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邮编:150000
摘要:在双高背景下,时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本研究主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四融”模式的实施背景、实施现状、实施意义和内容探索四个方面进行阐释。并将助力于建设高水平的高职学校和高水平的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引领新时代的职业教育。
关键词:“双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融”模式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融”模式实施背景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将集中力量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双高背景下,时代需要综合素质过强和心理素养过硬的人才。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要求高校要面向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并面向高校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同时注重安排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在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的过程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党的二十大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融”模式实施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搜集、阅读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后发现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这几个方面。在中国知网检索篇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示的参考文献高达7500多条,而通过搜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查询,显示的文献结果仅仅1200余条。这说明对于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性研究还相对较少,从2018开始,每年新增论文数量在80篇以上,可见,建设高质量的心理健康课程备受关注。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在持续进行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心理特点的变化,心理健康教育应赋予新的内涵,故其存在整体性与创新性研究的拓展空间,“融入内容”和“输出方式”有待拓展。所以说对其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其理论和实践都趋向成熟。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很少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一词。各国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视域和认知的差别,导致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实践模式。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校逐渐设立心理咨询机构或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实施专业的辅导和疏导,实施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科基础和教学经验,能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的干预与引导。日本大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取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其通过开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心理选修课,实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德国提高心理健康教师准入门槛,要求心理咨询资格和职业伦理,也要求具有医学或心理学博士学位。针对咨询师也建立了继续教育和再培训体系,对他们实行督导制度和动态认证制度。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偏重于积极心理学的引导,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探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长远发展。
(三)学院目前研究现状
目前为止,学院对于课程思政的建设既有其实,又有其名,但关于“协同育人”、“文化育人”虽无教学之名,却有教学之实,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具有更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双高背景下,心理健康课教学仍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和心理咨询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探索体现的不明显。此外没有和思政教师来共同完成育心和育德的目标。目前各高校把协同育人和文化育人融入心理健康课的改革正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成型的案例可供借鉴。本课题不仅研究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还针对心理健康课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及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需要的现状对课程进行研究。
三、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融”模式实施意义
心理健康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课程的设置贴近学生实际,以解决学生实际遇到的心理问题为导向,在实际讲解的过程中,运用“BOPPPS创新的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结合等等。改变心理健康课“重要但不重视,必修但不必学”的尴尬处境,使心理健康课成为大学生喜爱的课程,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课题遵照国家通知要求,结合课程和学生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落实“知识高普及”、“活动高覆盖”、“危机处理高效率”的“三高目标”。在提高学生心理素养和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同时,能够对高水平课程建设和维护和谐健康校园环境起到推动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心理健康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建设双高职业院校的背景下,以增强心理健康课程的吸引力为目标,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切入点,以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为落脚点,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使课程结构更丰富,来实现其立德树人的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融”模式实施内容探索
(一)融“三高目标”,知行合一,铆钉育人方向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将课时从16学时调整为32学时。课程目标调整为“知识高普及”、“活动高覆盖”、“危机处理高效率”的“三高目标”。课程内容中增加爱与生命教育、逆商的培养和网络心理与行为。课程模式调整“BOPPPS” 模式,它是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模块化分解,主要由六个环环相扣的部分构成:导言(Bridge-in)、学习目标(Learning Objectives)、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教学设计理念始终围绕以服务学生心理需求为重心,进而满足学生各时期心理需求。
(二)融“课程思政”,价值塑造,落实立德树人
深入挖掘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思政元素,形成包含思政元素的教案和教学设计,在课前利用公众号发布“人物故事”、“典型案例”等包含思政元素的资源供学生参阅,做好前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进行讨论,设计课后实践活动,做好后测和总结。
(三)融“协同育人”,育心育德,凝聚教育合力
心理健康课采用“OTL+CPEO”线上课程讲授与线下心理辅导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扩大心理讲座受众群体,保证心理危机干预四级网络全员覆盖。将课程中的实践环节与“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活动”等心理活动同步,应用认知行为理论指导体验式教学和课后实践活动。此外通过组织座谈交流会,心理健康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共同讨论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探讨适合学生的思政元素,达到协同育人,育心育德,凝聚教育合力的目标。助力双高,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四)融“传统文化”,以文润心,激发内驱力
挑选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植入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和活动中,培养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做一个心理素质过硬、综合素养过强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孙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9(9):101-103.
[2]尹顺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17):122-124.
基金项目:2023校本课题《“双高”视域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融”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LLXB2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