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县壶镇中学 321404
摘要:“史料实证”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史料的搜集、解读以及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运用史料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史料辨析和实证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文章立足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策略,以期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以及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培养策略
引言
史料是组成历史的素材,史料考证则是获得历史基本知识所必需的手段。[1]然而,由于学生搜集与分析史料的能力及从海量史料中发现与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尚未得到良好培养,学生单靠阅读课本史料来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史料收集,创新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一、“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史料是通向历史学习的桥梁,历史研究往往通过零散的遗址、遗迹、斑驳的古籍等来感知解读历史,这些要素构成了历史证据。[2]认识历史要通过现存的史料,历史史料为学生了解和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状况等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建立在史料实证基础上的历史学习,才能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认识。通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理解及运用,分析推理辨别事实真相,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要点
(一)增加历史契合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唯有史料和知识点相联系才有助于学生理清解析思路,教师应增强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关联度,帮助学生搜集,整理、运用和教学主题有关的历史资料。举例来说,在“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关于早期国家文明、法制改革运动、多民族初步统一等相关史料,在课堂上,运用这些相关史料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历史进程,如通过对比夏、商、周等早期国家文明的兴衰,让学生认识到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改革运动,使学生理解法家思想对于国家统一的作用等等。以此增强史料实证的契合度,提高学生对史料实证的处理能力。
(二)用问题启发学生
“史料实证”头绪繁多,历史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阅读和辨别史料的有力措施,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加强历史思维的训练。[3]举例来说,在“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收集和整理课内课外史料,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教师可以抛出如“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的问题,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民族关系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归类。这个问题范围有点大,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较难回答,因此教师可以将问题分解,从具体时期的政治制度展开,如“《诗经》反映了西周时期怎样的社会风貌?”、“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围绕问题史料实证过程中提出质疑,借助问题启发学生,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三、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创新形式,帮助学生准确认识史料素材
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基础,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历史是什么”,更需教会学生“怎样知道历史是什么”。“史料实证”要求学生学会搜集、分析材料,尝试运用可信的史料来尽量重现真实的历史,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创新方式如“散点式”方法或“主题式”方法。[4]让学生在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感悟历史,提高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高中历史教材的各个模块都包含丰富着多彩的历史故事,清朝对于高中生而言并不陌生,教师在讲解“清朝前期的鼎盛与危机”的时候都可以穿插影视内容,在讲解清朝前期鼎盛时期的历史时,通过播放《康熙王朝》等相关影视作品,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在讲述清朝前期的危机时,可以通过对比影视作品中的情节,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清朝由盛转衰的原因。除了影视作品,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史料,如介绍清朝时期的疆域变迁时,通过展示地图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清朝疆域的扩张与收缩等。通过创新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探讨历史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二)以点带面,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史料素材
通常情况下,高中生在课堂上能接触到不少史料,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接触的课外史料通常混乱且分散,未经整理,仅凭记忆,对“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的形成帮助有限。为了更好地培养这一素养,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史料整理训练,让他们在运用史料前,先有条理地整理出来,以便于跟进复习和巩固,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灵活运用史料素材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史料整理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置时间轴,梳理历史史料的先后顺序,以帮助他们全面理解历史背景,并根据不同时期界定史料范围,引导学生按照史料间的关联进行组织,如同树状图或网状图,将各史料串联起来,使之一目了然。在整理前,教师还需指导学生辨别史料的真伪,如核实时间、货币、水果等细节是否与所处王朝相符。整理史料对学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三)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史料素材
为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教师需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历史材料,设计问题以帮助学生形成解决历史问题的逻辑。历史教师可采用课前学习、课上朗读、课后开发问题等方式,指导学生从正确角度思考史料。课前,教师可通过提问测试学生对前几章知识的掌握,并对本节课内容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新知识;课上,教师可以根据史料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答案,如需补充史料,教师也可参考问题;课后,教师可安排课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举例来说,由于高中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很强,涉及很多开放性问题,学生须从多个维度分析和理解问题,从而综合解决历史问题,在探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时,教师可以通过上述方式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去思考,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结合每个朝代的经济政策,如秦朝的统一货币政策,汉武帝盐铁官营,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等,在此基础上考虑其他因素,如交通,城市的发展等等。学生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越多,对史料的运用也更灵活,从多个维度看问题,对史料的理解也更扎实。
四、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是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通过创新形式、以点带面、因势利导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史料,掌握解决历史问题的逻辑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史料思考角度,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而保证“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崔立娟.高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07):98-99.
[2]缪金媚.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视阈下高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探究[J].广西教育,2021(26):71-72.
[3]郑学俭.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2):5-6.
[4]常小兵.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分层培养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