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县潘宅中心小学
【论文摘要】在阅读课上,如果教师教学得法,学生会始终处于“期待生成——期待实现——新的期待生成——新的期待实现……”这样一种良性心理运动中。因此,创设激情课堂,引领学生课堂阅读期待十分关键。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情境渲染、张扬个性、尝试评论、课外拓展来提升阅读教学效益。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期待 情境渲染
“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指的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指出:“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得来,都离不开读。读,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所以从阅读功能看,阅读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文素养,提高其语文能力的根本途径;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整个过程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拥有阅读活动主体地位的学生,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开始,就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阅读期待。正是阅读期待这种内驱力的有无、强弱、品位,决定了阅读活动的有无与质量。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充分激发和运用“阅读期待”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并让学生喜欢阅读,爱上阅读。
一、设置悬念,引发阅读期待
悬念是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家和导演为表现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加强艺术感染力,常用各种手法引起读者(观众)的悬念。在我国古典小说里叫“扣子”。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就是要巧妙地设置一个个“扣子”,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教学《司马光》时,我带着一脸的紧张说:“一个孩子落水了,这可怎么办哪!其他孩子都是怎么做的呢?”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结果有发现孩子哭的,有发现孩子喊的,有发现孩子跑去找大人的……大家争先恐后地学起了小孩哭的腔调,议论起小孩喊的样子,表演起他们慌里慌张的模样……学生的审美阅读进行得有滋有味。
二、情境渲染,创设阅读期待
情境渲染,即带领学生进入一种教者设置的与阅读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中。情境能有效地激励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内在的活力,仿效的心理,产生巨大精神力量,故有助于期待阅读的心理产生。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找准感情基调,创设切合文章意境、思想的语言情境、歌曲情境、画面情境等,使学生产生体验探究课文的激情。情境的创设渲染,需要教师锤炼自身的教学语言,教学仪态,也可利用课件、图画、幻灯、音乐等手段。
在教学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出示一泓含情的西湖水,并配上清新悠远的音乐,一下子就让学生沉醉于其中,仿佛来到了烟雨朦朦的江南一般。接着在音乐伴奏下,我深情朗读,并辅以形象的语言加以描述,继于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想象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你好像听到了什么?” 笔者采用语言的描绘,为同学们创设一个想象说话的学习情境,学生顿时精神振奋,强烈的说话欲望油然而生,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三、张扬个性,催生阅读期待
读书,是一种个体行为。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的解读,固然应该了解作者的本意,但更重要的是读者的阅读感受。由于人生经历、情感特征、智能构成以及兴趣爱好等不同,学生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位学生阅读时都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则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仅是猎奇,则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则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作为教师,首先应该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理解。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审美情趣而阅读。在此过程中,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提倡多元化、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在传授学法时,教师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时,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小松树还是大松树?”有的说:“我喜欢大松树,因为他很谦虚!”有的说:“我喜欢小松树,因为他能认识自己的错误。”有的说:“我喜欢小松树和大松树,因为他们能和睦相处。”……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真实想法。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四、尝试评论,激发阅读期待
作为阅读主体的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对文章就已有了初步的印象,“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教师如果不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因此,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老师,就应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尝试阅读评论。
如教学《秋天》一文时,一名学生提出:“课文中说‘树叶落下来后,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场’,可画上的一只蚂蚁正在吃树叶。这样,图文就不符了。”我仔细看书上的画,说:“噢?是在吃树叶吗?”马上有几位学生答:“对,那只蚂蚁就是在吃树叶。树叶也是蚂蚁的食物呢!”提出问题的学生接着说:“我们可以这样改改课文‘有的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场;有的蚂蚁把它当作食物,美美地吃着’。”我及时评价:“真了不起!你们不但发现了老师没有发现的问题,而且对课文进行了修改,修改得还这么精彩!我应该向你们学习。还有问题吗?”于是,学生们就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画上的树比天空看起来还要大呢?”“课文中说‘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天那么大,难道只有几朵白云吗?”“为什么秋天的天‘那么高,那么蓝’呢?”在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虽然还不能说这就是阅读反思和批判,但孩子们反思和批判的意识已经开始萌芽了,这无疑是最值得珍惜的。
五、课外拓展,延续阅读期待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中国教育报》上曾撰文指出:“我一直认为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学校将这个问题解决了,主要的教育任务应该说就算完成了。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到一边,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成绩虽然普普通通,但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他的未来一定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兴趣和能力,不能只把阅读期待停留在课堂上,要延伸到课外。
总之,“阅读期待”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探究的欲望。只要我们教师从学生阅读期待引领的视角端正教学指导思想,调整语文阅读课教学手段,以老师精心预设激起、保持学生的阅读期待,促成学生有效生成,那么,阅读课课堂教学必将变得激情四溢、有趣灵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亮.《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2019年.北京教育出版社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