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8
/ 2

论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韦春芬

横州市青年水库服务站 广西横州530314

摘要: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为生物提供生态系统的基础,提升自身水资源的净化能力,在农田水利工程中注重生态理念的运用,合理地调整流域尺寸,并且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生态水利工程理念,能够把生态理念植入水利工程的设计之中,对工程周边的动植物和生态环境实施有效的保护,使之免遭破坏,确保生态水利系统很好地衔接周边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生态系统与生态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将生态保护理念植入农田水利工程之中。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引言

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相关部门应顺应这种趋势,提升自身的科技能力和建设能力,整合内部资源,提升人员环保意识,在水利工程施工期间尽可能确保周围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实现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1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如果采用的是传统的技术和方法,常常会对河流及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损害,重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让河流变成了窄窄的沟渠,原来本是天然的河流逐渐向人工河方向发展。建立农田水利工程会对水流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增加了其蓄水量,上游河道在一定程度深度与宽度增加,陆地面积被缩小;其二,随着增加的农田水利工程的数量及规模,多数生态与河流成为不流动的人工河,原来连续的河流不连续,流动的河流出现重大变化,其三,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因传统的水利工程而产生影响。发生环境变化后,一些动物为寻找新的生存环境开始了迁徙活动,还有一些植物会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在迁徙及适应新环境过程中,一些动植物难免会出现死亡情况,严重的还会威胁到物种的生存,让自然界多样性的物种和食物链遭到破坏。可见,运用传统的方式修建的水利工程,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破坏,生态系统也没有幸免。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在不断发展的科技推动下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诸多不足也得到了高度重视,从传统农田水利工程对环境、生态系统以及生态功能的影响和破坏出发,提出了生态水利工程的理念。生态水利工程的理念是基于我国现有的设计施工能力,将环保生态型方案与技术融入其中,由此达到对生态环境重点保护的目的。开展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要确保水利设计和生态环境相协调,把设计理念融入生态环境保护之中,有效地解决不合理的水利工程设计和不合理导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问题,不仅能满足人们对生态环保的需求,而且可实现生态环境与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农田水利工程要遵循的原则

2.1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原则

受不同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河流的生态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进行生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需要依据实际的生态环境特点而采取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这样能有效地保护河流生态环境。

2.2增强对整体水系的保护

在开展生态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要保护好整体的水体系统,它是由地下水与地表水组成的,也就是说,既要保证不能破坏地下水,更不能破坏地表水,实现整体性的保护水体系统。

2.3对农田水利工程周边动植物加强保护

建设生态的农田水利工程,就必须切实遵守生物多样性原则,开始建设各项工程前,需要对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多样性生物开展细致的摸底与调查,全面了解周边的生态环境的情况,然后找到更加合理的方法,避免因为水利工程对周边生物物种造成严重的破坏。

3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方法

3.1形成完善的工程建设制度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开展需要有科学的工程建设制度,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工程建设标准与要求进行,只有完善工程建设制度,从业人员才能有规可依。从这个角度来讲,工程建设制度必须要足够完善,才能为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做出正确指导,相关部门要加强配合与协调,利用科学的方式,建立合适且执行束缚力较强的工程建设制度,避免“表面工程”的出现。同时,提升监督机制,监管部门要对水利工程项目加强监督,对于不合规之处及时提出,以便从业人员及时改正。

3.2提升从业人员意识

做好从业人员本身的环保意识与生态意识培训。施工人员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整个水利工程施工期间最基层的工作人员,施工人员生态系统协调意识的提升能很大程度上的降低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出现的不合规情况。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举办施工人员在生态系统方面培训,通过培训和教育的方式,提升施工人员各方面的环保意识以及整体施工的环保性与绿色性。与此同时,管理人员也要进行整体环保意识方面的培训,在日常岗位上提升大局意识,定期巡查下属各部门在施工中是否符合要求与规范,提升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能力。

3.3增加农田水利工程成本投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田水利工程以往的部分建设方式与方法已经落后,并不能符合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相协调的要求。因此,要增加农田水利工程成本投入,加强科学技术的研发以及建设技术的革新和优化,采用更加符合生态系统保护的施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提升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能力。

3.4优化排水灌溉工程效果

差异性排水灌溉方式凸显的效果不同,基于此,需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大政方针,对排水灌溉工程进行改善和优化,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重视排水灌溉工程以及区域生态环境协调性,以此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通过此种方式促进区域农业发展。

3.5合理利用农田周围河湖

基于多样化因素作用,自然界中存在数量较多的河湖,其中存在较多类型物种,会与生态系统进行相应物质交换。农田周围存在的河湖会逐渐下渗到土壤中,其一可有效提升土地含水量,确保区域湿润度数值;其二可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区域洪涝灾害。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人们采用围湖造田方式,土地开垦面积增加,伴随着土壤呈现盐碱化以及产生水土流失等问题,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近些年,多数区域水体逐渐减少,水质产生恶化,区域河道产生暴涨暴落问题。因此,要采取退耕还林以及退耕还湖等方式,区域内河湖数量增加,以此方式提高区域土壤含水量,使区域污染物得以吸收,通过上述方式对区域水质以及土壤质量进行改善,以此方式发展区域农业。

结束语

农田水利工程在生态系统维护方面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居民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各种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刺激到周围环境变化,这种变化分良性与恶性,良性变化会在农田水利工程附近形成更良好的生态圈,促进当地生物的协调发展;但是恶性变化会导致水利工程附近的环境遭到不可逆的破坏,甚至在弊端这一方面要高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好处。因此,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要考虑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水利工程相关部门应对这种问题采用更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方法,促进良性发展,进一步实现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努尔东江·麦麦提.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认识实践[J].智能城市,2019,5(20):141-142.

[2]张学仁,马华明.论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6(6):368.

[3]汪秀杰.论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211.

[4]曹文涛.论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7,37(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