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区五洲小学校 402160
摘要: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栽(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文体特征入手搞好语文教学是当今语文教育研究的一个大方向。剧本类课文教学中,教师备课要充分了解所教文体的特征,根据文体特征,做好教学设计,要观其形,关其情,画其骨,描其魂。最后总结文体特征,指向写作。
关键词:文体 文学形式 文体特征 教学设计 指向写作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栽(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文体的构成包括表层的文本因素,如表达手法、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以及深层的社会因素,如时代精神、民族传统、阶级印记、作家风格、交际境域、读者经验等。
达克尔·里法泰尔在《文体分析标准》中说:“文体被认为是在不改变意义的情况下给语言结构所传达的信息添加的一种强调(表达的、感情的或美学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承载着我们母语教学的就是这样一些不同文体的课文,从文体特征入手搞好语文教学是当今语文教育研究的一个大方向。此次,我就重点谈谈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教学。
一、教师备课要充分了解所教文体的特征
通过查证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剧本,是戏剧的脚本,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剧本就是戏剧的一种表现手段,最终的成型应该是戏剧的舞台展示,同时也能了解剧本写作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另外,它的主要特征是通过人物对话来推进情节,表现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剧本这种文学形式是第一次见到,《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正好让孩子认识剧本,初步感知剧本的文学特征。
因此我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剧本这种文学形式,发现它和一般记叙文写法上的不同。
2.了解故事内容,阅读感悟剧本的情节曲折的特点,感受人物语言对体现人物形象的巨大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沉着冷静。
第一、二点是针对剧本外在形式特征和内在语言特征的目标,这是表层的文本因素,第三点是直击剧本写作目的——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这是深层的社会因素。
二、根据文体特征,做好教学设计
(一)观其形
《半截蜡烛》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孩子自学、发现为主。自读,对比一般记叙文,孩子首先能从形式上发现不同。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自读课文,发现并记录它和其他课文的不同之处,学生可以很快发现这篇课文先介绍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全文有许多补充性的文字装在括号中,主要都是人物之间的对话。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借着这个孩子们愤而不发的契机,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这就是剧本这种新的文体。这样便解决了了解剧本外在形式特征的一步。
(二)关其情
由于剧本写作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孩子有了对于剧本的写作背景的了解,可以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二战、德国纳粹、法国被侵略,这些陌生的资料为孩子的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程序,出示课件:二战图片及文字资料,学生观看阅读,交流所得,再读剧本。有了这一步,孩子们对作品中人物的一举一动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
(三)画其骨
由于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一大特点是情节曲折,矛盾冲突激烈,因此必须把这个特点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才能提炼感受剧本的这个内部语言特征。于是我设计了“情节线索图”的填空来具体化这一认识。
《半截蜡烛》情节线索图
点燃蜡烛 又点燃蜡烛 ( )蜡烛 同意拿走蜡烛
伯诺德夫人( )蜡烛 杰克( )蜡烛 杰奎琳( )蜡烛
边阅读边填写后,让学生按图索骥,叙述故事,清晰明了地把故事的矛盾冲突摆在了孩子们面前。明白首先是由德国军官点燃蜡烛,接着伯诺德夫人借口油灯更亮把蜡烛吹熄,可是德国军官又点燃了蜡烛,杰克找了个想到柴房搬柴火的借口想把蜡烛端走,但是被德国军官夺回。最后是杰奎琳借口想上楼睡觉把蜡烛端上楼才带走了蜡烛。
这个过程的学习,可以很直观地总结出剧本的情节就是这样一波三折,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一步一步地推进了故事的发展。这也就是剧本的第一个内在语言特征,视觉的呈现线索图,一波三折的图像创设给孩子以深刻的印象。
(四)描其魂
人物对话是剧本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它是剧本的灵魂,对剧中
人物的刻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剧本中的人物往往比较多,此时我便抓住典型人物来完成人物解读的过程。
首先我问:在保护蜡烛这个过程中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学生能一口回答:杰奎琳。接着就让学生单读“保护蜡烛”这一部分,把杰奎琳的台词画下来。然后我以寻找演杰奎琳的小演员为由,让学生读她的舞台说明,寻找到一位外形美丽的,可爱的,纯洁的,笑容很甜美的,眼睛也要很大的小演员,让学生结合舞台说明先从外形上感受人物。
接着告诉学生:真正要把这个人物演好,还必须走进那个人的内心世界。于是开始了品读杰奎琳的语言的环节。特别抓住“和你聊天真有趣”一句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真的很有趣吗?你那么喜欢这个德国军官吗?那你现在真实的情感是什么?你的憎恨和厌恶能从前面的台词里找到依据吗?从杰奎琳这表里不一的语言里我们寻找到了剧本人物语言的魅力:言为心声、言藏心声。与此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剧本通过对话,向我们刻画了一个如此天真可爱,聪明机智的杰奎琳形象。
于是得出结论:这是剧本的第二个内在语言特征,通过对话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
三、总结文体特征,指向写作
最后,出示剧本的一般特征——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再精炼总结:对话—戏剧的灵魂。
巧妙设计练笔:眼看一场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灾难,就这样被杰奎琳巧妙的,轻轻的化解了。屋外的风渐渐小了,三个德国军官走远了,杰奎琳端着熄灭了的蜡烛从楼梯上下来。伯诺德一家这个时候又有什么精彩的对话呢?接下来请你来过一过剧作家的瘾,补写下面的剧本。
至此,我便实现了课前提出的三个学习目标,把剧本的外在形式特征和内在语言特征全部清楚地呈现了出来。根据课文文体特征进行教学,特别是第一次接触的文体的文本教学,如果能次次精心设计,回回直击要点,就不仅能解读人物语言密码,甚至能解读所有课文的密码。
参考文献:
[1]达克尔·里法泰尔.文体分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