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演剧对20世纪初中国戏剧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0
/ 3

浅析学生演剧对20世纪初中国戏剧的影响

王真如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浙江横店 322110

摘要学生演剧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新生事物。在当时社会,学生演剧引起到了社会很大的反响,同时学生演剧也对中国早期话剧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主流戏剧的源头,在中国戏剧处于低谷时承载了发展和开拓的使命。在多方民众和社会人士的支持下,学生顶着社会舆论压力演出实践,民众逐渐接受了学生演剧这个新事物,并且催生了戏剧观念的转变。之后学生演剧承担了助赈和教化民众、开启民智的社会责任,并积极向艺术性的表演发展,寻求戏剧表演的艺术性。

关键字学生演剧;戏剧观念;爱美剧;文明戏

20世纪20年代前后,学生演剧从产生到高潮,先后经历了低谷时期和被压制时期,重新回到高潮,对社会和中国20世纪初戏剧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我国传统的封建观念制约着戏剧发展,学生演剧的开端并不顺利,它的出现引发了大众舆论的广泛参与。围绕学生演剧的相关争论或意见也反映了民众戏剧观念的冲突或变迁。而且,学生演剧从无到有,从偶尔演出到定期排演,从为国家尽力到为自己谋生,其本身就是中国近代戏剧观念革新的一个标志。 

一、学生演剧与戏剧观念变迁

    清末明初,教育体系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新式教育、学堂式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发生的条件。废除科举制的政策引发了民众的热切关注,从政府、达官贵族到群黎百姓,都热切的开始参与兴学的活动。民众都盼望着新式教育能够救中国于危难,期待着新式教育下的学生将中国的局势扭转。在《惠兴女学报》中有如下记载:惠兴女士殉学遗禀“贞文女学校校长瓜尔佳氏,谨禀:俯赐栽培以终学校事,◻︎氏前因创办女学校独立难支,曾经推举现任武◻︎学堂总办之夫人为校长······将军大人俯赐栽培速定常年经费以终女学校事◻︎氏虽在九泉之下不敢妄德为此谨禀。”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惠兴女士为办学而自杀,引发了极大的轰动。新式学堂的学生和留日学生成为了众所期待的群体,这个群体也感受到了时代对他们的需要和大众对他们的期许,故而表现出一种活跃的、意气风发的朝气。他们开始找寻开启民智,启蒙大众的方法道路,而戏剧、曲艺、说唱成为了他们选择的方式。

但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会带来人们的热烈讨论,关于思想的解放也是同样反复不断的。从发掘的史料中可以看到,20世纪初学生演剧的发展状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曾受到政府的压制和社会舆论的打压。以《申报》(一个经营77年之久,经历了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报社)的相关史料来看,学校演剧在1906年和1907年达到了一个发展的活跃阶段,但在1908年以后,却逐渐走向落寞,追究其根源是因为政府加强了对学校演剧的管制。不仅仅是国内出现了禁止学生演剧的状况,同样在日本也有禁演的声音。1909年的《浙江教育官报》中有如下记载:“留日學生嘗以課餘習為演劇有春柳社寄生社發起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監督處鑑於日本之禁學生演劇遂亦下禁令其文如下監督處為公佈事照得學生演劇在國卹百日之中不可貽人口實昨經曉諭在案茲查日本文部大臣對於各直轄學校其訓令有直轄學校學生之風氣為全國各地學校生徒模範言動影響恆及一般則直轄學校之學生應各守本分重規律樸質動” 欧阳予倩也曾在书中记载:“我在上海半年不回家,家里常常有信催我;及知道我在上海演戏,弄出很大的风潮,可是始终瞒着祖母和母亲。责备我的信当然很多,其中以外祖父最为严厉。”“我搞戏,家里人一致反对自不消说,亲戚朋友有的鄙视,有的发出慨叹,甚至说欧阳家从此完了。”在守旧人群极力反对学生演剧的情况下,进步知识分子给予了对戏剧抱有热情,想用戏剧的方式开启民智的学生以大力支持,努力改造人们的戏剧观念,从而使陈旧观念开始松动,逐渐瓦解。他们积极利用报刊媒体和赈灾等方式普及民主、平等的思想,西方的戏剧艺术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报刊媒体杂志等努力宣传学生演剧,首先是知识分子在报刊上发表言论,提高曲艺人的社会地位,号召民众正视戏剧。其次,在戏剧的娱乐功能上加以社会教育功能,从而使两者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了相同地位。甚至把学校和剧场等同起来,这为学生演剧提供了舆论支持。在史料中能够听到有支持的声音在鼎力前行。1937年《中国学生》报刊有如下记载:“學生演劇,本來是學生課外的正常娛樂,只要這個劇本是合乎時代的需要,不是像玩票的那樣來客串一劇青衣或是老生,我想來演話劇,尤其是發揚民族精神的話劇,的確可以演,尤其是在北平,一點微弱的呼聲又要窒息的時候,我們更覺得話劇在北平演出是有意義的。”

    在教会学校不断的演剧、知识分子鼎力相助、学生(在校和毕业生)顶着社会舆论压力演出实践和社会思潮的鼓动之下,民众逐渐接受了学生演剧这个新事物,戏剧观念也随着时代有所转变。民国初年,虽反对之声不时响起,学校演剧的社会压力实则减轻了很多。一直到“五四”运动前后,学生演剧已经成为及其普遍的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和思想文化斗争,对学生演剧的非议之声渐弱,民众的戏剧观念也逐渐发生了的变革。 

二、学生演剧的社会功能

(一)社会教育性

     学生演剧,源自校园中师生联合演出,因此学生演剧的教育性是与生俱来的。以戏剧的方式在校园中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的教育,进而不断地扩大其影响力,逐渐成为对社会民众教育的重要方式。学生演剧以社会教育为己任,这源于其产生于校园的本质属性。

     五四时期,是校园演剧向民众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高峰期。“五四运动”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校园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学生热情高涨。而学生演剧成为了这场运动的革新方式之一。在民族危难之时,学生热切的期望自己为祖国出力,救民族于危难。很多学校组织联欢会,让学生发表演说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学生演剧活动已经达到一个顶峰,因为新文化和新思想已经在青年的思想中扎根,正如熊佛西在书中所述:“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已深入青年的脑海,所以戏剧的演出,至少是以一个表现新思想与新观念的工具看待,极受一般青年的拥护与爱戴。”。学生演剧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达到了演剧的高峰,盛行一时。

(二)赈灾公益性

     学生演剧高潮时期出现在1906年前后。1906年12月,中国江南一带出现百年不遇的水灾,饿殍遍地,一时间水灾成了举世关注的焦点。学生演剧主动承担起了赈灾的社会责任,学生纷纷加入“演剧助赈”的队伍,为受灾人民提供帮助。据资料统计,当时以赈灾名义演出的学生演剧,有记录的就有学童公学、女子中西医学堂、培才学堂、民立中学、开明演剧会、徐汇公学、实业学堂、震旦学院、中西书院等,其中以开明演剧会的演出影响最大。当时的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也在日本东京首次登台演出,从史料中可以看出这次演出也与赈灾有关。在1907年《時報》刊登的《記東京留學界演劇助賑事》记载:“敬啓者陽◻︎二月十一日日本東京留學界因祖國江南水災,特開救濟慈善音樂會◻︎資助賑其中有春柳社社員數人節取茶花女事◻︎仿西法組織新劇登臺扮演···”在1907年2月11日中国留学生举办的赈灾游艺会上,春柳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茶花女》第三幕。之后学生演剧之风盛行,“筹款”、“赈灾”等慈善演出在报刊上有诸多记载。1907年《竞业旬报》第10期,35-36页刊登名为《时闻:伶界演剧助赈》的文章。1933年《同工》第119期,32页刊登名为《会务纪闻:厦门:演剧助赈》等等。甚至有记载纽约华人进行的演剧助赈。1921年《妇女杂志(伤害)》刊登《纽约华人演剧助赈》:“美國霍佛氏(Hoover)救濟歐洲被難兒童之運動,(參看三七頁)···中國學生,以中國名詩編為英文劇本,以中國文學之精神發揮於美國···”可以看到当时的学生演剧主动承担了助赈的社会责任。

三、学生演剧从“文明戏”到“爱美剧”

     学校是一个集聚了新思想的地方,师生充满了“求新求变”的前沿观念,因而中西文化碰撞时,最先作出行动的是学生。眼界开阔的留日学生率先学习到了国外的新思想,注意到了国内没有得演剧方式,因此春柳社率先走出“文明新戏”的第一步。梁启超等人开始写文呼吁“新剧革命”。徐慕云在《中国戏剧史》中阐述过文明新戏名称的来源:“大概是因为这种戏剧是从欧美日本等文明国家介绍来的,或者是因为干这种戏剧的人都是有学问的文明人。”因此称之为“文明戏”。我国留学生开启了文明戏的风潮,中国与日本相比邻,因此日本成为我国学生对外交流学习的重要站点,当时日本“新派剧”正处于全热时期,多样的戏剧方式,丰富的舞台布置、常常更新的剧目、定期的演出、日常化的舞台语言、生活化的舞台装扮等等,这些日本从欧美学习而来的戏剧成果,让我国留日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分幕分场的编演方式,这便是文明戏“幕表制”的前身。留日学生中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人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发起了春柳社,自导自演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留日学生吸收了更先进的西方近现代戏剧,回国之后,再掀起了一阵戏剧思潮的革新。春柳社给国人来来一种全新的戏剧样式,他们上演的剧目可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一次在当时社会非常前卫的尝试。在1908年《時報》中可以找到《春柳社演劇詳記》:“四月十四午後三時,假日本橋萬町八番地常◻︎本俱···三百餘人拍掌之聲,喝采之聲不絕於耳,惜舞台太狹小不能容多人為一憾。”可以看出,当时春柳社的演出已经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其创新探索体现在留洋学子在艺术上的包容性和前瞻性,学习借鉴海外的戏剧思想和艺术表演方式,大胆的探索,为只有传统戏曲的中国带来了新鲜的的西方戏剧。春柳社的演出形式、艺术主张、舞台美术等多方面都成了中国现代戏剧的早期样式。但由于话剧进入中国之初就肩负了沉重的社会功用,因而舍弃了其艺术性,大肆用以政治宣扬,文明新戏的失败也自然是在情理之中的。

      面对文明戏的失败,汪优游则提出“非营业”的戏剧性质,不是靠演戏吃饭的人,其中学生便成为了这一队伍的主力。这对校园学生的演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陈大悲提出了“爱美的戏剧”的口号,明确戏剧要注重艺术性,这是中国话剧发展的一次重要的革命,它在戏剧观念上拨乱反正,将中6国话剧指引向正确的道路上。因此,爱美剧的发展离不开校园演剧,两者之间的联系便在于爱美剧的特性——艺术的戏剧。学生演剧不受资本家约束,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受到票房、群众的牵制,因此获得了自由的艺术发展空间和机会。此外,学生演剧是基于对戏剧的热爱而聚集师生演出,创作演出活动同样是为发展艺术审美为目的。因此校园的学生演剧具有了“爱美的戏剧”的特性。

     爱美剧批判文明戏的同时,倡导戏剧排演新模式:演出要有剧本、要设立导演“角色”、演出戏剧必须排练。表演方面打破之前名角制度,提倡发扬团队精神,舞台布景也由平面转为实景。这些都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随着这些主张的推广和实施,中国话剧跨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由洪深导演的《少奶奶的扇子》是国内话剧首次完整运用导演、表演、舞台美术(灯光处理)手段多方位配合的演出。它标志着中国话剧的成熟。以学校演剧为主体的“爱美剧”运动,催生了中国现代戏剧形态的转变。

总结

      学生演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性追求,但由于其演出形式上还只是仿效,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艺术自觉性,因而这种对戏剧现代性的追求和戏剧艺术的追求,还是较为朦胧的。戏剧具有宣传思想的作用,作为思想活跃,能够包容的接受外来文化的学生,在校园中以兴趣爱好聚集进行的演剧活动充分发挥了戏剧教化民众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国戏剧史》徐暮云

2.《自我演戏以来》欧阳予倩

3.《中国现代戏剧史稿:1899-1949》陈白尘,董健

作者简介:王真如(1995.3—),女,汉,山西太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