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里水初级中学 邮编:528244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化学教育中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链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对化学知识的深度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活动链;教学设计
引言
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门初三的新学科,学生一般对化学充满了兴趣,但又往往会因为面临的中考压力大、化学记忆性内容较多等问题,而逐渐丧失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本文提出了进行“教学活动链”的设计与实施,通过一系列有机衔接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教学活动链设计的特点
“活动链”教学以层次可循且由浅人深的教学目标为指引,通过教学内容链、教师活动链、学生活动链三链并行融合的教学模式,最终实现学生的有效、高效学习。活动教学是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操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在设计教学活动链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进行。其次教学活动链应该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这些活动可以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验操作、观察报告、综合项目设计等。在活动设计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通过提问、开展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另外教学活动链的各个环节应该有机衔接,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深入学习,形成知识体系。在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室,可以先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演示实验,然后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引入相关的化学知识,最后对理论进行深入的学习,从而逐步建立起学生的的知识体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趣的化学实验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二、教学活动链的实施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实施教学活动链时,教师的角色不能只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科学思维和基本实验技能是十分重要的成分。因此,教师需要在实施教学活动链时,充分发挥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践和探索,组织开展探究、讨论活动。如在学习《常见的酸》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探究活动,提出实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帮助他们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理论知识。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时间的合理安排
在设计教学活动链时要注意留有充足的活动时间,特别是有实验环节时,要给足时间进行实验设计、操作、分析、讨论等。此外,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设计安全、合理、有趣的家庭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链设计实例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常见的酸》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如下:
内容要求:1.以盐酸、硫酸为例,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了解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基本方法。
学业要求:能依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依据物质的类别列举一些简单的酸;能通过实验说明常见的酸的主要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能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能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与方法,从物质类别的视角,初步预测常见的酸的主要性质,设计实验方案,分析、解释有关的实验现象,进行证据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基于课标要求,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如下设计。
(一)模块
《常见的酸》的整体设计可以分为以下模块:1.哪些是酸?2. 酸是什么样的?3. 什么是酸?
(二)内容链
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其中有部分是含有酸的物质,让学生从中找出酸。
2.1.利用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对稀盐酸、稀硫酸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检验,预测石蕊溶液遇到柠檬汁的变色情况
2.2以盐酸、硫酸为例,认识酸的化学性质,包括与锌粒、铁锈、碳酸钠等物质进行反应,预测醋酸与上述物质反应的现象
3.通过物质的组成和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从组成上认识酸的共性:在溶液中能解离出氢离子
(三)教师活动链
1.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酸(图片和实物)
2.1.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引导学生根据性质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实验验证
2.2. 准备仪器和药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引导其总结酸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根据性质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实验验证
3.列举酸的组成(化学式),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进行溶液导电性实验:稀盐酸、酒精、水;引导学生总结酸的共性
(四)学生活动链
1.根据经验寻找出生活中常见的酸
2.1.进行小组讨论并预测实验结果;在家中自制酸碱指示剂,利用紫甘蓝、洋紫荆、鸡蛋花等作为原料,检验生活中常见溶液的酸碱性,如食醋、肥皂水等
2.2.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并总结规律,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3.学生观察酸的化学式,给出初步结论;观察溶液导电性实验后,再得出新的结论
(五)设计目的
1.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引入本节课内容,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学生一般会从味觉、嗅觉的经验出发,在让学生提取关于“酸”的质朴概念。
2.1.通过实验对溶液酸碱性检验、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入自制酸碱指示剂的家庭实验,可以让学生有“生活处处有化学”的认识,提升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通过从物质类别的视角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其利用化学视角认识世界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3.学生在观察化学式时,一般会给出“含有氢元素的是酸”的片面结论,教师再写出酒精和水的化学式,引发认知冲突后,进行溶液导电性实验,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蔡辉舞,王锋,洪兹田. 基于UbD的初中化学大概念主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以"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实验探究"为例[J]. 化学教学,2023(3):34-40. DOI:10.3969/j.issn.1005-6629.2023.03.007.
[2] 罗琳.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化学单元复习课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以"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课第二课时教学为例[J]. 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23(1):55-58. DOI:10.3969/j.issn.0450-9889.2023.01.01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