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广播电视台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摘要: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需要以文化产业为支撑,通过乡村振兴题材的电视纪录片能够更好传播乡村振兴成果和经验,增强大众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振兴目标的达成。但是在乡村振兴题材电视纪录片的传播过程中,受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和模式变化,电视纪录片传播迎来了新的困境和挑战,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题材电视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因此文章结合纪录片传播的困境,提出了相关突破措施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电视纪录片传播;困境;突破
1乡村振兴题材电视纪录片的重要作用
纪录片可以形成电视文化中高品位的文化样态,其文化使命的核心之一是要通过强化文化意识实现对人文生态的建设作用。纪录片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创造力量,承担着记录乡村发展变化、表现农民命运变迁的历史使命,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精神底气和精神动力。乡村纪录片的文化使命最重要的面向是建构文化自信,提振失落的乡村文化,一方面是提升乡民自身对于乡村文化的认同和信念;另一方面在全社会中展现乡村的文化含量和文化丰富性,激活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如何在城乡文化、中西文化高度融合的今天形成乡村居民自己独到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家园,是当代新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文化自信的问题也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纪录片《丰碑·新疆脱贫攻坚纪实》围绕党建引领、产业发展、饮水安全、易地搬迁、生态建设等主题,精心策划了《黎元为先》《尽锐出战》《坚实步履》《精准施策》《民生福祉》《决战决胜》6集脱贫攻坚纪录片。展现了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在新疆大地的生动实践。该片还强调了农民的革新意识,正是不断推进的乡村改革改变了农民的命运。这些纪录片不仅以贴近的乡村生活展现了乡村改革发展的现实风貌,更重要的是对乡土劳动伦理的重塑,激发了乡村的本体价值,借此赋予了农民身份认同和社会价值,发挥了振兴乡村文化的功能,特别是对新乡村生活方式以及乡民幸福感和价值追求的表现,对观众形成了感召力。
2乡村振兴题材电视纪录片传播中的困境分析
在以新媒介技术为主要驱动力的融媒体时代,媒介形式、媒介内容以及媒介传播等均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促使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介节目势必要对传统叙事模式进行调整,以应新媒介、新受众的传播语态,进一步提升受众的审美体验,这也为乡村振兴题材电视纪录片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挑战。
首先,叙事主题单一性与现实生活多样化的不协调。现实生活中“乡村振兴”“脱贫”是一个长期的社会活动进程,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和不确定性。乡村振兴主题的限定,为电视纪录片创作者带来双重影响。从微观个人创作层面上,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素材,限定主题可使叙事内容更加聚焦,人物形象亦得到凸显;从类型层面,此类电视纪录片也因此陷入了叙事逻辑内核一致、叙事发展脉络类型化的疲态,缺少了叙事特色与传播亮点的创新。部分乡村振兴题材电视纪录片出现浅层化、同质化、形式化等问题。与此同时,在融媒体时代,受众的审美取向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交流中日渐开放,对于平等对话的需求益加强烈,早已不再满足于传播中的被动地位。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要播出渠道的乡村振兴题材电视纪录片,更多关注了叙事中的平视视角,却缺少了与观众的交流互动性。此外,部分电视纪录片中虽然以贫困户为主角,但叙事策略的建构基本围绕“扶贫干部帮助贫困户脱贫”这一行动元做不同内容的变换,叙事视角局限于限制性视角,即非全知全能视角,较传统的电视节目叙事并未有太多建设性的突破。其次,叙事形式单维与新媒体开放性的冲突。随着新媒介技术的不断更迭,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终端在视听信息传播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呈现出视觉化、碎片化、微型化、消费化、互动化等多元化的特征,受众的审美素养、审美习惯也随之迁移。在此背景下,以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为代表的移动媒体平台成为传统主流媒体寻求“媒介融合”的突破口,为传统“大屏”媒介内容开拓着“小屏”传播平台[2]。从共时性角度观察近期播出的乡村振兴题材电视纪录片,可以发现多数作品陷入了单一叙事形式的窠臼,并未有效适应新媒介平台传播特色。有些电视纪录片创作形式理念新颖,但在个性化传播过程中机械地将传统媒体播出的内容平移至新媒介平台,未能针对移动媒体平台创作做相应调整,忽略了小屏碎片化、互动性的媒介特色。
3新形势下乡村振兴题材电视纪录片的传播策略和建议
3.1改变纪录片叙事视角,以平民视角展现宏大主题
在创作活动中,无论是宏大制作,还是微观纪录,都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创作原则,需要让中国故事的话语权回归普通人的视角、个体化的叙事路径。通过深挖个体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变化,以小切口表现大情怀,用生动细节把乡村振兴这一重大主题进行具象化呈现。《蔬菜改变中国》一片中所选择的年轻人,无论是改装无人机给大棚喷洒降温剂的李万敏,还是配合农学博士在蔬菜大棚做微生物菌剂实验的青年农民王晓东,以及大学毕业后夫妻双双返乡创业、改造旧大棚的王聪夫妇,都以新时代新农民的形象出现在乡村振兴的视野中。乡村振兴战略使乡村和城市的界限与概念逐渐模糊,脱贫后的乡村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吸引了更多年轻人返回故乡开创自己的事业,成为新型农业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用生动鲜活的普通人物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来制造悬念,使故事发展跌宕起伏,以此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现场感[3]。个体化的叙事视角让原本宏大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政治主题变得近在咫尺和通俗易懂。这种小叙事与大主题相勾连的表达方式,有助于观众在“偶然的、差异的、个别的、多样化的社会现象中把握人类历史运行中的某些规则性和普遍性的机制”。
3.2坚守叙事情感内核,推进市场化融合传播路径
在以技术变革为主导的媒介融合,内容生产与分发被赋予更多的商品属性,消费文化已成为当前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景观。在此时代环境下,乡村振兴题材电视纪录片既不可无视这种潮流,但也应警惕因过度迎合而导致节目质量的低劣。如何寻找到一种新的文本生产立足点,成为乡村振兴题材电视纪录片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乡村振兴题材电视纪录片应尝试开辟多屏融合、跨屏互动的新形态,增强传授主体间的情动体验。多屏融合,即在坚守“一源多屏”理念的前提下,以情感内核为线索,对叙事内容进行内在逻辑的联接,增强彼此间的关联度;跨屏互动,则是指同一主题内容,依据不同的播出平台特色进行个性化调整,实现多线路径间的融合。此种互动与融合对电视纪录片制作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电视纪录片创作者应突破传统节目叙事边界规限,从媒介融合视角进行全局展望,将新媒体、新技术、新理念引入节目创作,深耕情感叙事,以达成与观众的共情。增强台网互动,增加幕后故事、拍摄现场花絮等纪实性素材,直接展现创作者“在场”的情感表达,丰富叙事空间的立体感。同时,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借力新媒介平台的引导消费功能及自身品牌特性,为“脱贫主体”和新媒介平台搭建商业桥梁,实现受众直接参与乡村振兴事业的“共进”路径。
结语
在媒介融合传播语境,乡村振兴题材电视纪录片的传播彰显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乡村振兴题材电视纪录片,无论是叙事形式或是叙事内容,在荧幕上均体现出鲜活的时代性,成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见证者和传播者。尤其在融媒体时代,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制作者应继续坚守其优质叙事核心,借力新技术、新理念、新融合,夯实主流媒体的传播阵地,实现有效传达乡村振兴故事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成玲玲.从“荔直播”看主流媒体如何重塑传播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1):118-120.
[2]张莉.乡村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参与式传播运用探析[J].编辑之友,2020(12):42-49.
[3]秦艳华,杜洁.媒介素养: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动力[J].中国编辑,2021(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