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多维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多维价值研究

巩洪涛

长春市实验中学  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资源意义和伦理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值得借鉴的精髓,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寄托,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意识,使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政课课程内容中去,为我国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中小学;思政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有着无法取代的资源意义和伦理价值。当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和建设成为热门课题,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中,研究和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加以创造性转换,可以充分体现出构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造性意识和宏阔的战略眼光,着力实现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多维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真正落到实处,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这将促使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自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教育培训部门及学校也要有意识地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让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把握其最为核心的部分。如老子的“道”、孔子的“仁”、墨子的“爱”、孟子的“善”、庄子的“逍遥”和“齐物”等。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自然也会带动、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思想境界。

(二)有利于培养师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底气来自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底蕴。中华文化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务实变通的品质,所以,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代的文明,这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骄傲和自豪。中华文化培育了自尊心极强的中华儿女,因此,“在所有被西方列强全力侵略和殖民的民族里面,只有中国的翻身速度最快,也最彻底。”中华文化培育了中华儿女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是因为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的滋养。不管是神话传说、国学经典、诸子百家,还是民族艺术、民俗文化,都有许多让人叹为观止的“独一无二”的东西,这是增强年轻一代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大中小学思政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将这些理念、智慧融入其中,师生的文化自信会油然而生。

(三)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等重要手段,并将中国传统经典的思想精华贯通在治国理政各个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引领学生认同、理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自觉融入自己的思维方法中,将大大有利于他们将来在各自岗位上为建设、治理国家奉献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路径

(一)第二课堂是有效途径

实践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任何教育都不能脱离实践“闭门造车”或“坐而论道”,在进行思政课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学习的同时,学校还应当注重开展一些富有传统文化内涵和思政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是思政课堂理论知识的延伸更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化。这些实践活动可以通过邀请“国学”名师、专家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著作,组织学生针对历史上某一事件进行演讲,组织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抑或者根据当下最新热点、难点事件从中国传统文化哲理方面自拟角度进行解析。在校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国情考察,带领学生游览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旅游景点、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积极组织学生以志愿者、小记者的身份参与社区实践活动以及志愿者活动等,这些都能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政治道德素质。

(二)互联网是重要载体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传统的教育开拓了新的教育视野,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思路。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大中小学一定要拓展传统文化教育途径,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开辟网络教育阵地,在网络上搭建教育平台,为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条件。

(三)能在课堂教学中合理选取并运用传统文化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掌握、领会一定的传统文化内涵,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并能够在不同阶段合理选取并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教学,同时在与教育对象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具有说服力和渲染力的话使之心悦诚服。比如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品行形成期,思政课教师可以运用《弟子规》中“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等来规范学生的言行,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带领他们体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读书之乐;中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处于确立的时期,急需正确的价值引导,思政课教师应该积极运用诸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进行积极的引导,讲究道德修养品行,始终是思政教育的根本所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能一一历数,其丰富多元的当代价值也不仅仅如此,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广大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当代价值,从而不断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有深厚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思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

[2]江净帆.文化自觉: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

课题信息:本文系2022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路径研究”〔GH22308〕;2022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GH2215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