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与生态型河道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0
/ 2

河道治理与生态型河道建设研究

原文华

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焦作分公司  河南省焦作市  454150

摘要:建设生态型河道是城乡河道治理的必然发展趋势。通过对城乡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和治理,既能发挥河道防洪排涝功能,又能恢复河道水生态环境功能,同时具有景观和休闲功能,有助于打造城乡宜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型;河道建设

1导言

河道治理是在防洪、排涝、引水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人工修复方法有效恢复并保护河道的生态系统功能,使河道水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完整性及稳定性。生态型河道能够起到活水效果,有效地防洪除涝。而建设的第一要素是安全,需探勘现场,因地制宜,保证河道形态的简洁性、朴素性、自然性、通畅性,改善水质,调活水体。

2生态型河道

生态型河道是将生态学与传统的河道整治及开发相结合,以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和水环境和谐共处为原则,将河道整治纳入生态学的整体规划中,考察河道情况,生态化设计整个建设工程。生态化设计要与河流流域特征相符,以地理环境条件为根据,创造出与河道环境相符的植物生态环境。

生态型河道包括河道的整治与环境保护,需完善传统的河道水系统,将其转化为生态型河道生态系统,建设特点是贴近自然,保护河道自然环境特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型河道应起到防洪泄洪的作用,不可以盲目、随意投资,要充分体现河道的人性化,改善河道环境。施工结束后,要复原受到破坏的植物,引进大量动植物,体现出生态型河道的特点。

3生态型河道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型河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型河道具有亲水性,既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也能够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可避免水利工程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防止水利工程的园林化发展。生态型河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与本地化。水利工程会对生态系统及其系统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从整体上来看,生态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所以生态型河道建设需重视陆域重建、水体生物多样形态,保护生态系统功能。应在河岸上选择栽种具有高成活率、适应本地土质和水质的草木,遵循生态理念对河道生态环境进行整治。不管是重建生物多样性,还是恢复生态型河道的自我净化和修复能力,整治河道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循序渐进,关注生态,保护自然环境。

4生态型河道建设存在的问题

4.1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应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制,探索管养分离的新机制。制定市场准入规划及管养定额标准,实现养护的社会化及市场化发展。利用好管理经费,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核算管理成本,了解工程性质、管理责任,合理投入。做好管理规划,实现人员、资金的科学调度,强化建设管理队伍,有效提升人员素质及管理能力。

4.2投入管理不足

公共财政的投入在社会性建设、公益性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建设生态河道并不能只依靠公共财政投入,应按照工程性质及分级负担的原则,实现综合性配套的多元化投入,遵循补助性、扶助性、引导性原则,合理利用财政投入,推进生态型河道的建设。强化社会配套投入的公益性,要求受益者投入,即谁受益、谁投入,根据受益比例区分投入。

5强化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对策

5.1明确生态型河道建设的重要性

设计生态型河道前,需明确传统的河道的作用,即防洪、泄洪,重视保护生态与水资源,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放在首位,因此,要和防洪除涝及保护人民财产安全的要求相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在构建生态水利工程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从多方面对生态型水道工程进行建设,保证河道既能够起到防洪泄洪的效果,还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突出生态型河道的特点。应明确生态型河道构建的重要性,助力农业发展,满足农田灌溉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5.2树立综合治理理念

综合治理理念是疏浚河道、通畅河道,通过绿化陆域部分,提升河道的安全性。治理水体杂污,调节水质,净化水质。截留、纳管、集中处理污染源,实现标本兼治的效果,保证水体长流,永久利用。治理过程中,应避免形式主义,不能只重视景观,导致水利工程趋于园林化。应合理进行规划控制,降低污染物数量,实现河道工程的绿化建设及景观建设。完成主体工程后,要将绿地及大片空间预留出来,通过非水利建设工程,合理完善景观。做好点和面的设计,对线与段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确定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规范建设程序,落实法人制、招标投标、监理制管理,制定工程预算,对建设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实现政府采购。项目投入运行后,要评估建设效益,发挥河道的生态化建设效果。

5.3优化河道线型设计

河道的滨水地带如果受到侵蚀,水面会越来越低,宽度也会越来越窄,为了达到泄洪效果、保证过水断面宽度,只能河道取直,挖深河床,这样会增加建设成本,破坏生态环境。曲折线性河道可有效消减洪峰的流水能量,控制水流速度,避免过度冲刷下游护岸,保护沿线护岸。设计河道断面时,要以河道的总体平面为依据,结构形式的强度不宜过高,应科学保护河滨建筑,与河势实际相结合,提高工程的经济性。

5.4强化河道断面设计

选择河道断面需考虑多个方面,包括河道的主导功能、土地的利用情况及与生态景观的结合,应充分体现亲水性,实现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不同的过水断面,其水流速度也各不相同,治理河道时,应避免断面过于单一,有效发挥曝气的作用,增加水体含氧量,使河道断面多样化,形成不同的生态景观及生物群落。

5.5选择正确的河道护岸形式

人们通常选择混凝土作为河道护岸的材料,以构建一个封闭的系统,这种做法虽然提升了河道的安全性,但却忽视了河流环境、生态系统,使动植物及微生物受到了影响,阻碍了水生态循环系统的发展,切断了动物、植物、微生物形成的生物链。地下水无法及时沟通河水,水循环过程遭到破坏,形成了只进不出的封闭性水域,达不到生态化建设的目的。河道护岸设计应考虑和生态要求是否一致、动植物能否存活、河道是否具备自我修复能力,应将植物和土工材料相结合,提升河道护岸的结构强度,避免受到侵蚀,提升生物的共生能力、自我修复能力及净化能力。

5.6做好植物配置设计

植物的生长与土壤密切相关,土壤具有高度持水性,可促进植物生长,而植物的生长则能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使土壤结构及性能大大改善,提升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和抗冲刷能力,从而发挥植物的固土护岸功能,增加河岸的土壤肥力,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选择植物时,尽可能选择和当地气候环境相符的植物种类,以避免外来物种侵袭。随着植物的生长,景观层会越来越分明,对于边缘地带,应选择具有良好抗逆性、管理粗放、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植物,如芦苇、沙柳等。高原地区,因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生物植被的生命力相对较弱,需选择抗寒、抗旱类植物,保证植物能够适应当地气候,起到稳定生态的效果。

6结语

设计生态河道时需控制各方面的因素,拓宽设计思路,融入生态学、工程学、水力学等知识。生态化治理河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措施,模拟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水生与陆生动植物及微生物的栖息、繁衍创造环境,同时放养一些适合本地水域生长的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有效恢复水域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系统生态链。

参考文献

[1]张志威.河道治理与生态型河道建设措施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4(23):228-229.

[2]李松.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07):158-159+162.

[3]李团部.河道治理与生态型河道建设措施分析[J].科技资讯,2017,15(20):125-126.

[4]陈丰照,赵志磊.生态河道治理措施研究[J].科技资讯,2017,15(18):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