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治疗落枕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4
/ 3

浮针疗法治疗落枕的疗效观察

梁平萍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电话:18482118112 邮编:61000

[摘要]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治疗落枕的效果。 方法:确诊的40例落枕门诊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 20例与对照组 20例,观察组用浮针治疗,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治疗3次。观察治疗前后颈椎的活动度及治疗前后的 VAS 评分。结果:观察组 ,2例治愈,18 例好转,0例未愈,总有效率100%;常规针刺组 0例治愈,17例好转,3例未愈,总有效率92.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结论:在相同次数下,浮针疗法治疗落枕比常规针刺有更好的疗效。

[关键词] 浮针;落枕;临床观察

落枕,也被称为"颈部扭伤"或"颈部扭伤性疼痛",是指颈部突然发生疼痛、僵硬和运动受限的症状。它通常是由于突然的颈部扭动、转动或姿势改变,使得颈部肌肉痉挛,产生疼痛和活动受限[1]。2023 年 1 月~ 2023年7月我科采用浮针疗法治疗落枕,与常规针刺法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3年1月~2023年7月就诊于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诊断为落枕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 40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20 例,观察组男 12例,女 8例;年龄 20~65 岁,平均年龄(42.15±2.74)岁;发病时间2~84h。 对照组男 9 例,女 11 例;年龄 22~65 岁,平均年龄(46.90±3.27)岁;发病时间2 h~73h。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治疗前VAS评分、治疗前屈伸活动度、治疗前侧屈活动度、治疗前旋转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 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落枕的诊断[2]: ①一般无外伤史,多因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后所致;②急性发病,睡眠后一侧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疼痛加剧,严重者使头部歪向病侧;③患侧常有颈肌痉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处压痛,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肿块和条索状改变。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落枕的诊断标准;②年龄 18~65 岁;③发病期间未予其他治疗及药物。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落枕的诊断标准;② 有颈椎病,表现为头痛、头晕、肢麻等不适,颈椎骨折等;③年龄小于18及大于65岁;④合并心、肺、肾等严重疾病;⑤不接受浮针治疗者。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用浮针疗法治疗,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颈肩部,找出患者的患肌,一般每次选取患肌的 1~3 个点做浮针治疗,用笔做好标记,常规消毒,选择一次性中号浮针(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操作者一手提捏起进针点两侧皮肤组织,一手持浮针,与皮肤呈 15°~25° 角,针尖向着痛点,快速刺入皮下后,手握针柄,提起针尖沿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向痛点方向推进平刺,深度为 25~35 mm,进针过程中患者无酸麻胀痛的感觉,进针后以进针点为支点,进行左右扫散,呈扇形,用力均匀,平稳有节奏,幅度大,扫散过程中配合患肌的再灌注活动,每部位扫散时间约2 min,操作完毕后抽出不锈钢针芯,将塑料软套管留置皮下,胶布固定。 留置 6 h 后可取出软套管,嘱患者取出套管后不要湿水,留管期间可照常活动[3]。 每日治疗 1 次,共治疗 3 次。

2.2 对照组 用常规针刺法治疗,参考高树中主编的《针灸治疗学》中关于落枕的治疗[1]。 取穴(患侧):天柱、阿是穴、后溪、悬钟、外劳宫;督脉、太阳经证配大椎、申脉;少阳经证配风池、肩井。 用毫针行泻法,先刺远端穴,持续捻转,同时嘱患者缓慢活动颈部,再针局部腧穴,留针 30 min,每日治疗 1 次,共治3次。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4]:此法用于衡量患者的疼痛程度,患者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上画点表示自己的疼痛程度,点所对应的数值即是患者的分值。 无痛为 0 分, 轻度疼痛 1~3 分:能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中度疼痛 3~5 分:适当影响睡眠,需止痛药;重度疼痛 5~7 分:影响睡眠,需麻醉止痛药;剧烈疼痛 7~9 分:影响睡眠较重,伴有其他症状;无法忍受 10 分:严重影响睡眠,伴有其他症状。颈椎活动度:正常颈椎屈伸活动度为90°,正常颈椎侧屈活动度为90°,正常颈椎旋转活动度为180°。颈椎活动度测量办法:屈伸活动度:在矢状面上以耳尖为起始点0°,使用量角器测量前后屈伸的活动度;侧屈活动度:在冠状面上以鼻尖为起始点0°,使用量角器测量左右侧屈的活动度;旋转活动度:在水平面上以鼻尖为起始点0°,使用量角器测量左右旋转的活动度[5]

动度

3.2 疗效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 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落枕疗效标准

[2]:治愈:颈项部疼痛、酸胀消失,压痛点消失,颈部功能活动恢复正常。 好转:颈项部疼痛减轻,颈部活动改善。 未愈:症状无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26.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正态性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取 α=0.05 为检验水准。

3.4 治疗结果

3.4.1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比较(n=20)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Z值      P

治疗后VAS评分

1(1,1)

2(2,2)

3.87

0.000

3.4.2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椎活动度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椎活动度比较(n=20)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Z值     P

屈伸运动度

83.50(81.25,86.75)

72.50(70.00,77.75)

4.08

0.012

侧屈运动度

85.00(83.00,86.00)

74.00(72.25,77.75)

4.28

  0.006

旋转运动度

147.00(142.25,150.00)

127.50(120.25,136.00)

3.62

  0.018

3.4.2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n=20)

治愈

好转

  未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2

18

0

100

对照组

0

17

3

92.5

4.讨论

“落枕”为中医学病名,落枕主要是以颈部疼痛伴有活动受限为症状的急性颈部疼痛疾病,根据疼痛研究国际协会(IAPS)的标准[6]:病程< 7 天为急性期颈痛。关于急性颈痛的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较少,但是其对患者造成的痛苦不容小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现代医学认为落枕的病因主要源自颈椎和其周围软组织的病变,如颈椎间盘突出、颈椎肥大、颈部肌肉劳损、项韧带炎、棘突和棘间韧带炎、项背肌筋膜炎、颈椎骨质增生等[7]。传统医学认为落枕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睡姿不良,伤其颈筋;二是风寒侵淫;三是肝肾亏虚,复感外邪。但目前中医对本病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8]

浮针疗法是符仲华在现代解剖学和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发明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属于现代针灸学的一类。浮针疗法是在患肌周围进针,针尖指向病灶,平刺进针、进针部位在皮下,左右扫散行针,不行补泻,避免得气,扫散过程中需联合患肌再灌注治疗,一般留针 6h。浮针疗法的中医机制主要从中医“肺合皮毛”理论、皮部理论、近治理论、以痛为腧理论、《黄帝内经》刺法理论这几个方面去深入理解[9]。其西医机制主要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液晶态理论理解。浮针作用靶点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状态为液晶态,具有压电效应和反压电效应,可以将生物电信号传递至全身[10]。在浮针进行扫散时,产生机械力,局部空间构型改变,通过压电效应,释放生物电,传导至病变组织,产生反压电反应,从而改变离子通道,改善患肌血液循环,迅速缓解患肌的功能性病理改变,达到快速止痛的治疗效果[11]。浮针疗法在临床上的适应症为肌肉组织的功能性病变,分为肌肉前病痛、肌肉病痛、肌肉后病痛,其治疗主要发挥作用的地方主要是肌肉,即患肌[12]。而落枕的病因病机也是各种因素导致颈部肌肉痉挛所致的疼痛和活动受限。采用浮针疗法治疗落枕可以非常快速的缓解颈部患肌的功能性病理改变,达到止痛的作用。 本研究在相同的治疗次数下,采用浮针疗法和常规针刺治疗落枕,结果显示,和常规针刺相比,浮针疗法可以快速缓解疼痛和改善活动功能障碍,浮针疗法治疗落枕疗效更加快速确切有效,且疗程短,操作基本无痛,患者满意度高。

参考文献:

[1]高树中. 针灸治疗学[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3]符仲华. 浮针医学概要[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70-71.

[4]李广宇. 疼痛程度评估:视觉模拟评分法[N]. 医药经济报,2011-08-22(D03).

[5]宋辉,李浩鹏,高中洋等.颈椎活动度测量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7,14(05):63-69.

[6]MISAILIDOU V, MALLIOU P, BENEKA A, et al. Assessment of pati-ents with neck pain: a review of de nitions, selection criteria, and measurement tools [J]. J Chiropr Med, 2010, 9(2):49-59.

[7]袁港,宋柏林.落枕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01):188-192.

[8]朱美兰,曾红文.浮针疗法治疗30例落枕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03):241-243.

[9]陶嘉磊,符仲华,张宏如.浮针疗法作用机制浅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2):3006-3008.

[10]贾文,雒琳,何丽云等.浮针疗法临床适宜病种的系统整理与分析[J].中国针灸,2019,39(01):111-114.

[11]王俊翔,马良宵,宋越等.浅析运动类针法在痉挛治疗中的意义[J].中国针灸,2019,39(12):1335-1338.

[12]肖安菊,夏有兵,符仲华等.浮针疗法治疗痛证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13,33(12):1143-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