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省西安市,710055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优化高等人才培养方式、推动创新性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高校、政府、社会、企业等各个方面实现有效对接,构建具有生态性、价值性和开放性的教育链,以确保人才培养成效充分体现出来。在这种形势下,高等院校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管理观念,探索更加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双创”管理体系。基于此,文章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双创”管理体系构建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生;创新创业
引言
在经济常态化发展背景下,国内各个行业和领域都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为了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等院校需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等院校“双创”教育体系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善。为了提升“双创”教育效率与教育质量,高校必须不断优化“双创”管理体系,确保“双创”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为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助力。
1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
从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特征角度上来看,其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教学内容:第一,创新性特征。目前我们国家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原有基础上提出的新要求,而传统教育工作当中并没有把该原则列入到教育工作范围之内。这就造成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开创新的教学思路与模式,这对于教师及学生来说都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第二,创造性特征。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创业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艰难过程,这需要学生用坚强的意志和个人能力进行完成。要想保证自己的创业目标可以达成,那么学生应将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出来,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对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进行落实。第三,实践性特征。学生的创业精神必须要由实践来进行验证,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上来分析,这部分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是为了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最终在证明自己个人能力的同时获得更好的个人发展。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体系不合理
尽管有些学校已经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还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来支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造成高校教学体系与产业需求存脱节。很多课程还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缺乏与现实企业需求结合的实践平台,学生很难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而一些企业所需的技能和素质,学校的教学体系往往未涵盖,不仅使学生在创业初期面临诸多困难,也使企业在招聘时难以找到合适人才。此外,高校与企业间缺乏深度的合作与交流,使得教育内容更新不够及时,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无法及时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变革,从而造成其在走入职场或创业时感到手足无措,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潜力,也加大了企业培训和调整的成本。
2.2创新创业氛围不强
在互联网背景下,在众多高等学府中,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只针对一小部分被视为“精英”的学生,导致绝大多数学生未曾接触到这一领域的知识和思维。尽管这些知识对于当今社会极为关键,但许多学校在其核心课程中并没有纳入创新和创业的教育,使得高校难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积极鼓励创新和创业的校园文化和氛围。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偏向性的教育策略加剧了学生间的知识和能力鸿沟,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占据有利位置,而其他学生则处于被动和边缘状态。这种不平等的教育资源分配导致了创新创业的机会和挑战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均等享有的。为此,高校需要重新审视其教育目标和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获得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
3构建更加完善的大学生“双创”管理体系的实践策略
3.1重视对大学生“双创”管理体系的建设
“双创”领域的培训指导工作需要不断优化、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科学地落实人才培养计划,将大学科技园区的搭建作为工作重点,顺利形成在政府部门的导向下,各大企业、各个行业及各个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双创”培育布局。高等院校应积极肩负起为国家发展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对国内外发展形势作出精准判断,并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突破传统育人方式的制约,培养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所需的多元化人才、复合型人才。科学实施“双创”教育计划不仅是新时期背景下各大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而且也是大学生群体正式走入社会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接受“双创”培养可以在思想理念层面有所收获,在后续的工作岗位拥有积极向上的出色表现,顺利完成知识内化与技能迁移。
3.2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开展“双创”教育管理工作
国内高等院校在“双创”教育管理环节应始终秉承以学生发展为原则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开展一系列教育管理工作,这需要科学设计课程教学计划,优化“双创”师资力量。更为关键的是,在“双创”教育环节注重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教育人员与高校学生主体需要展开密切的互动与交流,以掌握学生真实的发展需求,秉承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双创”指导工作,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自主创新等方式来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3.3构建更加完善的“双创”课程体系与“双创”实践平台
“双创”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对顺利开展“双创”管理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双创”管理体系构建的核心构成部分与关键节点,为学生“双创”能力与“双创”知识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为此,高等院校要高度重视“双创”课程建设工作,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与时效性。与此同时,对课程性质也需要提出更高要求,不能将其作为选修课程穿插在其他课程中,而是应将其设为必修课程安排在一系列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环节中,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和能力。与此同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性质和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双创”课程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双创”课程对应用性具备较为严苛的要求,因此在“双创”课程体系建设环节,应搭配具备多样性特征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机会和良好的实习平台。
3.4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双创”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构成部分,对推动“双创”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检验“双创”体系构建是否完善、是否科学,并科学评价管理体系下“双创”人才培训的质量。为此,高等院校需要高度重视“双创”管理体系中评价机制的构建,并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对上一阶段的“双创”管理体系作出优化与调整,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优化措施与解决措施。在评价机制构建环节,应始终秉承以学生发展为原则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并以此为出发点,重点关注“双创”管理体系构建是否有效培养学生的“双创”思维与“双创”能力。
结束语
产教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项复杂而又必要的任务,通过优化教学体系、强化专业化师资队伍、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马晓慧.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3,(14):196-198.
[2]梁晓谭,杨乃坤.“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分析[J].产业创新研究,2021,(20):160-162.
[3]刘静,李斌,潘韬文,等.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策略[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20,(5):35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