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 625000
发热是机体与病菌进行抗争,在致热原作用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体温调节性升高的代偿反应。小儿体温调节功能尚不完善,在环境或病理因素影响下,易出现体温水平异常升高情况。在临床上小儿的发热较成年人更常见,一旦治疗不及时,极有可能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1.小儿发热的原因
了解婴幼儿发热的原因对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小儿发热原因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是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及其代谢产物或其毒素引起。非感染性发热是因无菌性组织坏死、代谢性疾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等多种原因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肠胃炎等疾病是引起小儿发热的主要病因。
2.小儿发热的表现
小儿发热程度按腋窝温度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低热37.5-38℃,中等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40℃以上。发热分期可分为前驱期、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发热可伴随如:不同程度的头痛、打喷嚏、流鼻涕、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皮疹、疱疹、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闻及痰鸣 音或水泡音等典型体征。
3.发热患儿护理措施有哪些?
3.1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室内空气畅通,早晚通风换气30分钟以上,但应避免患儿吹凉风;维持室内温度约为 22-24℃,湿度50%-60%;提供良好的病室环境,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时间;提供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保证患儿营养需求;被褥厚薄适宜,选择棉质衣物,利于散热,出汗后及时更换浸湿衣物;鼓励患儿适量饮水,有效补充出汗引起的水分流失,预防虚脱;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卫生,出汗后应立即擦干预防着凉;患儿发热过程中,不仅会加快机体水分流失,还会减少唾液分泌,口腔黏膜处于干燥状态,需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减少细菌滋生。
3.2降温护理
3.2.1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预防高热惊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准确评估患儿体温变化,若为高热,体温监测时间为 2小时一次;密切观察神志、面色、脉搏、呼吸、尿量、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体温降至正常后可将监测时间延长为4小时一次。
3.2.2物理降温。使用退热贴,使用退热贴部位为额部、颈部侧动脉和腹股沟等,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使用冰袋物理降温时,通常将冰袋置于患儿前额、头顶部和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等体表大血管流经处,也可使用冰帽贴于患儿头顶部及额部降温,在使用冰袋、冰帽时需严格掌握相关注意事项及禁忌症,避免发生不良事件。使用温水擦浴时,应保证室温在 24-26℃,预防着凉。若末梢循环较差的患儿则应采用揉搓按摩四肢的方法,促进血液循环。
3.2.3药物降温。若患儿体温超过 38.5℃,或物理降温无任何效果,或患儿有高热惊厥史并体温达到38℃时,可遵医嘱给与药物降温,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是小儿药物降温中常用药物。
3.3心理护理。在患儿发热期间,应采取和蔼、亲切的语言给予患儿关心和鼓励,通过和患儿的沟通交流,减轻其焦虑、恐惧等情绪,提高患儿配合治疗的依从性,促进疾病康复。
3.4健康指导。应对家属做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如正确监测患儿体温、观察患儿精神状态、观察患儿面色、饮食情况、呼吸频率、四肢末梢循环等方面进行指导,使家属在患儿发热时,能正确识别病情轻重,及时判断是否采取就医措施。教会家长相关护理,在患儿发热时,家长应带着患儿儿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而不是在家乱用退热药,药物的使用必须在医生检查、诊断和开具治疗方案以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的治疗,根据指导合理用药,不能擅自加量减量,甚至停药。为患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照护,保障足够睡眠时间,为患儿穿着棉质舒适衣物,提供营养充足易消化食物。发热时鼓励患儿增加饮水量补充身体所需水份。正确监测体温,间隔 1-2h 对体温进行测量和记录,以便就诊时可以为主治医生准确判定病情提供参考。低热时采用温水擦拭身体、使用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不可随意使用退热药。强调护理发热患儿时避免使用捂汗和酒精擦浴来降温,父母既不用过度紧张和焦虑,也不能麻痹大意,要避免护理误区,对小儿进行科学的护理和照顾,确保患儿安全和健康。
结语
小儿发热是儿科疾病的常见表现,患儿高热不退是引起家属焦虑的原因,临床护理及时恰当,直接关系到患儿病情的进展,影响到医务人员与患儿及患儿家属的关系,我们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蔼的态度,规范的护理技术,减轻患儿痛苦,让患儿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