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复位联合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8
/ 2

体位复位联合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杨德兵

重庆西南铝医院 重庆  400000

摘要:目的:研究体位复位联合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期间的15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75)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n=75)实施体位复位联合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术前、术后ODI评分。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比较(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ODI评分比较(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通过体位复位联合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可提升临床效果,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体位复位;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临床效果

老年患者的年龄不断增加,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逐渐降低,骨质也会越来越松弛,因此,骨质疏松是老年患者的常发情况,而且老年患者每天摄入钙离子的量和每天正常需求量相比更低,因此,老年患者的骨密度明显降低,脆性越来越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明显提升[1]。如果病情严重,则会引发骨折,发病后,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会产生强烈的疼痛反应,如果采用常规的临床疗法治疗患者,患者就会在治疗期间,产生异常的疼痛[2],同时,老年患者的耐受性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差,老年患者发生骨折后,无法通过传统方法进行有效治疗,治疗效果较差,而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对此类患者展开治疗,通过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可以得到良好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较短、手术创伤小、快速止痛,优势显著,患者的依从性较高。本文,作者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期间的15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旨在分析体位复位联合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应用效果,现做出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期间的15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75)实施常规治疗,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49例,年龄段为60-80岁,平均年龄为(70.45±5.16),观察组(n=75)实施体位复位联合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50例,年龄段为60-80岁,平均年龄为(70.58±5.31),两组年龄、性别比较(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抗骨质疏松性药物、止痛药物以及腰背肌训练。

观察组:体位复位联合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首先,进行体位复位:患者保持俯卧位,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患者腹部保持悬空,放平手术床,并帮助患者逐步适应,将手术床中央处调低,抬高患者胸颈部以及四肢,形成脊柱过伸体位,受到伤椎和相邻椎体的下沉作用下和韧带的前后张力的作用下,能够达到伤椎复位。

然后实施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通过C臂机透视定位伤椎双侧椎弓根,于一侧椎弓根体表投影外侧0.5cm处用1%利多卡因(各约5ml)逐层麻醉至骨膜,做0.5cm切口;插入穿刺针,反复正位透视,调整针尖位置,使针尖位于“9”点(左侧椎弓根)或“3”点(右侧椎弓根)处;针尖内倾约15°,侧位透视,调整穿刺针头尾角,缓慢推进穿刺针;侧位透视针尖位于椎体后缘,正位透视针尖位于椎弓根内侧缘;继续推进穿刺针,进入椎体前中1/3处,拔出针芯,插入导针,拔出穿刺针,沿导针置入工作套管,用精细钻于椎体内扩孔;调和骨水泥,将骨水泥注入骨水泥推注器内,待骨水泥固化呈“牙膏状”时,通过工作套管,在透视严密监视下,缓慢、低压将骨水泥注入椎体内,如果发生骨水泥渗漏,需要停止注射,一般来说,腰椎单侧需要注入3—4ml的骨水泥,C臂透视填充满意,脊柱高度恢复。注射完毕之后,需要拔出手术通道,消毒手术切口,使用无菌敷料覆盖手术切口,无需缝合。

1.3观察指标

①术前、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

②术前、术后ODI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t值验算,率(%)表示计数资料,X2验算,当P<0.05时,两组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术前、术后的体前缘高度丢失率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比较(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术前、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比较(±s)(%)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12个月

观察组

75

35.64±7.59

8.46±3.68

9.65±2.86

13.49±3.46

对照组

75

35.29±7.62

11.26±2.89

12.67±2.66

15.16±3.23

t

-

0.282

5.182

6.696

3.055

P

-

0.779

0.000

0.000

0.003

2.2术前、术后ODI评分比较

术前、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ODI评分比较(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术前、术后ODI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12个月

观察组

75

37.44±3.68

14.63±2.40

15.31±3.43

15.97±1.61

对照组

75

36.97±3.76

33.40±2.16

25.48±3.26

15.95±1.54

t

-

0.774

50.344

18.612

0.078

P

-

0.440

0.000

0.000

0.938

  1. 讨论

椎体成形术的实施,通过稳定患者的椎体,降低其疼痛,还可以联合其他方法治疗,可有效治疗患者的疾病。椎体成形术主要是通过骨水泥固定患者的骨折椎体,进而使患者微骨折得以稳定,可以降低患者椎体内痛觉神经末梢的刺激程度,进而缓解疼痛。本文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其原因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实施中,通过将骨水泥灌注到伤椎,骨水泥具有流动性,会沿着骨折以及骨质疏松的间隙逐渐渗透其中,从而使伤椎的稳定性大幅提升,不会使断端出现微活动,从而不会严重刺激神经末梢,并且伤椎在骨水泥的加固作用下,可以使患者的椎体强度以及支撑力重新恢复,有效防止脊柱再次发生微骨折,同时,感受疼痛的神经末梢主要存在于骨折位置,当注入骨水泥之后,骨水泥的生物化学效应在骨水泥固化时释放的热量作用下以及细胞毒性,能够将断端末梢的神经组织彻底灭活,从而使末梢神经的敏感性大大降低,减轻神经对痛觉的传导,从而有效减轻疼痛;再加上通过体位复位,能够在术前做一定的复位处理,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3]

综上所述,通过体位复位联合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可提升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平勇陈萍萍曹磊相沪昌李朝辉李文峰孔庆迎.体位复位联合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研究[J].大医生, 2021, 006(017):35-37.

[2]吴祖同,张轶群,尹建文.过伸复位联合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治疗效果[J].中国临床研究, 2017, 30(11):1530-1532.

[3]吴伟,钟喜红,曾文,等.体位复位联合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裂隙样变的研究[J].重庆医学, 2017, 46(016):2279-2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