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321284198709290034
摘要:这几年来,可持续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让节能减排成为了各个行业的首要任务,而装配式混凝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如果将其运用的好,不但可以减少建设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可以提高建筑的工作效率,这对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技术的运用和质量管理的问题,会对整个项目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使其优势无法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到整个项目的发展。所以,有必要加强与之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特性解析
装配式建筑主要是指将传统的建筑施工中所涉及的现场作业流程,转移至工程加工阶段,由工厂加工完成的建筑构件及其相应配件统一运输至施工现场,利用可靠、安全、稳定的连接方式完成现场装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点是建筑的精确特性。从建筑构配件的制造方式上,对大环境下的建筑制品进行分解,就是将各种属性的零件组合在一起,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标准化的预制件进行批量生产,确保构件参数与现场施工要求一致,这种工业化生产模式可降低生产成本。第二种是建筑的节约化特点。在生产过程中,所有的零件都是按照图纸上的要求进行加工,然后通过工厂的数据传送给工厂,实现自动化的生产,而不用担心生产过程中的任何差错,因为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系统可以将各种零件的误差降到毫米以下,从而提高零件的加工质量,而且在组装过程中,也不会出现断裂的问题。第三个特点是组装建筑的便捷。与传统的现浇施工方法相比,组装零件只需根据设计图纸进行空间组装,并将各种零件组装在一起,这样可以加快组装速度,而且在生产过程中,零件尺寸的精确控制,提高了工程的稳定性。此外,组装施工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小,满足了绿色建筑的要求,而且不需要在后期进行维护,提高了施工的效率。
2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
2.1装配式构件生产技术
2.1.1装配式构件工厂批量化生产条件
装配工程的前期准备阶段是指工厂批量生产,然后将零件运到现场进行组装,在此之前,要按照图纸上的要求,确保所有零件的参数和性能指标都达到预期的要求,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一次完成。在工厂生产的早期阶段,要控制预制件的生产精度和生产质量,以确保各种装配构件在工地上的持续跟进。2.1.2组装技术制造技术在工厂收到施工单位提交的设计图纸后,进行构件的预制制造,而制造工艺是保证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目前,随着装配式建筑工程的不断完善,企业的生产链条从最初的无序生产向高效的生产机制过渡。目前的预制工艺大致可分为数控划线、边模安放、布料、振捣、刮平、养护、脱膜等多个环节。在计算机平台的支持下,各种技术的驱动方式都是根据整个网络系统的数据标准来完成的。
2.1.3装配式构件模具技术指标
零件制造模具是零件质量的根本,而模具的精度又是生产和脱模时不会出现的问题。在模具工艺上,最重要的是保证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的生产中,通过模具的制造和脱模工艺,可以对生产的预制件进行空间的定位和结构的调整,避免由于施工中出现的偏差而引起的连锁效应。通常情况下,模具的精度偏差在0-2毫米左右,并且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浇注方式,对所产生的应力效应进行对冲或补偿,以避免工程建设中的质量问题。
2.1.4装配式构件混凝土制备
传统的现场灌浆施工,往往是在钢筋缠绕完毕后,由专业的水泥车将其运送至工地进行浇灌,这一段时间的运输,会对混凝土本身的性质产生干扰,并且会对后续的施工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预制件的制造是由工厂完成的,搅拌站在混凝土混合完毕后,就可以直接投入到下一个组装零件的生产中,这个过程耗时更少,而且可以在浇筑前对其进行尺寸校正,从而保证零件的质量。同时,对浇筑过程进行适当的调节,利用检测功能,对浇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的检查和修正,确保施工质量。
2.1.5装配式构件生产的监理功能
驻场监理是对装配式预制生产部件进行全方位检测处理,通过实体验收以及性能检测环节,确保构配件入场之前达到工程建设需求,监理过程应作用于施工人员、施工图纸检验、施工过程检验以及材料成品检验中,通过多维度的检测处理,增强装配部件的产品质量与性能,为后期工程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技术
2.2.1构配件的运输模式
目前,我国工程施工的规模越来越大,装配构件的制造也由原来的小容积向大容积的方向发展,在施工设计中,为了避免构件拼接过程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往往会采用大型的组合结构来提高整体的稳定性。结构构件的基本参数对外部交通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在运输中,需要根据零件的质量和运输环境来进行协调,比如选择运输车辆、运输路线,调整采购的零件和卸货工艺,避免零件在运输中出现损坏而导致的结构力损失。随着智能系统的不断完善,在运输过程中,通过传感器对运输过程中的内购零件进行空间参数的测量,并将传感器的信息记录作为对设备的实时反馈,一旦发现故障,就会第一时间报警,并指挥工作人员停车进行安装,以确保后期的运输安全。
2.2.2构配件堆放技术
从安装工程工地上看,需要为各种零件提供存放场地,由于现有工程量对零件具有持续性的消耗,因此,设备供应系统必须满足工程建设进度。这些零件的提前进入和存放,是保证零件结构不会出现结构损伤的根本。预制件堆放时,应选用平坦、干燥的场地,在堆砌构件时,避免构件受力不均,并确保后期施工中不会发生碰撞。在进行清点时,根据各种设备的组织方式进行调整,标识其出厂次序,以确保项目建设的连续性。同时,在堆筑时,要根据堆垛地点的特殊条件,比如,在复杂的墙体中,横向占地比较大,可以采取竖向排列方式来减少零件的摆放,在这个过程中,要确保零件竖向放置的垂直度保持在80~90°之间。
2.2.3构配件的场内预期施工
工程设备的现场施工,大致可分为场地搬运和吊装作业两部分。在现场运输过程中,结构物的支承能力得到了可靠的保证,工程运输必须按照一定的线路进行,避免了与其它专业施工人员的冲突。现场吊装,先将组装好的零件吊到指定的地方,再进行安装,起吊时间、空间点位,避免因速度过快或太慢造成零件脱落或发生碰撞。另外,还要根据前期的设计方案,确定吊具类型、支架形式等,比如吊点的选择要考虑吊点的位置能否达到建筑空间的定位,并与吊车形式相结合,以保证后期的施工要求。
2.2.4构配件的安装施工技术
①预埋件的安装。重点介绍了桩身和承台的连接节点的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对竖向进行调整,以确保预制柱的端部与基层钢绞线的连接性,从而改善地基的稳定性,避免后期施工变形。其次,为避免预制构件本身的抗剪承载力随结构累积而减弱,从而确保在一定的几何形状条件下,剪力墙结构能够承受更大的受力。在后期浇筑过程中,必须根据套管灌装的方式,确保内部钢筋与预制构件的结合,并对其进行接缝处理,采用合适的振动技术,以确保水泥砂浆的坍落度,改善地基的稳定性。②预制构件的装配。确定施工次序,采用相应的吊装方式,以确保受力均匀,避免吊装环节出现的结构力丢失,提高结构的稳定性。通常,在吊装预制梁时,需要对型钢进行机械抵冲,以提高其受力。③装配预埋件。为了保证预制板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断裂的情况,必须进行控制线的复核、预制板的吊装和校正、临时的紧固和最终的安装。在这一工序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确定标高,并根据不同的板型进行标记,以确保在后期的吊装作业中协调一致。一般在组合梁和承重墙体的上部铺设1~2 cm的水泥砂浆层,以减轻其拉应力。④预制装配式墙。在施工前要进行定位,并按照项目的设计程序进行装配和对接。在此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插筋的位置,并根据墙板的吊装情况,合理地控制斜撑板身,以提高其安装精度。⑤预制装配式楼梯。由于楼梯结构跨度大,所以在安装过程中,必须根据楼梯本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吊装方法,以避免因吊装过程中因结构不平衡导致的安装不合理。并通过测量各台阶的调节参数,确定其与施工部位的准确对接,再通过焊接和螺栓的方式来保证节点的连接形式和受力方式与工程要求一致,最后采用混凝土进行铺层处理,以提高施工质量。
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质量控制
3.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所述的建筑装配式混凝土施工工艺中,各阶段所表现出的复杂特点会使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更加严格。然后,从施工前期准备、施工中期、后期维护三个方面对施工中出现的施工质量进行了分析。第一点,就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在部件设计阶段,由于设计参数和施工进度的不一致,尤其是部件的部件拆分后,总体性能有下降的趋势,技术上的问题会导致设计参数的准确性下降,或者部件的拆卸太简单,没有考虑到外界的因素,容易导致零件装配时的内应力变形。在零件制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零件的制造参数和外形有问题,不能满足标准的生产要求,另外,有些预制梁上的裂纹也很小,这就导致了构件的内部应力释放太快,导致结构力的缺失。另外,由于结构构件重叠部位的粘接强度较差,导致施工质量下降。第二点,是建设的中期阶段。构件吊装是建筑施工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在施工中没有及时检查,造成了在吊装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裂纹,也有可能是因为堆垛和工艺不明确,造成吊装过程中与其他部件发生碰撞的现象。接头接头质量问题主要是因为套管灌浆工艺不规范,以及预制桩与基础接头处的校准位置不一致。临时支撑和固定连接不能提供临时性的支撑作用,动态问题会导致连接强度下降,导致支撑系统不平衡,导致装配结构力的缺失,导致工程施工质量下降。第三部分是完成后的验收。这一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因为验收资料不全,信息不够准确,不能准确地对各个项目进行准确的分析,而一些零件本身就是隐藏的,这些都会导致后期的审核工作变得更加困难,而且在后期的维护和维护中,也没有相应的维修措施,这就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3.2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对策
(1)项目施工前期的质量控制对策
工程前期的检查进行控制,对各种设计形式进行分析,确保构件在拆卸时能确保主体结构的稳定,并利用不同构件间的连接方式,弥补了拆卸时易出现的缺陷。目前国内的装配式混凝土构件拆分方式,大都是在主体设计完成后,将其拆分,拆分后的构件与主体构件的设计单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误解,从而造成构件拆分后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承载能力不匹配。在这种情况下,组件制造商应该与总承包、设计、监理等部门一起设计组件拆分模型,并将各个组件的参数连接在一起,以确保组件组件的分解与组装。为了有效地防止零件制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采用 PDCA的品质改善方法来约束制造过程。对制造中出现的数据不对称问题进行了归档,并根据不同的预制件尺寸和结构特性进行了分析,以保证各种应力值满足施工主体的要求。另外,在构件制造过程中,为了加速混凝土的凝固和硬化,需要采用蒸汽养护的方法,对构件进行预热、升温、恒温、冷却等措施,以防止混凝土构件产生裂缝,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在采用局部钢筋的部位进行拼接时,要充分考虑梁柱内部钢筋笼的绑扎工艺,以确保预制件与接头的合理布置,从而达到合理的施工要求。
(2)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对策
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主要是从各个角度来确定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对预制件进行表面状况和结构参数的检验,并对大型零件进行取样,每次检验的次数不得低于零件总数的10%,最小零件的检验次数不得超过三次。如果在检查的时候出现了损坏和裂纹的问题,可以根据有关的规范进行修复,也可以将其丢弃。例如,对结构性能有影响但无法修复的损坏,对连接有影响的预埋件,必须予以废弃,如果裂纹小于2 mm,可以就地进行修复,避免结构力在使用中出现的缺陷。在建筑连接和混凝土浇筑方面,主要是通过操作和系统的管理,来实现对项目的整体控制,比如,如何合理地控制起重点,确保吊装的位置与实际的吊车位置一致,尤其是在大型的空中运输和复杂的空中安装时,为了确保工程的安全,必须根据构件的结构特性,对构件进行均匀的空间运动和安装。
(3)后期竣工环节的质量控制对策
后期完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从原始数据和维护维护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在数据验收过程中,要加强各种基础材料的收集和归档,并对有关技术指标与实际施工情况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并将其纳入到后期的工作流程中,并将其一一对照,如有问题及时上报有关部门进行纠正。另一方面,在施工和维修方面,可以聘请专业的物业公司,对混凝土施工工序进行固定周期、固定工序的维修,并接受业主的意见,并寻找有关部门进行持续的控制,以确保在一定的寿命周期内,装配式混凝土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支持。
4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的优化展望
与传统的现场浇筑施工模式相比,无论是在研究开发上,还是在推广应用的时间上,都相对较短,因此,有些技术仍处于不断的研究和优化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建筑企业还处在探索与完善的过程中,一些公司的技术操作水平相对较高,但其理论和实际经验还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因此,在这方面,业内应该进行一些经验的交流与分享,促进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施工技术,制定出一套成熟的施工技术标准,并根据施工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各种规范来修正和修正,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施工规范。
结语
总之,与传统的现场浇筑施工相比,装配式混凝土施工具有施工快捷、环保等诸多优点,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过程的繁琐,导致施工质量下降。在后期开发阶段,要结合施工前期、中期、后期,制订行之有效的施工控制方案,控制施工过程和施工过程,从而达到改善施工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兆朋,车俊蒿.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以金科嘉景小区项目为例[J].砖瓦,2022(05):50-52.
[2]王彬彬.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施工技术及质量管控措施[J].居舍,2021(36):139-141.
[3]杨帆.浅谈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J].陶瓷,2021(08):125-126.
[4]李国友.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施工技术及质量管控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1(15):162-163.
[5]赵德任.浅谈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J].四川水泥,2021(04):16-17.
[6]刘敬敏,黄宝添,秦康,肖承友,韦柳盛.BIM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施工,2019,41(12):2257-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