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背景下的城市有机更新研究—以周口市川汇区关帝庙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0
/ 2

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背景下的城市有机更新研究—以周口市川汇区关帝庙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为例

刘盼1 韩亚朋2

(1. 河南旭达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 周口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摘要: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挖掘自身特色的重要途径,是城市文化内涵展示的重要“名片”。当前,周口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正积极申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展示内容的历史文化名城创建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如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如何与历史文化名城创建要求相契合,如何从实际出发彻底改变街区面貌的同时为人民谋福利,为百姓谋福祉。本文以周口市川汇区关帝庙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为例,从多维角度探索新时代下满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要求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策略。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关帝庙、有机更新、策略

一、前言

党的二十大之后,中共中央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城市建设作为载体发挥重要作用。城市建设通常包含物理空间建设和精神空间建设,而城市文化传承作为精神层面的一项内容,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城市长久不衰的内生动力。

1.1问题的提出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历史文化街区不少于2片,[1]周口市川汇区关帝庙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周口源”核心区域的重要文化街区亟需更新改造,但传统的改造手法较少关注城市精神层面内容,已不适用当前全要素更新要求。

1.2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革命意义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并非一定是“市”,也可能是“县”或“区”。[2]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管理工作在条件标准、工作要求、工作程序、申报材料等都要严格按照管理办法执行。

1.3城市有机更新理论

随着十四五期间城市更新上升为国家战略,有机更新理论换发新的生机。早期的有机更新理论由吴良镛老先生提出,是指对城市空间要采用合理手法,控制适当规模和尺度,提升空间品质,结合空间需求妥善处理好城市当前与未来持续发展的关系,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3]

二、宏观策略研究

基于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前提下,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实施更新保护,从

宏观层面上需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策略,使其在展示过程中充分体现文化价值。

1.1自上而下的组织化

自上而下的组织化是指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于一个城市未来发展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从思想上、工作上要求各个单位、各级组织自上而下严阵以待,履行好各自的责任,设置专人负责,明确责任,上传下达,做好工作衔接。同时要求主管领导采用日调度、周调度、现场办公的形式对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进行督导,调集一切力量全力以赴做好组织工作。

1.2内外结合的系统化

内外结合的系统化是指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项系统的工作,而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工作成果的外在表现,在更新改造过程中要注重“内外兼修”,防止出现“两张皮”的情况。在精神和街区服务层面上,要结合老百姓原有的生活习惯,塑造独特的场所精神,做好原有居民的安置工作,防止出现矛盾事件;总之,要采用系统化的思维切实保证街区可持续发展。

1.3长效持久的法制化

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和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是一个持续性、长久性的工作,必须针对性制定法律法规体系为其做好“保驾护航”。内容上要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凸显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地位,要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历史遗存、历史文化街区等各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要求。[3]

三、项目实践

1.1项目概况

周口原名周家口,周家口因漕运而兴起于明初,发展于明末清初,依次形成西寨、南寨、北寨三寨鼎立的格局,周口三寨是周口城市发展的起源。本次项目范围位于三寨中的北寨,目前仅有关帝庙(山陕会馆)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

本次项目整体规划范围为:81公顷,核心城市设计范围为:22公顷,核心更新设计范围北起文昌大道,南至沙颍河北岸,西起中州大道,东至健康路。

F:\编研中心\职称评定\创建历史文化名城背景下的城市有机更新策略研究\论文配图\01.jpg

图1.关帝庙历史文化街区整体规划范围和核心更新设计范围图

图片来源:周口关帝庙历史街区更新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

关帝庙片区最主要的文化特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漕运文化、商贸文化、城寨文化、关圣文化,四大文化共同构成周口源文化内涵。

F:\编研中心\职称评定\创建历史文化名城背景下的城市有机更新策略研究\论文配图\02.jpg

图2.关帝庙历史文化街区四大文化内涵

图片来源:周口关帝庙历史街区更新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

1.2有机更新策略

1.2.1溯文脉、联水脉

溯文脉从空间操作层面上关注原有的街巷空间体系,形成以关帝庙为核,历史街巷为线索,延续北寨历史空间格局,打造“十街九坊”整体街区格局。其中十街指核心区的东三义街、西三义街、小油坊街;西片区的北寨老街、作坊街、德化街、天坊街、至公街;东片区的东中和街、后太平街;九坊指核心区的关帝坊、三义坊、人和坊、复兴坊;西片区的德化坊、顺河坊、提子坊;东片区的中和坊、太平坊等。

联水脉重点体现在景观结构上,以历史坑塘、滨河寨墙为线索,形成历史坑塘景观带和滨河城寨公园带的“两带”北寨景观环线;结合会馆文化公园形成串联“两带”的公共廊道,体现“坑塘棋布,水润三川”的景观意向。

1.2.2织肌理、塑节点

织肌理是依托历史街巷,以传统有机的建筑肌理,织补北寨城市空间,形成适宜的空间尺度;特别是新增建筑,遵循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肌理,以小尺度、院落式组群的建筑肌理适应片区的空间肌理。

在风貌协调上,围绕关帝庙为风貌协调一类的传统风貌界面,要充分考虑与关帝庙的风貌协调,以传统风貌为主;外围及重要界面为协调二类,主要是通过材质和色彩进行协调,体现地域特征;其他为协调三类,以自身风貌恢复为主,通过材质和色彩进行协调,不影响核心区的整体风貌。

节点塑造要从空间结构上进行分析,整体形成“一纵两横”的空间结构主线,围绕主线又形成“一核三门户”和“四个节点”,其中四个节点为关帝广场核心节点、三圣节点、德化广场和中和广场。

F:\编研中心\职称评定\创建历史文化名城背景下的城市有机更新策略研究\论文配图\03.jpg

图3.关帝庙历史文化街区总平面图

图片来源:周口关帝庙历史街区更新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

1.2.3活业态、慢行网

业态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至关重要,通过对地域特色的挖掘,开发适合关帝庙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种类,用业态织补城市功能,形成以文化体验、休闲商业、配套服务、市民生活等多元复合业态。

慢行系统是以慢行为导向的历史文化街区交通组织的重要内容,慢行系统布局关注慢行连续性、便捷性和安全性,根据空间规模和特点相应布局慢行区域和慢行立体交通转换点,最终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慢行系统。关帝庙历史文化街区慢行系统依托传统街巷、开放空间,形成“一纵两横”、一带多巷的步行网络。

F:\编研中心\职称评定\创建历史文化名城背景下的城市有机更新策略研究\论文配图\04.jpg

图4.关帝庙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鸟瞰图

图片来源:周口关帝庙历史街区更新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创建历史文化名城背景下的城市有机更新是在多种要素约束下的城市更新,不仅要结合名城创建的各项要求,还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长久有效的措施,保证城市文化的传承。名城创建对于实现现代化的城市发展至关重要,采用有机更新理念进一步加大名城保护力度、彰显名城保护特色、完善名城保护机制,为城市明天的美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2]https://baike.baidu .com/item/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412721

[3]高超,傅彪.“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研究[J].中华建设,2021(08):78-79.

[4][1]傅雨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以西安市为例[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29(04):62-64.DOI: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4.015.

[5][1]陈金星.历史文化名城更新保护利用研究——以梅州城区江北及攀桂坊片区“三旧”改造单元为例[J].住宅产业,2023(06):73-75+79.

[6][1]徐琴.有机更新:历史文化名城走出保护性衰败与建设性破坏困境之路[J].城市观察,2011(03):62-69.

[7][1]张曾峰.寻找走失的场所精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提升规划[J].中外建筑,2020(06):88-91.DOI:10.19940/j.cnki.1008-0422.2020.06.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