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泸州市人民医院 科室:脑血管病科 邮编:646000
脑卒中是指患者脑部血液循环骤然停止或者减少,致使患者脑组织发生缺氧以及缺血情况。脑卒中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多发,跟随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脑卒中发病几率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是当前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中明确提出:脑卒中发病缺失逐渐上升,医院诊断出院的脑卒中患者于1980年时仅为1万人左右,发展至2008年超过200万人次,截止至2020年,国内脑卒中患者超过370万人次[1]。另外,该病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不管是西方国家亦或是亚洲国家,导致患者残疾的首要因素就是脑卒中疾病,高发的脑卒中疾病导致患者家庭及社会均需要面临沉重的心理及经济压力。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一定的心理、认知以及运动、语言等障碍,从而使其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应用科学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讲至关重要[2]。心理护理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合理要求,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护理服务,重视患者心理变化,以心理干预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本文主要介绍心理护理应用于脑卒中的有效途径。
1.脑卒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抑郁: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均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况,这也是脑卒中急性发作期最为普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最高可达40%左右,其中以轻度抑郁最为常见。有学者指出,左半球卒中患者相较右半球卒中患者来讲,抑郁几率更高,并且症状更加明显。
(2)焦虑:除抑郁以外,焦虑是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的另一独立因素,发生率最高可达67%左右,但因为患者来源、评估方法及时间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评估结果也会有所不同[3]。最近的报道内容显示,脑卒中焦虑发生概率最低为18%,而最高可达到62%。有学者提出,卒中病灶发生于大脑边缘系统及额叶部位,卒中后焦虑概率更高。
(3)应对方式:伴随卒中后焦虑及抑郁而出现的反常行为便是应对方式,对于患者治疗及后期康复具有较大影响[4]。当脑卒中患者出现焦虑及抑郁等心理障碍时,普遍存在消极应对方式或者应对不足的情况。可见,应对行为积极与否和患者焦虑及抑郁程度存在直接联系。
2.脑卒中患者心理护理主要措施
(1)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组织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为患者介绍治疗医生及主管护士,讲解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引领患者了解医院环境,让患者尽快熟悉治疗环境,可以为患者讲解治疗成功的病例,提升患者治疗信心,护理人员应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在对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的同时,使患者了解治疗注意事项,同患者交流阶段,可列举已经康复的病例,使患者紧张的情绪逐渐放松,让患者重拾治疗自信心[5]。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含脑卒中危险因素预防措施、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模式、家庭康复训练指导及健康知识讲解;(2)心理评估:接触患者过程中,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负面情绪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并记录评估结果。(3)针对性心理干预:患者因疾病影响常出现焦躁、抑郁等负面情绪,乃至可能对医护人员产生抵触心理,对于临床治疗表示懈怠[6]。因此,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的交流,帮助患者了解病情,体会患者内心感受,基于合理原则,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如患者出现吞咽障碍或者肢体功能障碍时,需要护理人员及其家属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通过言语安慰和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家属为其提供亲情支持,帮助患者保持平稳心态,防止发生负面情绪;个别老年患者对医护人员过度依赖,主要因为缺乏疾病认知,不了解治疗效果、治疗方法或疾病诱因,因此临床治疗信心严重不足,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播放宣传影片或发放教育手册,构建健康心理,降低负面情绪对患者的影响;播放轻柔、舒缓的轻音乐或者喜剧短片,改善患者恐惧及焦虑情绪,通过与患者沟通帮助其倾泻心中的烦闷情绪,并耐心倾听患者心声,在尊重患者隐私的情况下给予一定合理建议;对于情绪不佳的粗重患者,需要通过交流使其保持冷静,通过亲切的心理安慰,改善紧张的气氛,利用语言暗示的方式帮助患者构建轻松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安全感,使其建立治疗信心[7]。(4)为患者量身打造居家康复训练计划:①记忆训练:为患者制定持续性日常活动规律表,将图片标识粘贴在相应的内容上,在如厕时间粘贴厕所标识、饮食时间粘贴水杯或者米饭标识等,患者家属根据活动规律表提醒患者,促使患者在图片标识取掉后保持原样,引导患者思考每个图片表示的含义,激发患者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积极性,同时刺激患者记忆力恢复[8]。②语言功能训练:提升患者语言交流、沟通能力,其中包含拥抱、抚触以及面部表情管理等,康复训练人员日常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提升患者语言功能;③自理能力训练:引导和激励患者自主使用健侧肢端辅助患侧肢端进行活动,比方穿衣、日常饮食、日常洗漱等,提升患者自主活动意识。通过强化患者系统功能,可以帮助患者重拾治疗信心,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后续生活。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严格贯彻以患者为中心,对护理方案进行优化,提升护理水平及服务质量,其中包含了患者心理需求、身体需求、精神需求和社会活动等多个方面,规划了不同的护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治疗信心,为后期康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维,韩立影,胡凤娟,等. 多模态运动干预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肢体功能、心理状态和疲劳状态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2,32(21):86-91.
[2]付丹,李小云,邹白露. 渐进阶梯式肢体运动训练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负性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22,19(9):173-177.
[3] 胡艳荣,丁艳丽. 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心理状态的改善作用[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6):189-191.
[4]龚佳妮,荣燕,陆金珠.老年脑卒中溶栓患者家属对家庭式护理管理心理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12):139-141.
[5]吕俊丽,张云. 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心理灵活性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18):3313-3317.
[6]张丽丽,邓燕儿,李凤桃.康复心理护理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21):3987-3990.
[7]陈孝英,黎冰,李珍霞等. 超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C]//广东省肿瘤康复学会.2022年首届华南精准医学论坛暨现代临床与护理研究进展学术交流宣读论文.[出版者不详],2022:3.
[8]沈金莲,张妮. 基于微信平台的病友互助小组结合递进式目标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心理韧性及健康行为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6):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