和消费,把仕女题材引进到年画中。杨柳青仕女题材年画的造型手法延续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人物造型纤细秀丽,赋色雅致。
2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文化意蕴
“年”文化孕育下的木版年画民间各类文化中,对人们影响最为深广的文化,当属于“年文化”。年画这类画种的由来,自然与中国传统的节日“年”分不开。“年”即春节,是中国各类传统节日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深广的一个节日。关于春节,冯骥才先生曾谈到:“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年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最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和传统的软实力……”。①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年”字,在写法上与当今不同,是“禾”与“千”字组成,代表的是谷物成熟,收成好的意思。关于“年”的起源,除了史书上的记载之外,民间还流传着众多有趣的故事。其中,大众所熟知的就是村民齐心协力抵御怪兽“年”的故事。故事如下,相传在古时候,有一头凶猛的怪兽,每到冬天,天气寒冷,食物稀少之时,便会闯入百姓居住的村庄,伤害百姓和家禽,人们斗不过只能到冬天便躲起来。而时间一久,百姓们便发现一个规律,“年”虽然凶猛、可怕,但也有让它害怕的东西,但凡哪户村民家里有这些东西的,“年”便不敢进去破坏:一是红颜色的东西,二是火光,三是巨大的声响。于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备这三样东西,“年”就一定不敢进村了。于是到了冬天,人们便把自家门涂成红色,门口烧着火堆,并且一夜不睡,在家里敲打出声响来阻止“年”的到来,从此“年”再也不敢来村庄伤害人和家禽了。第二天一早,大家相互道贺庆祝赶走了“年”。而后每到冬天,人们都会把门涂成红色,烧火堆,敲打声响。经过代代相传,过年的这些习俗,便衍生为贴门神、年画、祭祖、逛庙会、拜年、放鞭炮、压岁钱等这些风俗活动,形成了一个可触摸的年文化。
3传统木版水印画
现在的传统木版水印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制作模式,勾描分版、雕刻版面、制色印刷都有专门的负责人,北京的荣宝斋、上海的朵云轩和天津杨柳青画社水印工作室至今还在传承保护着这项古老的技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木版水印的制作工艺达到顶峰,木版水印的画幅由原来的笺纸大小到印制大幅的画作,如《簪花仕女图》《踏歌图》由荣宝斋复制,画作神韵可以假乱真。传统木版水印发展至今在技术上已趋于完备,在古今国画作品的复制上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是现代工业的印刷技术无法替代的。木版水印从勾描分版开始便需要去体会原作的神韵精髓,以更好地再现原画作者的艺术风格和作画功力,此便是机器印刷不可及之处。木版水印分勾描、刻板、印刷三道工序,讲究刀味、木味、水味。对于刻版木材的选择需要根据画面来做选取,木质的软硬,纤维的粗细以及木头的吸水性等都是选取木种的依据。而对于刀味的要求并非一日之功,除却对刀具的要求,还需历久的雕刻功夫。版画的水味体现在印刷中,印刷需印纸和色料,而水印的水味也正是由这两物来进行调试,若用清水适当闷纸,印制的画面颜色有润味,印色细节仍需根据具体画面要求作出最适宜的调整。
在中国古代木版水印的演变过程中,最初的雕版印刷以单版墨色为主,除却用于文字雕刻的雕版,以雕版印制的图画多以雕刻线条来表现物体的形象,故对线条的雕刻和掌控往往成为今人对古代雕刻者功力的评说依据。在宋、辽、金、元时期,以墨色线条为主的版画印刷逐渐开始了变化,版画的画面要求不再局限于此,工艺者对版画开始有色彩的要求,雕刻者可以用线条展现缜密丰富的画面,却难在画面的色彩上给人满足。辽代的《炽盛光佛降九曜星官房宿相》以雕版墨线印制再加以晕染,此作虽是独幅版画却将雕版印刷和手工晕染结合,作出的画面不匠气,有生动流畅之感,却不失佛画所体现的庄严,另一方面也可见人们对画面的要求不再拘于单调的墨色线条,而是要寻求更丰富的画面色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套色水印的产生。
结束语
当然,每个地区年画风格的形成不仅仅是单一的因素影响的,是各种必然和偶然因素的碰撞,最终形成每个地区内不同的艺术风格。通过以上对三地木版年画的比较,笔者发现三地年画在不同之中却也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三地年画都是“年”文化的产物,作为新年用品,以装饰节日之用,这些共性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地区之间的文化影响、交融、渗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王树村.中国年画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
[2]王树村.中国年画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4]张道梁.天津年画百年[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