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共生:东北地区工业遗址废弃地更新与城市环境融合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8
/ 2

      传承与共生:东北地区工业遗址废弃地更新与城市环境融合设计研究

王杉杉何冠仪彭水迪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110034

摘要:东北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辽宁地区被誉为“共和国长子”。随着经济转型以及城市发展,原有的工厂废弃或从城市中向外迁移,在城市中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产,有着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部分街区更新时几乎“根除”了所有“记忆”,虽然“新”了,但缺少文化积淀和文化延续, 缺少归属感,难以形成“场所精神”。对东北工业遗址保护研究使人们在城市环境中受到历史记忆中带来的影响和熏陶,从而体现环境对人的隐性教育价值。

关键词:东北工业废弃地  传承  共生  保护  更新

    东北地区工业遗址废弃地更新与城市环境融合设计研究。立足于城市发展,通过分析相关优秀案例,进一步总结多年来对城市更新的思考、探索和实践,希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传承与共生就好比架设一条连接现在和过去的桥梁。

   在《世界文化遗产公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写到:“文化的认同性是一种归属感,它是由城市体形环境的许多方面引起的,它们使我们想起当今的世代与历史的过去之间的联系”。尽管时代变迁,往昔不在,但是这个社会依然留给我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工业遗址再造,架设一条连接现在和过去的桥梁,让那些曾经为社会进步立下汗马功劳的旧工业建筑,能够以另一种身份和姿态再次回到历史舞台。

   在历史与人文中,激活城市动力。工业遗址再造,改革开放四十年间,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促进了城市内部的更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当前,工业时代已渐行渐远,曾经见证了城市工业发展的大量工业遗产存在着不同的命运,或被拆除,或是功能更新、改为他用。

城市工业遗址一般都集中在城市中心区或城市边缘,且大多为传统制造企业,由于城市建设用地发展、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原有产业已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城市旧工业区面临着产业衰落、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优越的区位及交通条件、工业文化历史积淀深厚,以及空间可塑性强等特点。因此,城市旧工业遗址的更新改造在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城市功能的补充及区域空间环境改善等方面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和必要性。

   城市更新与历史空间的思辨。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大发展,城市急剧扩张,随着城市化建设速度狂飙猛进和城市内部功能的不断升级改造,这一时期,人们对待荒废的旧工业建筑多是采用简单拆除、推倒重来的方式。所谓的改造与利用基本是处于经济实用性的考虑,带有临时和商业运作性质,相当一部分改造对旧工业建筑体本身多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上海煤气厂”(远东最早的煤气厂,1865 年点亮第一盏煤气灯)改造时两个硕大无比的储气罐(全由手工铆接),最后被当作废品拆卖。

   目前工业遗址改造大多还停留在工业厂房的改造思路上,从整体来看往往只注重对遗产本体的保护,忽视了其他组成部分,并且因对工业遗址的价值认识不清,很容易造成对价值载体保存不全面的情况,或者对现有的工业遗址进行符号化的简单重组堆砌,缺乏整体的系统规划,破坏了工业文化的整体性。

如何激活城市工业遗址

   对待工业遗址,“保护”和“更新”是两个基本核心与态度。“保护”是对原有历史沉淀、文化印记、空间特征、空间肌理、立面风貌等做最大程度的保留和修复,保证历史文化记忆的传承和发展;“更新”则是要从城市发展出发,适应新的业态变革和商业生活的需求,推动空间复兴,从而催生新的可持续发展生机。

    因此,我们认为不能把工业遗址改造仅作为一件设计作品来看待,而要把它看做当下整个社会的商业产品来全盘考虑。设计师的注意力不再单单集中在建筑的历史价值,而是更多地关注文化传承、商业价值、低碳环保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等等方面。

    打造低碳绿色城市。未来城市需要打造“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的可持续路线,面对工业遗址再造,尽可能利用现有建筑资源,而不是盲目地拆除重建,将极大缓解城市资源的压力。首先,减少大量建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污染,避免在施工建设中给城市交通、资源带来的压力;其次,结合当前商业发展模式的需求,比如场景化营造与经营模式的结合,既能满足物业利旧,低碳环保,又能成为场景中独有的亮点,为差异化竞争和拉动客流创造机会。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容器,容器中承载着岁月沉淀的各类文化遗产 (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这些遗产奠定了城市文明的基底,沉淀的是一座城市独特的记忆和标识,成就的是一座城市独特的气质。因此在城市更新中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仍然是我国城市治理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城市更新中如何传承城市文脉。

          一方面,文化不是凭空造出来的,通常需要较长的孕育阶段、长期的积累沉淀,才会逐渐得以呈现、发展和传承。我国现有的 100 多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不经历 岁月的长期积淀,留下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城市文化的保护传承需要匠心、爱心、耐心、初心,要用匠心精益求精经营城市,用爱心保护城市历史选存,用耐心培育城市文化精神,用初心思考城市未来。

       另一方面,越市更新,不仅需要“面子”_更需要“里子”。城市更新是经济活也是人文活,是技术活也是艺术活。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必须研究人的需求,满足人们的各种需零。砍掉老树,从短期看可能既“方便”又“划算”,但从长期看可能井不符合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也不利于一座城市文脉的延续。不管不顾、不询不问就砍掉己融入市民记忆的树木,是观念的落伍,更是工作方法的简单粗暴。

       在新时代中,东北地区的经济正在不断的发展,而正是处于这个时期,才需要将历史遗留的工业文化和精神进行传承与共生,形成历史脉络和记忆,以此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

       因此,延续历史文脉,深挖文化内部,提升城市品质,需要打造出每个城市独有的文化,形成文化内在支撑,而城市文化的繁荣复兴,必将“赋能〞城市品质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国斌,刘金玉.“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重要性、潜力优势、突破方向、难点及实现路径[J].东北亚经济研究,2023(2):23-33.                 2.龙浩,于本成.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视域下徐州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知识经济,2023(15):22-24.                    

3.罗珊珊,何嘉怡,王宁,等.文创园 新媒体模式研究——以东北工业基地为例[J].时代人物,2023(6):0037-0039.

2022年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x20221016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