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123198512230026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给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带来新变化,管理理念、模式方法以及组织管理架构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创新发展。同时,国家审计监管政策规定越来越完善和严格,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管理风险也随之产生新的变化。从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层面出发,以国家出台的审计监管政策规定为依据,深入分析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内审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从而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助推银行内审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
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信息是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大数据是企业首要重视的生产要素。在大数据时代下,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同样具备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数据产生速度快、数据价值密度低等特点,这也使得商业银行外部竞争激烈。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日常管理活动中占据关键地位,同时也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防线,但是内部审计仍在传统监督功能上止步不前,难以实现价值创造,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该主动地适应环境的改变,完成功能转型目标,完成从“价值的监督者”向“价值的创造者”的角色转换,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1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概述
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显著提升银行内控管理水平,增强银行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中,内部审计管理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是内部审计发展的第一阶段,内部审计对象主要是银行的各项财务信息。在这个发展阶段中,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发展时期,整个市场中并未成立商业银行。因此,这个阶段的内部审计工作比较简单,主要分析银行的各项财务信息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二是内部审计发展的第二阶段,内部审计对象主要是银行各项业务活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初步形成,商业银行逐渐发展,并在金融市场上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各种管理问题及风险越来越凸显,许多银行甚至出现违规操作等不良现象。因此,本阶段内部审计主要分析银行的业务活动是否符合相关规范。三是内部审计发展的第三阶段,内部审计转变为管理导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实现规模化发展,行业内竞争日益激烈,对商业银行管理提出新要求,管理模式逐步转向精细化管理。四是内部审计发展的第四阶段,内部审计转变为风险导向。随着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方向,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注重银行内部风险应对及科学防范。
2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前瞻性内部审计发展的制约因素
2.1内部审计理念陈旧,前瞻性审计思维受限
目前,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主要还是以查错纠弊的合规性审计为主,审计人员从全行管理层面审视问题的视野、思维受限,对审计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准,难以在日常审计项目中将审计重点与全行性的经营管理目标有效结合,也难以形成真正有价值的审计发现。部分内审人员缺乏对银行新技术、新业态、新业务的风险研判和理解能力,对新问题、新风险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治已病,防未病”的审计前瞻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2内部审计技术滞后,前瞻性风险预判力不足
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大数据前瞻性审计技术手段仍需有效改进,审计智慧化水平不足,审计工作中大数据运用不够充分。有的虽建设内部审计非现场系统,但功能较为简单,在常态化风险监测及审计全流程中运用不足;有的数据引用及挖掘不够,基础数据质量不高,导致模型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大打折扣,大数据审计技术对精准识别潜在风险的支持力度不足;有的未建立系统性的专业化审计模型体系,对风险的前瞻预判不足,更多地服务于事后控制,与经济发展和经济环境变化匹配进行探索与创新的及时性还不够。
3加强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内审工作的建议
3.1引进大数据技术,延伸内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
第一,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创新工作方法。在构建大数据技术平台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应发挥该平台处理数据信息快捷、传递信息便利、覆盖面广泛等特点,创新审计手段。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应用大数据网络平台实现总行与分行、分行和网点之间的信息共享,提升数据信息的传递效率,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对业务数据信息的掌握、分析、监管。另一方面,注重对业务数据信息的智能化、信息化处理,减少内部审计人员与其他业务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使其能更直接快捷地开展工作。审计工作人员通过新的审计模板,将信息数据导入后即可获得需要的审计结果,这样既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又延伸了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应构建大数据技术平台。为解决传统审计在现场审计中无法处理的问题,商业银行应加快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内部审计平台。在“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应不断优化内部审计工作方法。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扩展,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工作交叉增多。对此,商业银行可以在搭建业务平台的同时预留内部审计所需的管理权限,形成业务与内部审计相匹配的综合性网络技术平台,确保业务合规合法的同时,有效落实内部审计。
3.2实施全覆盖审计,实现增值功能
受时间、成本、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传统内部审计对象通常仅限于局部,存在估计风险,即审计抽样只涉及少量样本,最终得到的却是总体的审计结论,难免会有偏差。从统计学的观点来看,样本量越多,得出的结果越精准,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为内部审计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样本,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内部审计的不足。同时数据的采集、提取、分析等过程均在计算机上进行,所以最终的结果也会更精准。审计人员想要实现提取全面信息、获取可靠证据、分析重要问题、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仅依靠审计抽样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内部审计部门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大数据处理平台全面分析商业银行业务中的大量数据,从而达到对核心业务的全面覆盖,这将有助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活动。一些专家认为,要实行全面的风险管理活动,首先要推行全覆盖审计,而实现全覆盖审计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助力。
相对于传统的抽样审计,全覆盖审计不但能够将所有核心业务都包括在内,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业务产生的海量数据。全覆盖审计的价值在于:第一,能够实现对业务的全面检查,不会轻易忽视重大的审计风险;第二,能够利用业务产生的全部数据,得出更精准的结论,帮助商业银行做出决策;第三,数据能够将各部门、各业务连接起来,使数字资源更好地实现资源配置效应。总之,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的全覆盖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能够有效地克服抽样审计对审计结果所造成的片面性,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可能出现的推断误差,减少了数据使用不当、遗漏相关数据等问题的出现。全覆盖审计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服务,并不断优化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方式,帮助商业银行降低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结语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是保证银行整体可持续化、稳定化、规范化发展的基础,规避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风险是关键。商业银行可通过有效实施持续审计、风险预警,推行全覆盖审计,实现数据可视化,加强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引进大数据技术,延伸内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等手段,有序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林斌,林红,孟小涵,等.基于大数据驱动范式的政策跟踪审计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审计研究,2023(1):17-26.
[2]李岩.基于风险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审计思考[J].财经界,2023(12):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