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中医门诊部
一、病例信息
一名女童反复尿路感染,夜晚哭闹,会阴部和肛门瘙痒,不时抓挠,白天有腹痛的症状,无发热,服用半月药物无效,做了彩超和抽血检查,血常规的炎症指标不高,但嗜酸性粒细胞偏高,医生根据血常规结果,考虑寄生虫感染。嘱咐女童母亲于其入睡3小时候检查肛门周围是否有虫体活动。次日,女童母亲检获白色线头状寄生虫,经过医院检验科镜检,鉴定为蛲虫。
二、什么是蛲虫?
蛲虫,又名蠕形住肠线虫,是寄生于人体消化道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呈世界性分布。根据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儿童蛲虫感染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已由23.61%(第一次寄调)降到3.43%(第三次寄调),但高感染地区仍主要集中在海南、江西、广东等华南、西南的省(直辖市、自治区)[1]。
二、蛲虫形态是什么样的?
蛲虫主要寄生于肠道的回盲部,感染严重者可见小肠寄生。成虫体型细长,乳白色,呈线头样,雌虫大于雄虫。雌虫大小为(8-13)mm×(0.1-0.2)mm,头部较细,虫体中部因子宫充满大量虫卵而显得略微膨大,尾端尖直。雌虫大小为(2-5)mm×(0.1-0.2)mm,尾端向腹面卷曲。产出的虫卵无色透明,长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一侧稍凸,呈“D”字形,大小约(50~60)×(20~30)μm,虫卵产出时,卵内已经有一条蝌蚪期的胚蚴,在外界环境适宜的情况下,仅数小时,就能发育为含幼虫的感染期虫卵。
三、蛲虫是如何感染人的呢?
寄生在肠道的蛲虫附着在肠粘膜上,以宿主的血液、组织液和肠内容物为食,雌虫和雄虫交配后,雄虫迅速死亡并随粪便排出体外。雌虫一般不在肠道内产卵,待宿主熟睡后,因肛门括约肌舒张,雌虫从肠道下行,在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皮肤褶皱处产卵。产卵后的雌虫大多数自然死亡,仅有少数雌虫可以返回肠道,也可误入阴道、子宫、尿道等。虫卵在外界适宜温度和湿度下,约6小时发育为含有幼虫的感染期虫卵。由于雌虫的机械刺激引起肛门瘙痒,幼儿搔抓肛门皮肤,通过肛门-手-口途径导致自体重复感染,同时,散落的虫卵污染衣裤、被褥和周围环境,经口感染人体,虫卵还可以漂浮在空气中,经呼吸道吸入,再通过吞咽动作进入消化道。感染期虫卵进入十二指肠,卵内幼虫逸出后下行到回盲部发育为成虫,进入新的循环。自感染区卵被误食至雌虫发育成熟产卵需2-6周。雌虫寿命约1个月,一般不超过2个月。
四、如何诊断是否感染蛲虫呢?
蛲虫的诊断最主要是检获宿主体内的成虫和虫卵,蛲虫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比较简单,幼儿家长能够在家里给患儿采集样本。蛲虫的产卵习性比较特别,一般寄生虫的检验方法不适用于蛲虫检验,常用的虫卵检测方法有:透明胶带纸肛拭法,此方法需在清晨受检者排便前进行,手持透明胶带,在幼儿肛门皮肤褶皱处多点取样,再粘贴于载玻片上送检,
为提高阳性率,胶带测试需连续做3天;成虫检查方法是,在儿童入睡后1~3小时,侧卧肛门,用手电筒灯光仔细检查肛门周围,观察是否有活动的虫体,若发现呈线状的白色小虫出现,则用镊子夹住放入盛有70%乙醇的小瓶内,送到医院检验科镜检成虫。因为蛲虫爬出产卵的时间具有偶然性,所以阴性需要连续观察3~5天。
五、蛲虫感染后哪些临床症状呢?
成虫在宿主游离于管腔或吸附在肠道内,以血液、组织液、半消化食物为食,虫体的机械刺激可损伤肠粘膜,患者可出现腹泻、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此外,雌虫在肛周蠕动并产卵,刺激肛周皮肤局部瘙痒,抓破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炎症反应,幼儿会有失眠、烦躁不安、食欲减退的临床表现。雌虫产卵后,可以逆行进入肛门附近的泌尿生殖道,导致异位寄生,引起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尿道炎、盆腔炎,甚至可以异位寄生于阑尾和腹腔,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
六、蛲虫的流行情况如何呢?
蛲虫呈世界性分布,陈颖丹等人曾于2014年-2016年分析了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农村地区3~6岁儿童的蛲虫感染情况。儿童蛲虫感染率为 3.43%,推算感染人数约为155万[2]。2015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显示,我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现蛲虫感染,平均感染率为0.33%,以学龄前儿童最为易感,感染率高达2.14%。蛲虫带虫者和蛲虫病患者都是传染源,肛门-手-口的直接感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各种人群对蛲虫普遍易感,但以儿童多见。
黄继磊等[3]对全国3~9岁儿童蛲虫感染监测的调查指出,不同年龄组儿童感染率差异较大,但4~7岁组感染率较其他年龄段高,考虑与该年龄组尚未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有关。赵莉平等[4]对咸阳市城乡学龄前儿童蛲虫感染调查研究发现4~7岁年龄段蛲虫感染率较3~4岁年龄段高,推测可能与该阶段儿童年龄稍大,相互接触的机会更多,且自我保护意识差,增加了相互传染的机会。蛲虫感染率城市高于农村,与城市人口聚集有关。
蛲虫特殊的生长发育过程,不仅会引起宿主自体重复感染,也会引起群体聚集性感染。雌性蛲虫爬行到宿主肛门周围产卵,通常会引起肛周瘙痒。感染者在抓挠瘙痒部位时,虫卵会附着在手指上,指甲缝里,通过接触家中物品,手上的虫卵会会转移到家里或公共区域的物体表面,如食物、玩具、衣服、地面等,虫卵在外界适宜环境中可存活20余日。虫卵随尘埃漂浮在空气中,呼吸时虫卵随尘埃吸入鼻咽腔,意外吞咽或吸入的虫卵会在宿主体内经过几周发育成为成虫,引起蛲虫感染或蛲虫病。
七、如何预防和治疗蛲虫病呢?
针对蛲虫特殊的感染方式,可以采用涂抹外用药膏杀死雌虫和服用阿苯达唑、甲苯咪唑或复方噻嘧啶口服药等方式控制传染源。除了口服药物之外,感染者或蛲虫病患者要做到淋浴清洗肛门,勤换内衣内裤和床上用品,感染者衣物、玩具热水消毒。同时教导幼儿不要抓挠瘙痒处,饭钱便后洗手,勤剪指甲,不穿开裆裤。若家中有人感染,其他成员也要就医服药降低感染风险。幼儿园和托幼机构应做好卫生工作,勤消毒杀死环境中的蛲虫卵。
参考文献:
[1]王聚君,周晓农.2015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0,38(01):5-16.
[2]陈颖丹, 周长海, 朱慧慧,等. 2015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1):12.
[3]黄继磊,张米禛,朱慧慧,等.2016–2018年全国3~9岁儿童蛲虫感染监测[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20,32(01):54-59.
[4]赵莉平,安荣,刘启玲,等.咸阳市城乡学龄前儿童蛲虫感染调查及综合防治效果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8):2567-2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