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8
/ 2

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的探讨

熊新波

武胜县人民医院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638400

在使用药品时,不单单需要对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同时还需要注意尽量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那么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又该如何安全用药呢?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一)药物方面因素

1、对于不同化学结构的药物来说,其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高分子量药品相对于较低分子量的药品来说,更加容易导致病人发生不良反应。有机成分化学药物相对于无机成分化学药物来说更加容易导致病人出现过敏反应。

2、通常来说,相对于外用药物来说内用药物更加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出现。像磺胺类抗组胺类药物来说,注射用药相对于口服用药来说,更加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出现。

3、如果病人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药物使用剂量过大,很可能也会引发不良反应,甚至还可能导致死亡,部分药物即便自身的毒性较低,但是如果病人使用药物的时间较长,像一些得有癌症的病人在接受化疗的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使用化疗药物,多数病人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出现。

4、如果病人用药错误或者滥用药物,这些都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出现。

5、一些药物在经过紫外线、日光的照射后,很容易诱发药物的光敏性与光毒性,导致病人出现不良反应,发生药疹。

6、在治疗一些疾病时往往需要联合用药,而在联合用药时药物之间在相互作用下,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还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二)人体方面因素

1、病人的年龄是影响药品不良反应的一个主要人体方面的因素,对于老年人、儿童和婴幼儿群体来说,其更加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2、在服用保泰松、氯霉素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病人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女性病人出现该不良反应的几率相对于更高,而男性病人出现药物性皮炎的几率要比女性病人高。另外,女性朋友在月经期间、妊娠期间、哺乳期间服用药物时都需要特别注意不良反应的出现。

3、受遗传因素、个体差异的影响,即便是使用同一种药物,使用的相同剂量,不同的病人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也有所不同。

4、对于处于不同病理状态的病人来说,其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二、如何安全用药?

(一)科学选择药物

在治疗某种疾病时,通常可供选择的药物有数种,到底需要选择哪种药物来治疗疾病,需要从以下几点来考虑,以此保证药物使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1、了解所选择使用的药物对自身疾病的治疗是否有效。所选择使用的药物必须有正规药厂的正式说明书,防止使用假冒伪劣药品。一些伪劣药品,对疾病的治疗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但是厂家为了扩大销量而夸大其词的宣传,所以在选择药物时一定要注意识别。

2、对于治疗效果相同的药物来说,应注意选择毒性较低的药物。

3、在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来治疗疾病时,需要注意所选择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因为药物相互作用而导致药效抵消或者导致不良反应的出现或者加重不良反应。例如:同时使用阿米替林和胍乙啶时,可能会削弱胍乙啶的抗高血压效果,也可能导致其抗高血压的效果消失。在使用抗凝剂双香豆素时,如果同时使用阿司匹林,很可能会导致双香豆素的作用加强,这时病人可能会发生出血的情况。

4、一些药物可能会对婴儿或者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对于处于哺乳期或者妊娠期的女性朋友在选择药物时一定要谨慎,尽可能的避免使用尚不确定是否会对婴儿、胎儿的安全造成不良影响的药物。

5、在选择药物时,还需要考虑以往的不良反应病史,例如一些病人以往在使用青霉素类、磺胺类药物时出现过过敏反应,那么在选择药品时,一定要注意避免选择使用这些药物。

6、对于日常工作中需要注意力集中的病人,不可以使用可能会导致病人出现嗜睡情况的药品,像车辆驾驶员、机器操纵员等,不适宜使用具有嗜睡副作用或者镇静效果的药物。如果必须使用这类药物来治疗疾病,那么则需要暂时停止工作。

(二)保证安全剂量

1、药物一般需要经过人体肝脏、肾脏排出,排出能力,不单单受疾病自身的影响,同时病人的年龄、体重、遗传因素等也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排出。所以在不得不使用具有较高毒性的药物时,要注意衡量病人自身的药物排出能力。根据衡量结果来选择适宜的药物使用剂量。

2、通常情况下,药品常用量,指的是年龄在16岁到60岁之间病人的药物使用剂量。超过60岁的老年人和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均需要适当的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因为超过60岁的老年人,其体内药物代谢酶的活性、肾功能均有所下降,所以需减少药物使用剂量,对于年龄较高的老年人更加需要谨慎的选择药物使用剂量。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儿童对药物的敏感性更强,并且儿童很多器官还尚未发育完善,药物代谢酶的活性相对于成年人来说较低,所以解读能力较弱。所以儿童在用药时,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大小、实际体重以及体质情况等来确定使用剂量。

3、对于体重较弱和肝脏、肾脏功能不全的病人,应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

(三)科学给药途径

1、药物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便是口服,大部分药物进入胃肠道后,会随着药物的扩散被吸收。胃肠道的面积较大、小肠内酸碱性适中,再加之内容物的办合作用,对药物的吸收十分有利。

2、静脉注射可以让药物快速的进入到病人的全身血液循环中,所以药物吸收的速度要明显高于口服药物。

3、呼吸道吸入给药,除了吸入性麻醉药物和一些其他具有治疗效果的气体需要采用呼吸道吸入的途径给药以外,对于容易气化的药物也可利用该途径来给药。像沙丁胺醇。另外,一些药物很难在一般溶剂中溶解,并且水溶液不够稳定,这类药物也可以利用呼吸道吸入的方式给药。

4、通过舌下给药的途径来使用药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首过消除,因为舌下给药,药物由有着丰富血流的颊粘膜吸收,直接进入身体循环。

(四)控制时间间隔

1、在使用抗生素药物期间,像喹诺酮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时,一般建议药物的两次使用时间间隔控制在24小时左右,因为在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时,其不单单会将身体内的细菌杀灭,同时还会抑制细菌的生长,过多的使用抗生素,可能会致使病人身体出现耐药性,对疾病的治疗效果造成较大影响。

2、如果病人使用的是非甾体抗炎药物,像塞来昔布、布洛芬等,一般建议病人相邻两次用药的时间间隔控制在12小时左右。因为过多的使用该类药物容易致使病人机体出现不良反应,像恶心、呕吐、胃痛等。

3、如果病人使用的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像甲强龙、泼尼松等,一般建议病人相邻两次药物的使用时间间隔需要控制在8小时左右,避免因为过多的使用该类药物,而导致身体出现负重、体重增长等不良反应。

(五)评估用药时间

1、一些药物可能会因为食物而影响吸收,所以在空腹的状态下使用更加有助于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像降糖药、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等,对于这类药物建议病人在吃饭前一个小时使用。

2、一些药物在说明书中明确标注“随餐”、“餐时”、“餐中”服用,其是指病人在吃饭时使用药物,其主要目的是促进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充分发挥,也有一些是为了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像助消化药、雄激素、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等。

3、一些药物药效的发挥可能会受到昼夜节律的影响,所以需根据昼夜节律对药物的影响来评估用药时间,像催眠药、抗过敏药、血脂调节药等,一般都建议病人在晚上睡觉前使用。

4、对于人体生理变化来说,其具有生物周期性的特点,在生物钟的调控下,人体的体温、基础代谢、激素分泌和血糖含量等都会呈现出一定的节律性,还存在有峰谷值。所以病人在使用一些药物时,会建议病人在早晨时使用,像糖皮质激素、抗抑郁药、抗高血压药等。

温馨提示:

    平时生病以后,一定要注意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并严格的按照医嘱,定时定量的使用药物,不可以私自更换药物或者增加、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或者改变药物使用的时间,以此保证药效的发挥和用药的安全。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