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无棣县西小王镇中心小学
摘 要:角色扮演是新课标指导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中展开角色扮演活动,对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自主性的发展均具有推动作用。基于此,文章阐述了角色扮演的概念、类型与价值,剖析了角色扮演的三要素,并探讨了角色扮演在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的教学实施。
关键词:角色扮演;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新课标”)强调要“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其中,角色扮演是性质有效的方式。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展开角色扮演,应围绕角色扮演的三要素展开教学准备、教教学实施与教学反思,以推动小学语文课堂“育人”功能的切实落地。
1 角色扮演的概念、类型与价值
1.1概念
角色扮演是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体验活动。教师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情境,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中的角色的内心、情感的理解进行角色的演绎,从而充分提升学生的角色意识、让学生深度体会文本的精神内核。可以说,角色扮演是一种“教”与“学”共同“并行”的教学模式,不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推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的系统发展。而通过不同角色的更换,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同理心也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对学生日常交往也有着积极的、正向的引导。
1.2类型
根据教师与学生对于角色的把握,可以将角色扮演可以分为控制式、半控制式与非控制式。其中,控制式意味着教师对角色的控制度高。此时,学生对于角色扮演的“自由度”相对较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情境、角色并根据学情进行角色安排,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对于角色的理解进行角色的阐述。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小,角色扮演的活动也不容易出错。因此,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半控制式意味着学生对于角色扮演的“自由度”有所提升。教师设计具体的情境与角色,学生则自主进行角色的选择与扮演。而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同伴的反应、情境的变化、自身的理解进行临场反应。这种模式不仅能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此种模式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极大提升。非控制式中,学生的“自由度”是三种类型里面最高的。教师仅仅展开为学生提供目标指导、情境创设,对角色扮演的内容与角色分配等内容并不提出明确的、细节化的指导。此种模式对学生的各项能力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适合高年级学生。
1.3价值
角色扮演与课程标准的要求高度吻合。首先,角色扮演的方式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方式生动、活泼,对于学生而言是新奇、有趣的体验,学生极为愿意参与其中。其次,这种方式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重心”与“中心”。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与此同时,通过表演的过程,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情感、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刻。最后,表演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加工,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到了思维、审美、理解、想象等多维度的发展。可知,角色扮演是学校教育实现“育人”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2 角色扮演三要素:角色、情境与目的
2.1角色
角色扮演中,角色是其“主角”。所有的活动均围绕情境与角色展开。在角色扮演中,“角色”不仅仅是存在于教科书上的刻板的、平面的形象,而是学生所展现的、生动的、立体的、鲜活的生命体,包含了学生的思索与情感。因此,通过揣摩、演绎的过程,学生能深度度体会角色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从而增强自身的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也丰富自身的情感、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
2.2情境
情境角色扮演活动的支架。与普遍意义上的情境不同,角色扮演中的情境既包括剧本中所创设的情境,也包括观众所能感受到的情境。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必须厘清剧本中的人物关系、事件、事件之间的关系、人物内心的感受等信息,从而更好地扮演角色、表达角色、升华角色。,参与观看的学生要能通过扮演者的演绎展开思考与评价,并通过观看获得更好的体验。这就意味着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要营造能让扮演者迅速“入戏”的氛围以推动角色扮演活动的进行。在角色扮演活动观看中,也要结合剧本内容营造能让观众迅速“沉浸”的氛围,让观看的学生也能有所收获。
2.3目的
目的是教学的“灯塔”,为“教”与“学”指明前进的方向。在目的的指引下,才能确保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有用性,从而避免“形式化”、“表层化”的现象的出现。对于角色扮演而言,其本身是戏剧舞台的一种方式,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沉浸”于课堂教学之中。因此,角色扮演活动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以目的指导角色扮演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活动的应用与否的筛选。结合教学目标进行“角色扮演活动的必要性”评估,有效避免“为了演而演”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结合教学目标进行角色类型的选择、角色扮演者的设计、剧本的改编、团队成员的分工安排等,从而让角色扮演活动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发展性,有效地避免了表演浮于表面现象的发生。
3 角色扮演的实施步骤
3.1准备阶段
要想让角色扮演的教学效果更佳,就需要教师展开精心的设计、充足的准备。重要的准备工作包含内容的选定、道具的选择、场景的布置。
内容的选定。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宜展开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也并非一直处于“最佳教法”的状态。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教法与学法的选定,挖掘合适的文本素材展开角色扮演,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道具的准备。首先,道具的选择首先应与角色的特征相符合。通过选取与角色相符、能表达角色鲜明特征的道具能让学生深度理解角色的性格、形象等信息,其次,道具应对学生的表演、观众的观看具有推动作用。通过道具激活想象力,让学生释放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手工道具邀请学生共同参与制作。
场景的布置。场景是外部环境创设、表演氛围营造的关键因素之一。应用道具布置场景、通过多媒体呈现场景以为角色扮演者提供表演环境,也为观众提供观看条件。
3.2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即不仅仅是“演”的过程,而是分为内容讨论、角色分配、角色表演三个阶段。
内容讨论。内容讨论是学生展开演绎的铺垫,也是情境创设的基础。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于表演内容的讨论,奠定表演的情感基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度交流、积极发表意见,让“学”成为学生“演”的基础。
角色分配。角色的分配应遵从适合、自主的原则,结合学生的意愿、兴趣、对角色的理解进行角色分配。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应采用不同的分配方式。如低年级学生,教师应以安排为主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需求并展开角色分配。
角色表演。表演是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对于所要表达的内容的呈现过程。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其并非专业的表演者,其表演必然不会完美无瑕。因此,表演活动并不要求整个表演毫无瑕疵,但是要求扮演者能“全心投入”,观演者能切身感受。值得注意的是,诸多学生会出现“怯场”的现象,教师应在准备过程中、表演开始前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在表演过程中的也应以欣赏、鼓励的眼神激励学生、肯定学生。
3.3评价阶段
评价是角色扮演环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学生而言,正确、正面、科学、积极的评价不仅能让学生能产生正确的自我认知,还能推动学生的正向发展。评价阶段主要包含评价要求、评价过程、问题反思三个部分。
评价要求。评价要求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所制定的评价细节。通过正确的、发展性的、形成性的评价要求的制定,学生能对自身“学”的目标有了更为明确、深刻的认知。因此,其在参与角色扮演的各阶段时更有针对性、指向性、目标性。
评价过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从各自角度出发对角色扮演者的表演、表演内容、表演中所观察到的表演者的成长、表演所受到的启示等多维度进行评价,从而充分凸显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的统一性。
问题反思。反思是对角色扮演的整个过程的梳理、总结,从而做到查漏补缺。角色扮演并非模式化的活动,只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真正地掌握角色扮演的“灵魂”而避免其流于表面。
综上所述,角色扮演是符合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自主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准备阶段精心选定内容、道具、场景让角色扮演更丰富,在实施阶段讨论内容、分配角色、展开表演让角色表演围绕“发展”展开,在评价阶段明确要求、多维评价、积极反思深化角色表演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陈甜甜.“双减”背景下增强小学语文教学实效的实践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 2023(03):4-6.
[2]罗瑞,崔巧慧.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智慧.2022(25):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