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数字化城市服务中心 山东德州 253000
摘要:在现代城市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中,绿化植物配置及养护管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园林工程的合理性。基于生态学理念,打造生态风景园林,优化植物配置方法及养护技术,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助于提升风景园林的生态人文性。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植物配置;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园林绿化工程中,植物景观配置和种类搭配是非常重要的。植物景观配置是指在园林中根据不同的功能和需求,合理地配置植物景观,使之达到美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等效果。种类搭配则是指在园林中选择不同种类、不同形态、不同颜色的植物进行组合搭配,以达到丰富景观、增强视觉效果、提升园林品质等目的。
1园林绿化工程的功能作用
1.1具有良好的观赏性
生态风景园林植物种类纷繁多样,色彩、形态及作用各异,极具观赏性。特别是那些结合区域实际来协调搭配空间与色彩,根据气候及季节变化来呈现不同色彩亮度等,打造持续性的绿色立体园林景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情感变化,为观赏者带来了良好的观赏体验。生态风景园林已成为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人以美的感受,也为人们提供了修身养性的地方。
1.2能够改善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也是风景园林的基础功能之一。生态风景园林除了能够美化城市环境面貌,扩大城市绿化面积,还能发挥植物的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基于水、无机盐以及二氧化碳所进行的光合作用来释放氧气与水分,增加空气湿度;夏日遮挡强烈阳光照射,冬日抵挡凛冽寒风等,以改善局部地区气候;树干树冠可吸附灰尘,降低噪音污染;应扩大城市植被覆盖率,形成生物种群,保持生态系统多样性。
1.3彰显城市人文气息
新时期,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有了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现代生态风景园林中彰显城市人文气息,诠释“意境”这一古典美学典范,引导人们在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同时,融入人文内涵,赋予生机活力,展现出城市的精神风貌,传扬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底蕴。
2园林绿化工程中的植物配置策略
2.1观赏性人工植物群落
生态风景园林建设过程中,要凸显其审美特性,给人一种美的感受。环保型和科普知识型等人工植物群落均带有其独特的审美。要从细节上优化植物的配置方法,为增强观赏性,则必须要关注树木种类、层次搭配、艺术手法。第一,要做好树木种类的选择,基于不同植物的季相变化,选择适合的树木,以增加园林的艺术感。如春季的大山樱、榆叶梅等,夏季的垂柳、小叶黄杨等,秋季的木槿、银杏等,冬季的油松、红瑞木等,都具有很好的观赏性。第二,要注重并突出多层次搭配,生成独特景观形状,体现地域特色的同时,缓解人们的视觉疲劳,增强观赏性。通常来讲,可搭配不同颜色或高低错落的树种,以实现红绿相间和错落有致。如可采用黄杨球、红叶李、桧柏、枫树的错落排列的方法,表现绿、红、黄丰富色彩的同时,从1m到10m的阶梯型、立体式呈现,可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第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应用一定的美学艺术手法,可进一步优化植物配置并赋予艺术性与观赏性。比如,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尤其表现为颜色与形态上错落配置;或动态与均衡的手法,尤其表现为均衡各类植物不同季相色彩的和谐配置;或层次与背景凸显的手法,尤其表现为融合不同开花季节的植物以实现四季皆有花开的融合配置。
2.2生态性人工植物群落
为构建生态性人工植物群落,就必须要具备科学规划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以及种植方式的设定方面,这与生态学、生物学知识密切相关。风景园林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子系统,建设中要从生态角度出发,着力于打造生态性人工植物群落。第一,要合理安排各类树种及比例,从更加长远的角度去考虑生态性,兼顾社会经济效益等。如可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相结合,以实现生物多样化和种群的稳定性。乡土树种历经漫长时期的自然选择而留存下来,更具适应能力,而且成活率高、繁殖快,构成园林景观的主角,反映地区自然生态特征基调的同时,也确保植物多样性的基础内容。当然,为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复杂的生态环境与功能要求,还需要引入一些外来树种。尽量选用一些原产地生境与本地区相近相似的树种,以确保其良好的适应性。根据城市生态环境、气候特点、绿化性质、绿地条件等,合理选择与种植相适应的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增强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可以采用速生树与长寿树兼顾发展的办法,满足城市不断扩张发展的建设需要的同时,能够兼顾生态及社会经济效益。其中,速生树种如柳树、杨树、刺槐等,优势在于可在短期内发挥效益,缺点是寿命较短,基本上20~30年就要更新换代。长寿树种如银杏、国槐、紫椴等,与速生树木的特点正相反,比较珍贵,属于慢生长植物。为提升绿化效率,可以采用速生树种与长寿树种相结合策略,更侧重于长寿树种的种植,在主干道、公园、永久性绿地及风景点等地,按照速生树种与长寿树种2∶1或者3∶1的比例种植。基于立地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安排树种及比例。第二,要注意种群内种间关系,合理搭配以趋利抑弊。基于生物学角度来讲,只有确保种群间的协调与稳定,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互利作用。要全面且精准地掌握物种特性,避免克生作用。如榆树分泌物可导致栎树发育不良、小叶榆树对葡萄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燕麦植物根系分泌物对苹果树有害等。相反松与赤杨、锦鸡儿与杨树等有良好的共生作用。第三,要优化种植方法,为苗木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在植物根部附带一定土壤,以保护植物根部。及时回填与浇水,使植被更快适应园林环境。
2.3人文性人工植物群落
观赏性、生态性、人文性是生态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涵,也是生态风景园林工程建设的立足点与着力点,所以,在进行植物配置及养护的过程中就必须要以观赏性、生态性、人文性为依据和目标,打造系统性、一体化的生态风景。一般来讲,基于纯粹的自然学科意义来界定,生态风景园林建立于生态学基础之上,自然也就融合了诸多生态原理[2],如互惠共生、物种多样性、化学互感等。生态风景园林属于城市资源,呈现出独特的品性,这一品性与城市密切相关,即城市文化。毫无疑问,构建优质的城市生态风景园林,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更有助于通过良好的美学形象来激发与构建人群的城市认同感,强化并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等。所以,在生态风景园林建设过程中,人文性人工植物群落建设必不可少。要结合城市具体情况,将文化纳入到生态风景园林建设当中。具体来讲,要选择符合和能够彰显城市文化的植物,除了乡土植物的应用之外,也要考虑市花市树的应用、古树名木的保护等。市花市树经市民票选得出并经会议审定,适应当地环境条件也深受民众喜爱,是城市文明的标志及文化的象征。古树名木极具科研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纪念意义,是具有深厚文化价值的历史遗产,增添了城市文化的厚重感。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遵循凸显观赏性、生态性及人文性的原则,不断创新与优化生态风景园林植物配置方法,优化养护技术,尊重生物规律,有效联合园林绿化与城市景观,共同建设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为民众创建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黄晋涛,于运乐.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化关系的探讨[J].风景名胜,2019(2):16.
[2]张正辉.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学理念的应用探究[J].现代园艺,2018(3):87.
[3]刘语眉.生态学理念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22(5):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