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德法兼治观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2
/ 2

习近平德法兼治观研究

王小兰

赣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总结人类历史经验和把握治国理政规律的基础上,精辟阐明了法律和道德、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手抓法治、 一手抓德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筑牢人民群众的信念之基。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法治轨道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以高质量为标准,形成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依法治国;以德治国;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2019年10月颁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坚持德法兼治的理念,做到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1]。法律是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是维护人民利益和公民权利的有力武器。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完善的内在动力。法律与道德,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中国法治发展。

一、以高质量发展统领中国特色德治与法治的新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进入了全面发展和完善的新时期,这不仅得益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国策,也直接受益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底层逻辑与精准引领。以高质量发展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未来发展方向,确保了可持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一)中国特色德治与法治思想高质量发展是时代需要

中国特色德治与法治思想历经百年沧桑,在几代领导集团的共同努力与参与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其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见证了中国特色德治与法治思想的成立、发展以及迭生: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同时,也提出要用革命理论和高尚的道德理念教育人民,确立德治与法治的地位。二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在重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依法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几代领导集体的引领之下,中国德治与法治思想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建设,继续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法治建设进入新的攻坚期与高速发展期,中国法治思想逐步走向国外、迈向世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直接表现。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已是全面的贯通性理念,嵌入我国建设的各个方面。法治的高质量发展是题中之义,全面依法治国也应当是高质量的发展形式。

综上,回顾中国特色德法兼治的主要历程和基本成就,遵照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要求,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纲目,中国法治思想也应当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二)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推动中国德治与法治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推动中国德治与法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德治与法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面临一定的发展困难和挑战。在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仍然还存在一些认识不清楚之处。因此,在推进中国特色德治与法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上,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尤其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的实践,通过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和完善中国理论。只有这样,中国德治与法治建设才能真正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持续发展和完善。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关于德治与法治的重要论述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对法治的解读是从治国理政的纬度上展开的,将法治定位于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揭示了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联系。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始终坚持“两个结合”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为法治建设提供道德支撑,推动中国法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从不同角度将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到人民心中。习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社会,首先,在国家层面,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相一致。文明富强的国家治理离不开法治规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也是现代化法治强国的应有之义。其次,在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也反映了人们对法治社会的向往。人们在追求自由、平等的过程中,法治往往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次次的严谨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社会中违法乱纪的现象日益减少,人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完美的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契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社会土壤。最后,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指引全体公民正确明辨是与非、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法治通过奖惩善与恶,倡导真善美,调节社会矛盾,整合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形成公正有序的社会和谐氛围。在道德教化的过程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法治社会建设的柔性作用,为法治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道德是立身兴国之本,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制定是为了让人民知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而不是将法律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我们要把法律全面贯彻下去,走向基层村庄,严格落实法律规定的原则和制度,自觉做法律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加强法律监督,对一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范性文件坚决予以纠正和撤销。强化法律宣传教育,增强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全面落实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的职责。王志民认为,在荀子那里,“真正的君主和所有真正的政府皆依‘德’而立。正是通过‘德’,君主才真正确立其统治。真正的服从只能依‘德’而有,故统治者乃为民众所珍视,在此一意义上,‘德’作为正当统治建立的基础,被描述为天生的统治者所以吸引民众的‘道德力量’或‘内在力量’。”的确,“德”是统治者获得权力的先决条件,因此,儒家向有“德治”一说。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保障我们党执政兴国、国家长治久安中应运而生的,具有极强的实践属性。全面依法治国在治国理政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保障性地位,良法善治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全面领会、深刻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要求,对于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三、德法兼治必须注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基础。对于刑法而言,在犯罪治理上,就必须坚守人权保障的基石不动摇。犯罪治理效果的好与坏,应当由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来决定。[2]习近平指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切实解决广大百姓关心关切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法治建设如此,道德建设亦是如此。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向来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实施的。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的主体都是人民,即都是由作为主体的人民来开展相应的建设。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的指向也都是人民,即提升的也都是广大人民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也正是通过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营造社会氛围,“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4],进而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如水,只有切实解决人民的现实问题,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党才能有取之不尽的力量,中国才能越走越远。

结语

习近平德法兼治观重在强调法治领域突出问题的道德考量和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以及在双重关照中的“德法结合”国家治理理念,突出了中国道路的鲜明特点,彰显了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制度优势,尊重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增强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定力,前进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德法兼治观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参考文献:

[1]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07.

[2]高铭暄:《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刑法学高质量发展论纲》,载《中国应用法学》2023年第2期.

[3]习近平2023年5月11日至12日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