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8
/ 3

以文化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对策研究

邱昱翔

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

一、以文化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从国家属性、人民属性和本质要求出发而提出的伟大战略,具有明确的历史经纬和现实考量,更是内外部发展的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说,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给予各产业、各环节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激励和引导,强化顶层设计,这也是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兴起的大背景,更是新时代赋予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包括湖南“十八洞村”作为我国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传统苗寨风貌和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努力探索走出了一条以红色旅游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乡村文化旅游探索的典型代表,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益探索。从主观因素看,乡村人口占据着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是国家经济社会的重要战场,是粮食、劳动力的主要产地,正所谓“粮安天下,农稳社稷”。乡村振兴关乎国运与国家安全,是推动民族复兴的重要一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的伟大实践探索,其中我国于2020年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胜利,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的集中贫困连片区的农民生活显著改善,这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乡村文化旅游在新时代开启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方式、新途径,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激发了乡村内部发展活力、潜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之意。

(二)乡村振兴是小康社会的应有之意。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不仅仅在于物质生活的丰足,更在于精神上的满足。物质生活体现在对农业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的追求,而乡村文化旅游则可以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充分融合、共同发展。乡村振兴决定着小康社会的底色、成色,小康社会虽然已经建成,但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特别是乡村振兴的产业、人才、科技等方面还存在着短板弱项,以文化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基础还很薄弱、建设思路还不系统、发展前景还没有勾勒清楚,这都需要以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聚焦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目标,紧紧抓住新冠肺炎疫情的窗口期,更要将乡村振兴落实落地,让小康社会发展更具可持续性、不可逆性。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对乡村旅游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也同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遇,天津市蓟州区结合扶持政策,探索突围之路,把丰富优质的绿色农产品融合到农家院的发展之中,推动“一村一景”提升改造,让游客感受到更多乡村旅游的古朴文化气息,文旅产业愈发规范,进入良性发展和循环。

(三)乡村振兴是农民生活的内在需要。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乡村文旅产业的排头兵、建设者。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农民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镇化的快速、持续推进,让乡村在一个时期内成为了弱势群体,这不符合国家发展需要,更不符合农民自身发展的需要。农民作为生活的主体和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和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强烈,在各地发展进度不一的现实情况下,实施乡村振兴则是激发农民内在动力、推动乡村发展、满足农民需要的必要举措,通过乡村振兴来切实提高农民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其中,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是在“逆城镇化”过程中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之中所探索的有效发展之道,可以说是农民自身生活、发展理念的一种转变,也是整合乡村自然、人文、建筑、文化等资源而拓展的新兴产业和发展模式。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农民成为了文旅产业中的中流砥柱,也真正突出了行业发展中的农民主体作用。

二、当前以文旅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短板

(一)部分农民缺乏内生动力。在长久的传统发展中,农村发展思维受限、资源不足,特别是少数贫困户吃惯了“救济粮”,失去了发展的积极性,将乡村振兴寄希望于他人、政府等。乡村文旅虽然目前来看发展势头很猛,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但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民还在观望,甚至缺乏改变的勇气,或者是说没有发展的思路,无法找到文旅产业的结合点,而又无法在产业发展中具备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导致传统的发展方式、路径依然占据着较高比重,特别是对于文旅资源缺乏的地区,农民发展文旅产业的意愿和动力不强。

(二)部分农村缺乏强有力的领头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人力、机制、资源等方面薄弱,村“两委”班子存在着“无人管、无人干、干不了”的现场,而且老龄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严重,这都制约了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前段时间播放的以三涧溪村为原型的电视剧《三泉溪暖》用真实的乡村场景让观众体验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视角盛宴。三泉村从粗放式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蜕变之路,特别是融合了当地古泉、河畔稻田、滨湖湿地和龙山文化等独特资源发展的文旅产业,都是在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实现的。当前乡村振兴的发展大潮中,充满了机遇,更需要向“高云溪”这样的具备坚韧品格、发展思路、敢闯敢干的领头人,投身到乡村振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征程与伟大实践中来。

(三)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不充分。乡村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完善的基础设施上的,包括道路、网络、人才等,传统农业在产业化、规模化上与市场经济的对接需求不足,城乡双向互动的通道畅通不足,基层高端人才不足、扎根实践不长、不深等,都严重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小康社会的底色不能很好呈现。文旅产业对乡村的基础设施要求较高,不仅要有“景”,更要有“情”,“情”“景”交融才能激发起文旅产业走深走实走细的本质要求。当前,乡村的基础设施虽然改观较大,但是对发展文旅产业来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包括对硬件设施的修缮,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文化资源的总结、盘活、升华等,都需要开展一系列的顶层设计、宣传策划、推广实施等。

三、以文化旅游促进提升乡村振兴的对策探讨

乡村是国家稳固的基石。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之大者、小康社会的应有之意,是国兴省强的根基。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乡村振兴还是基础薄弱、任重道远。我们要始终以“赶考”心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答卷”,助力现代化强省、强国建设全面开创新局。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乡村振兴在边陲、边疆、大山区、黄河滩区、沂蒙老区等广袤乡村中铺展开一幅幅优美画卷,用亮眼成绩打造乡村振兴的中国样板,书写华夏答卷。

以文旅产业促乡村振兴的发展在伟大实践探索中已具备了基本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支撑,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实践运用,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创新,统筹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融合在一起,坚持“守正创新”“保护传承”的原则,以旅游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高质量推动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和国家发展政策、乡村文旅发展典型案例,提出实施文化旅游“3+1”发展战略,以推动文化与旅游两者适宜融合的则高效快速探讨,能够融合的则强化过程推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文旅融合的思路。

(一)发动“农民”主体作用,要建立“家业”。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乡村振兴发展速度不快、质量不高,根本原因在于阻碍发展的问题没有破解,只有针对性解决乡村振兴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才能畅通发展之路、振兴之道。农民是乡村的“主人”,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离不开农民自身的努力,他们是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受益者、发展者。

当前,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缺少参与主体,特别是年轻农民的参与。他们往往外出打工,造成了乡村老龄化严重,在思维意识、技能学习等方面受限。另一方面,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缺乏有发展文旅产业能力、较强市场经营意识的领头人,在项目引进、资本运作和运营管理方面缺乏专业人才和技能。为此,农民要首先建立自己的“家业”,积极转变传统的发展思维,以新型农民为发展目标,了解和争取国家乡村振兴的系列政策,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农业。茌平耿店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利用技术改善大棚种植模式,吸引“棚二代”由在外创业转为在家建立“家业”,村民的收入也从几千元到几万元,越来越多的高标准蔬菜大棚也拔地而起,进而建立了现代胡的文旅产业。

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乡村,如何让这片土地产生经济效益?首先要确保土地政策的稳定性,保护农民最基本的“家底”,其次要因地制宜盘活乡村经济资源,包括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等,推行新型农民职称评定、产销对接合作,强化农民改革创新谋发展的意识,激发起建立家业、壮大家业的思路、勇气和能力。

从另外一个方面讲,乡村是农民的乡村,但又不只是农民的乡村。为此,要做好两个方面的统筹参与,一是要通过专业的培训、引导来激发农民发展文旅产业的自觉性,毕竟当地文化是当地农村、农民的灵魂,他们就是乡村文旅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量。政府可以通过文旅产业业态导入,首先让农民的发展意识焕然一新,通过技能培训、机制创新,不断将农民与文旅产业发展共同推动农民人文素养、文旅发展技能的提升,同时以此带动壮大集体经济,让文旅中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也能够让文旅产业带动当地农民的发家和致富,实现乡村资源与城市资源的互动交流,让城市游客在乡村文旅中实现自己的“田园梦”。比如,福建龙潭村,通过培训村民进行绘画,在画布上展示家乡的发展新面貌,让农民主动参与到乡村文旅中来,而又推动了推动的收入增加。

二是要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人才的选择,利用外部专业力量推动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当前,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往往有专业的开发专家团队给予专业指导,包括刚刚提到的福建龙潭村,就是引入了专业的文创团队来指导农民开展文旅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新的工程,需要集商业、经济、营销、管理、艺术、社会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扎根实践探索文旅资源,并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

(二)推动农业科学发展,要形成“产业”。物无妄然,必有其理。乡村振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遵循其发展的规律,而产业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必要过程,只有产业振兴才能构筑起乡村振兴的雄厚基础。产业振兴要挖掘本地的优势资源,比如藤茶种植绿了荒山,也富了群众,拉动了就业;九女峰山区引入了资本,发展了乡村旅游,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耿店村从“打工村”变成了如今的“鲁西小寿光”,靠的就是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

农业的现代化需要大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解决现代化生产的融资难问题,将传统的分散经营整合为与市场有效对接的生产、经营主体(比如,农业合作社),由第一产业的集约化经营带动第二三产业的逐步发展(比如,乡村旅游),引导农民以多种多样的形式适度开展规模经营,培育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而健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体制机制,让“家业”变“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比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产业兴旺的目标已经深入人心,各地都在积极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一县一品、一县一特、一特一片等发展,不仅仅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更是在农业产业化带动乡村振兴新局面上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此,产业振兴是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长久振兴,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具体到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不是简单的将农业资源进行机械整合,将民宿、农家乐、采摘等低质低价的产品一股脑推向游客,而是要凸显乡村文化,把乡村还给乡村才能把乡村的乡土气息展现给游客。

为此,一是要充分挖掘和开发乡村文旅融合的优质资源,盘活存量,拓展增量,包括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民风、产业、文化等。比如,临渭区官邸镇,有着丰富的华夏文明的资源,借助史前文化、先秦文化、圣贤文化不断打造旅游精品,做强文旅产业,通过旅游促进了发展,最终把文化融进旅游变成了生产力,变成故事变成流量变成经济,也达到文旅融合的目的,同时也加强了乡村文旅融合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二是要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特别是要培育一批特色村镇、特色项目。比如,可以与历史文化古镇、民族特色名镇的对接合作,突出风景风貌的呈现、特色美食的品尝,特别是度假小村镇、温泉小镇、民族风情一条街等,将旅游与健康、文化创意、美食等。此外,还可以立足休闲农业创建现代化的农业休闲场所,包括集观光、采摘、住宿、渔业等休闲农业示范区,在培育壮大文旅产业的同时,也能够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进程。在此基础上,可以培育与创新乡村文旅产业新型业态,丰富和深化乡村文旅内涵,包括发展旅游特色小镇、创建现代农业庄园,甚至可以打造乡村旅游的创客基地,结合乡村各种资源打造文旅一体化发展新业态。

三是要创新完善乡村文旅融合产品体系,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留得住的文旅产品,包括了线路、内容、外延、提升等。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十八洞村”“三泉村”等,都打造出了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体系,让产品带动客源市场,以产品提升服务品质。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乡村文旅城产业的发展,所看重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的文旅融合服务品质,这也是产品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需要在文旅全过程中提升参与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对文化自信心的树立。

(三)坚守乡村发展初心,以文旅撬动“三农”高质量发展。

乡村文旅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以乡村振兴为出发点,以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抓手,以乡村振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这是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应坚守的初心使命,也是在发展过程中所坚守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下,要避免唯文旅发展而盲目发展、跟风发展,不是一阵风、一股潮流,而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环节、一个过程,这乡村文旅撬动乡村振兴,进而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乡村振兴虽各有差异,但总体的发展理论是共通的,各地需要结合内外部优势,借鉴全国各地的先进发展经验,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的良性循环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循环提升。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的关键节点上,乡村振兴所面临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行乡村振兴的任务更加迫切,包括乡村文旅在内的新思维、新业态、新环境更需要以改革创新、产业振兴、事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奋力谱写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强国新篇章,用“中国答案”高质量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参考文献:

[1]黄戈,吴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究[J].文化产业,2022(21):139-141.

[2]周爽,程思琪,梁诗函,陈国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新农业,2022(10):77-78.

[3]傅才武,程玉梅.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与政策路径:一个宏观框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06):69-77.

[4]李晶.基于乡村振兴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内生动能与外部赋能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20):214-217.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20.043.

[5]沈晓敏.乡村振兴视角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环境工程,2021,39(10):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