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劳动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09
/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劳动教育

赵小燕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城关中心小学 235100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需要切实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造就一大批潜在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人民、奉献社会的劳动者。劳动教育在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端正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为学生实施正确的行为提供指导。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要充分借助一线劳动人民的光荣事迹,通过开展游戏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使学生切实掌握劳动技能,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光荣,从而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渗透;劳动教育

引言

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提升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解决为什么劳动、怎样参与劳动这类根本问题。在实际教学指导工作之中,教师应设计完善度更高、更为全面的劳动教育模式,并在模式内植入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有效且具有实用价值的内容,相信相关探索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使之在劳动技能教育与思想教育优化的情况下,得到更多的启迪。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1.1缓解疲劳,启发心智

作为五育之一,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一方面,开展劳动教育能够为学生创造劳动锻炼的机会,缓解学习疲劳,减轻学习压力,使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以提高自己理解并记忆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效率。而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理念有助于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内容形成呼应,使学生真正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及端正的劳动态度,培养“劳动最光荣”的良好思想品质,这对启发学生心智、促进身心发展具有显著的效果。

1.2磨炼毅力,培养品行

于学生而言,长久处于温馨平静的教室环境之中,极易养成娇惰散漫的习惯,使学生沦为温室中经不起风吹日晒的花朵。这一现象与我国推行的素质化教育改革理念相悖,不利于学生顽强意志力的塑造。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开展兼具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的劳动活动中,学生一方面能够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不易,培养珍惜劳动人民的成果、勤俭节约等中华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通过劳动增强自身体质,磨炼意志力,为奉献社会、奉献祖国建立起强健的体魄。

1.3提高素质,全面发展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教育同样不可忽视。从前者的角度出发,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是锻炼体能、优化体质的必要条件,只有劳动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从后者的角度出发,道德与法治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因是非观念的残缺而走向错误的人生道路。如果说“劳动”教会学生如何生活,那么“道德与法治”则教会了学生如何在社会中正确地生活,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将道德与法治同劳动教育相融合,才能真正发挥各自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获取思想、行为、技能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而成长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单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学内容丰富且极具趣味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教材当作课堂教学的唯一素材,只讲解教材中的内容,很少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感性材料的支持,对很多教学内容一知半解,影响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此外,教师设计的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学生无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维发散,不利于全面发展。

2.2教学方式陈旧

教学方法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有决定性作用,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总结和提炼。然而,部分教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道德与法治课满堂都是空洞的说教,为学生介绍教材中的人物、场景和事件,直接告诉学生其中蕴含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缺少互动与交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逐渐被应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但是有些教师抵触新技术,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还认为制作课件会浪费时间,导致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2.3教学评价不科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很多教师都没有构建起科学的评价体系,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很少重视学习过程,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这样的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只能对部分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很难给多数学生带来心灵上的冲击。一堂课下来,教师并没有发现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哪些转变,形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了哪些知识,又锻炼了哪些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弱化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作用,同时还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使学生找不到学习和改进的方向。

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3.1创设人文情境,优化学生的思想感悟

人文情境是教学情境的一种形式,要求突出课堂情境的人文主题意义、思想内涵等,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悟,通过情境启发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渗透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此,教师应利用多种途径创设人文情境,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启迪、品德熏陶,为健全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做好充分的准备。

3.2明确主题,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

劳动教育内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较广泛的分布,且在不同的学段均有所体现,这些内容仿佛经线和纬线交错在一起,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及周边环境变化、生活体验丰富不断延伸,成为链接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可明确主题,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素材,从教材中寻找校园劳动内容,学会个人自理等劳动技能;寻找家庭劳动内容,丰富学生家务劳动情感体验;寻找社会劳动内容,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内涵,致敬身边劳动者。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劳动教育内容的具体做法,可分别由纵向及横向两个角度说明,其一,从纵向角度看,教师可立足于各个学段的教材特点,从宏观角度做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目标关联性分析,如明确低年级劳动教育是启蒙教育,需要学生尝试做最基本和最简单的家务劳动,从中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中年阶段更加关注于对劳动教育的内心认同感,需要从家庭和社会责任角度理解劳动意义,高年级更加关注学生劳动技能习得与学生劳动价值认同感两个方面。利用从纵向角度对教材内容的梳理,教师可分别遵循各学段教学目标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其二,从横向角度来看,教师则应留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劳动教育主题各课时的内容逻辑相关性,以教材所涉及学生生活逻辑和道德发展规律为依托,做好具体内容补充、具体方法指导。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这些事我来做”的内容,其内容指向体会父母辛劳,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目标,目标可在科学规划后合理分解到各教学环节之中,分别由不同课时承接教学目标落地任务,同时完成对接下来“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部分情感体验铺垫。

劳动代表着付出与收获,辛勤劳作是付出的过程,物质或精神财富则是收获的成果。上述教学中的绘本故事,先将学生置于错误的思想意识形态当中,再使其意识到思想上的错误,最后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判断结果,由此理解劳动的意义。因此,只有将道德与法治同劳动教育相融合,才能促进学生获取思想、行为、技能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而成长为高素质人才。

结语

劳动教育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是当下义务教育必然的趋势。教师应从自身出发,塑造自身丰富的劳动素养,并将劳动精神注入教学过程中,以劳动精神带动学生的意志力发展,使其形成正直、优秀的思想品质,并具备全面有效的劳动技能,从而成长为有益于社会、国家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佳.劳动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23(1):18-20.

[2]王娟.让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生根发芽[J].基础教育论坛,2022(33):40.

[3]梁深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开展的路径探讨[J].求知导刊,2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