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山水观在建筑中的应用——以马岩松“山水城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6
/ 2

谈中国山水观在建筑中的应用——以马岩松“山水城市”为例

刘凡语

     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

摘要山水艺术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它丰富的美学内涵为当代建筑设计创作提供了许多新的灵感与借鉴。在中国建筑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悠久的历史创造了许多灿烂的文化,建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岩松的“山水城市”的建筑风格也是对中国传统山水意境表达研究和对具体建筑作品的实践,不仅仅是观念的表达,而是在本质上追求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与体现。首先是建筑空间的设计元素,空间关系着最重要的内外环境,同样也是建筑的本质;其次是社会环境和时代发展的影响,对于传统山水观念的冲击;最后是建筑和设计师本身对于中国建筑独特美的欣赏,本文将会对马岩松所设计的一系列作品,从其设计理念、设计手法等多方面探讨“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实践与发展。

关键词马岩松 山水观 建筑 山水城市 中国传统艺术

前言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随之而来,城市、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引发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而中国建筑所进行的创新在山水意象上的影响下,凭借着丰富的理论内涵,给设计师和城市建筑带来启示。“山水城市”这个理论是由钱学森于1990年首先提出的,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如今,面对时代发展的挑战,中国设计师的实践也不断呈现出山水观念的发扬与传承,本文经过对设计师实践作品的调研,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最终从实践中归纳出马岩松设计思想与理念以及进一步完善并丰富“山水城市”理论在具体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山水观的发展过程

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三个时期,自然崇拜——宗教与审美——审美与科学。这三个时期的发展也恰巧对应我国的历史发展趋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我们依靠自然生存,靠狩猎为生,大可以说为靠天养人,所以对自然的恩赐与感激就是当时人类的最主要诉求。在第二个发展阶段当中,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统一,国家发展速度加快,丝绸之路开启后,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增多,佛教等宗教信仰的传入,也逐渐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影响。我们国家盛行的“道法自然”这一观念,在我看来,对于我国的山水观念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核心在治国理念上没有被采纳,但却可以在山水中得到体现,这种思想主张无为、顺应自然等,与当时人们急于考取功名想法恰巧相反,然而却可以在自然界中寻找到一份属于自我的静谧,而这恰好就是自然传统山水观转变的重要阶段,自此,中国的山水观开始出现转变。魏晋时期的文人对于游玩山水、寄情山水有着独特的偏爱,这从当时所留下的文章里也不难看出,从这时起,中国传统山水观念从宗教逐渐向审美发生转变。第三个阶段,审美与科学的转变,清末以后,社会混乱,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我国的政治生态环境都遭到了重大的打击,与此同时,现代自然科学也在我国逐渐盛行,随着国家逐渐的兴盛,我们的科技水平也不断提升,在本世纪初期我国开始大量使用现代化仪器进行研究,大量自然风景区都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这也证明了从单纯审美到科学的转变。

“山水城市”的提出与实践发展

“山水城市”这一名词是由钱学森在1990年提出的,在写给吴良镛先生的一封信中提到,将中国的传统书画与建筑融合在一起。1993年进一步扩展为,人们生活在魔天大楼里,但建筑间拥有大片的园林,这也是钱学森先生对于21世纪生活的愿景,但之所以在这里称作它是一种构想而不能付出与实践,是因为这缺乏解决现代城市问题的一种可行性方案。设计师马岩松的出现,却将这一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

北京“朝阳公园”广场是马岩松对于“山水城市”这一理念发展的一个重要实践,朝阳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这是位于朝阳公园边缘的一个地方设计,却对城市发展有了重要的导向作用。该设计建筑群灵感来源于群山,以中国山水词命名。在设计之初,设计师想要一个两个区域相结合的建筑,将园林置于建筑之间,而不是在城市和绿色空间之间造成障碍。在设计者本人所著的书里写到,他的“山水城市”中强调的核心观念是“山非山,水非水”。在我的理解中,这句话的意思是抛去其显著表现出来的事物,关注事物的内涵与本质,或者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在朝阳公园这个作品中我们所看到的也不仅仅是两个建筑的表象,而是具有山水形态的一种空间关系,这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风格与底蕴。在设计中,这不是单方面的对大自然进行的模仿,而是将“山水城市”的理念与内涵融入在城市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中。在这里设计师所强调的整体观念,是城市与自然的融合,而这里的关键点就从单方面的注重建筑或者自然转向为将两者合二为一,这也就是设计师所强调的:营造一个人人平等的空间,在设计上,拿掉边界感或许是一种好的方向。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想要与自然联系到一起,渴望人与人之间亲密的交流,这即是设计者本身所想达到的目的与方向。

、“山水城市在建筑中使用的借景手法

对一个建筑特征的描述中,外观设计总是最先吸引注意力的方面,而这种将山水置于城市中的新型创意并不是一种主导型的城市景观,但”山水城市”的标志是:保护自然山水,将其与城市环境交相呼应,所以这就需要使用一些借景手法来将其依附于特定的环境与建筑,但脱胎于自然,所以这样的借景手法就是将自然环境特征对于城市之间有所反应,而城市山水对山、水等自然环境的表达则更为突出,所以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城市空间的环境的建筑样貌。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进行设计,让每一个建筑都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当地,真正的做到借用当地的景,还原本来的形。对于山水文化在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不同的探索与尝试,而且中国传统山水文化过不断的沉淀,早已形成独特的艺术美感,但设计师将其运用在建筑设计中,就是一种对山水新的展示,区别于古代的山水园林景观,将现代与景观融合,创造出新的,可发展探索的事物,采用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新的想法,打造一种属于未来的“山水城市”。

结语“山水城市”的理念并不是由设计师所提出的,但是它的内涵真正被引用则是在当代的建筑中被广泛关注。但我认为,它不仅仅是吸引人的实体,而是一个真正被实际应用并且落实到个人利益的建筑,但仍然需要面对当今社会所存在的诸多质疑。到今天为止,钱学森先生的基本愿景已经被实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不论城市建筑和形态如何变化,建筑的存在终归是服务于人类,生活在城市为了更加舒适的环境,而不仅仅是为了欣赏景观。所以在未来的设计中,注重本身的含义,创造实际的价值是更需要设计师所理解和关注。

参考文献

[1]刘敦凤. 从马岩松作品探析中国山水观在建筑中的应用[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

[2] 王之羿. “山水城市”理念的发展及实践沿革探究[C]. 2018年第五届中国(国际)水生态安全战略论坛文集,2018

[3]王雨彤. 山水意象影响下的山水城市理论与建筑设计实践(1980-2019)[D]. 天津大学,2020.

[4]武煜涵. 浅析山水与城市的关系的关系[J]. 居业,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