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玉林,537000
摘要:本文从医联体的发展角度出发,进行了必要的分析,而后进一步以此作为基础,就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特征加以讨论。
关键字:医联体;建设;发展
所谓医联体,就是指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这种医联体对于患者来说就像是一个虚拟的宏观医院,不同岗位的人能够通过合作来实现工作效益的最大化,并且为患者提供最优的就诊体验。医联体的构建,对于医患双方而言都有利,但是前提是医联体能够实现良好运行。
一、医联体的发展与价值
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重点工作安排》中,明确提出要以托管方式来促进县级医院的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次年,卫生部出台《关于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提高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的通知》,其中进一步提出要通过建立医联体、医院集团、托管等形式,推动医院联合体和责任共同体的形成。2013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陈竺也强调,要将医联体作为医改未来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随后的几年中又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包括2016年的《国务院深化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意见》,以及2017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都有关于医联体建设的内容。尤其是2017年的文件中,更是明确提出,到2020年,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而在2020年7月,国家卫健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提出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逐步实现医联体网格化布局管理。从这里可以看出,医联体的建设已经基本落实,并且逐步展开了对应的横向合作发展。
建设医联体的本质,就是要将区域内部将既有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从上至综合医院,下至社区卫生服务站,打造成为一个统一的医疗体系,不同的患者依据具体的需求去往不同的部门就诊。对于患者来说,将就诊之前的一些咨询、科室以及医生的选择,以及康复过程中的一些常规工作放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于一些比较常规的疾病和处理,也可以放在社区卫生站,这样既可以减少患者就诊所需要的时间,也可以将医院中更为专业的医生从一些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重点关注更加需要专科医疗服务的患者。
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面向患者的医疗服务,即将患者的需要作为核心来实现医疗资源的配给。在医联体的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向患者实现服务衔接点的透明,即患者一旦实现医疗建档,其病例情况并不需要向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重复说明,病例应当能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于医联体的不同部门之间实现有效共享。一方面这样可以帮助整个治疗过程的无缝衔接,另一个方面,病例由医联体作为一个平台来实现传递,比交给患者,再由患者进行转交要安全的多。这主要是因为患者常常无法对医生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思路进行深入有效的了解,反而是不同部门的医疗人员之间更能洞悉治疗过程的指向。
因此医联体的构建,首当其冲的要求就是必须加强医疗领域信息化的建设,让患者手中的就诊卡或者社保卡,成为一个完整病例数据库的钥匙或者授权口令,从而允许相关医疗人员进行读取。除此以外,虽然医联体的建立,对于患者端保持了透明化,但是在内部仍然是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即便是关系再稳定,综合医院和社区医院之间的差异也无法抹平,不同工作群体之间,从工作性质一直到工作习惯,都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因此除了前面提到的信息化建设以外,更为重要的就是不同部门之间协同水平的构建。这是当前医联体建设所面对的两个重要问题。
二、医联体发展的未来
医联体的地位,已经被我国卫生部门相关政策所确定,并且也已经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规模,未来的医联体建设,必然是要沿着这个既定的方向继续走下去,不断进行深化,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系。对于未来的发展,会重点在如下三个方面呈现出发展特征:
1.信息化的建设
更为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必然是未来医联体发展的重点。这些年我国在医疗领域信息化建设方面不断努力,对应的成绩有目共睹。从最开始就诊卡的落实,到后来就诊卡在不同医院之间的数据逐步打通。可以说,医疗系统中的信息化建设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未来的信息化建设,其重点会出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即继续加强患者病例在不同医疗单位中的共享和传递,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患者在不同医疗单位之间转诊的流畅保证。其二,则是通过信息化来将一些具有代表价值的病例进行分享,通过这种方式来促成医疗系统内部各级人员的学习。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强化信息体系的建设,并且在未来必然也会呈现出对于信息技术依赖的不断深入。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信息安全性的建设,保证患者的就诊信息只会被确定的医疗人员在记录身份的前提下查看或者补充,避免给患者带来额外安全隐患。
2.医疗人才和知识的交流
医联体的价值,不应当仅仅限于面向患者提供无缝衔接的诊疗服务,还应当能做到帮助医疗工作人员加强沟通与交流,促进这个群体的成长。以目前的情况,优质专科人才以及资源下沉到基层,即在社区里集中开设门诊,是相对来说比较常见的方交流形态。之所以这种交流形态会在第一时间突出出来,也主要是因为此种交流形态最容易产生效果。一方面能够让基层的医疗工作者快速地对某一个科室病症有所了解,另一个方面也可以通过这种 基层的临时门诊来发现一些尚未爆发的疾病,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提升居民身体健康整体水平。随着医联体建设的发展,这种医疗人才和知识的交流还会呈现出更多样化的特征,诸如知识的交流会保持线上线下多渠道并且融合的方案,而人才的交流,也不仅仅局限于
3.相关规则的完善
医联体的发展,只依靠精神是不够的,必须有相关规则的保驾护航才能顺利落实。在规则的完善方面,同样有两个方面的细节必须有所保障。其一,就是面向患者的双向转诊治疗规则,其二,则是面向医疗工作人员的合作学习规则。对于前者而言,双向转诊可以算的上是医联体落实的最核心优势,即能够在不同的医疗部门之间进行无缝转诊。从前台转诊联系,一直到后台病例数据的传递,都应当通过相关工作规则固定下来。而对于第二个方面,同样也是医联体构建的一个重要目标,即帮助医疗工作人员之间展开学习,尤其是在现阶段,基层社区卫生站全科人才尚有不足的前提之下,加强这种学习,对于我国医疗框架的优化而言意义重大。
三、结论
医联体是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经历了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初见成效,但是未来仍然有漫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刘远志."互联网+健康"背景下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9(18):23-24.
[2]李凤辉,李爱勤,胡外光,等.互联网+儿科医联体平台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国数字医学,2019,14(04):102-10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