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 528403
【文本解读】
《诗经·秦风·无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首战歌激昂慷慨,篇幅短小精悍,在层层的回环复唱中彰显秦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既可承担落实诗歌的重要写作手法——重章复唱的任务,又可通过一遍遍深情的吟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本诗分为三章,分别描写了秦人统一思想、统一备战、统一赴战的情形,刻画了在戎族入侵时,秦国战士们团结友爱、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通过学习本诗,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活动氛围,让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共鸣诗中传递的情感,学习重章复唱的写作手法,更要让学生透过诗句,触摸筚路蓝缕时代先辈们浴血奋战的慷慨雄壮,感受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及依据】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掌握这首诗的吟诵技巧。
2.过程与方法:培养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提高准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依据: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表现欲,喜爱《诗经》中生动、活泼、自由的诗作。教师可以建立鼓励和竞赛机制,通过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荣誉感和参与意识,自然传授知识点。初一学生有朴素的爱国主义热情,也是形成独立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通过歌曲、视频、吟诵等丰富的形式,可以使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更具科学性和理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垫厚基
1、组织“古诗入画”汉服设计活动,并评选出优秀画作;
2、进行“古诗入文”课程讲授及练笔。
二、导读营氛围
1.新课导入:欣赏并跟唱《游击队之歌》。
每当中华民族危亡的关头,总有一群人站出来,不计荣辱、不畏生死,团结互助、共御外辱,守护着这个古老的文明。
《游击队之歌》
我们都是神枪手
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
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密密的树林里
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
在高高的山岗上
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没有吃,没有穿,
自有那敌人送上前
没有枪,没有炮
敌人给我们造
我们生长在这里
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
无论谁要抢占去
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2、回溯历史背景(从先秦至日寇侵华再至今日),作为中华民族子孙的我们,现在能安坐课堂书声朗朗,可知我们的先祖历经过多少艰难险阻?民族危亡关头,他们又是如何化解危难?
3、介绍本诗创作背景。
本诗中的“兴师”,是指秦王带领军队抗击西戎。据今人考证,在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七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骄奢淫逸,朝政腐败黑暗,周王室内讧。戎族趁机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西戎。此诗便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设计意图】营造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了解诗歌创作背景,为理解和吟诵本诗奠定基础;渲染爱国主义气氛,初步感知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爱国精神。
三、吟诵明大意
无衣(秦风)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袋。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借行。
(一)师示范吟诵《无衣》。
(二)师吟诵,生模仿,分章节进行。
(三)《无衣》释义、图释及翻译。
1、结合生动详实的图片、学生“古诗入画”的绘画创作,如“矛戟”“甲兵”“袍”“裳”,激发学生兴趣,解决疑难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2、请生逐章翻译本诗,随后展示本诗翻译。
3、生第一次独立齐声吟诵。
【设计意图】学生能感受《无衣》中秦国战士的的慷慨激昂和爱国之情;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能按要求吟诵,并诵出感情。
五、研读悟明旨
1、诗中哪一句打动了你?为什么?
2、总结每一章的不同之处。
袍(长袍) 戈矛(长柄武器) 同仇(一样仇恨)
泽(内衣) 矛戟(长柄武器) 偕作 (一起行动)
裳(下裙) 甲兵(铠甲兵器) 偕行(一起赴战)
每章间不同之处:所穿战服、所用兵器、思想行为
3、概括每一章的内容、人物的形象和本诗主题。
形象:团结友爱不计困难、积极响应齐心备战、同仇敌忾勇赴战场。
主题:表现了秦国人民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4、通过比较阅读,学习“重章复唱”的写作手法。
《虞美人·听雨》(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重章复唱涵义:各章结构相似,句数相同,句式相同,各章有的相同位置字不同,但表意相近的表现手法。作用:①增加诗的节奏性和音乐感,渲染战争的紧张气氛,便于记忆和咏唱;②回旋往复,可充分的抒发作者的感情,强烈表现战士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5、小结
这首诗歌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表达出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能充分理解本诗的内容、人物形象和主题;能通过比较阅读,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概念和作用。
六、拓展感情怀
1、历代军旅诗歌欣赏。
问:从这些军旅诗歌中,我们感悟到的共同情感是什么?
答:爱国情感,大无畏奉献精神。
2、观看《建国70周年阅兵精华视频》。
思考:为何无人敢阻挡中国人民的前进步伐?
【设计意图】能学诗明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七、写作述深情
1、古诗入文——将本诗演绎成一篇300字的文章。
提示:结合上两节课学习的“知人知面知心”“古诗入文”的技巧,将本诗演绎成文。
2、学生分享作品。
3、课堂总结:为何无人敢阻挡中国人民的前进步伐?
因为以《无衣》为代表的诗文,将自立自强、团结有爱、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融入了我们的文化气质,铸成我们精神上的万里长城。因此,虽然我们的民族历经沧桑,但我们热爱和平,也不害怕战争。
4、全班齐诵《诗经·秦风·无衣》后下课。
【设计意图】学生能将内心爱国主义情怀诉诸笔端,流畅地表达出来;培养更具科学性和理性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齐诵,将爱国主义情怀推至本课最高点。
【设计反思】
本课准备充分,课前组织的“古诗入画”汉服设计活动、“古诗入文”课程做了充分的铺垫;题材好,包含歌曲、图片、视频,素材丰富,达到了激趣的目的;流程完整,诗歌吟诵的效果较好,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升华了爱国之情。“小试牛刀”环节,将诗歌学习与写作结合起来,融情于景,作业展示环节亮点频出,如“战的是敌人,保卫的是国家”等慷慨激昂的话语,把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人的优势。
但本课也包含一些不足之处,如能改善则效果更佳:拓展部分时间过长;上课过程节奏较快;可以增添学生讨论的环节,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本课吟诵形式稍显单调,如以课桌为战鼓,手击之为配乐,则气势更强,氛围更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