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多发伤患者抢救中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2
/ 2

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多发伤患者抢救中的效果研究

殷燕

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  江苏 南通 226300

【摘要】目的 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多发伤患者抢救中的效果研究。方法 回顾性整理2022年10月-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多发伤患者11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模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均5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应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比实施效果。结果 观察组抢救耗时短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可以提高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效果,提升患者满意度,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多发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抢救效果

在现代社会,突发意外和多发伤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上升,为了提高抢救效率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多发伤患者的抢救中。这种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提高抢救效果的重要手段。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强调抢救的连续性和全程性。从事故现场到医院,患者的抢救需要一个无缝衔接的过程。这种模式能够确保急救人员在院前阶段就开始进行必要的抢救措施,为患者争取更多的生存时间,同时在院内阶段,医院的医疗团队能够根据院前急救人员的初步诊断和抢救措施,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确保抢救的连贯性和针对性[1]。鉴于此,此次研究将就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多发伤患者抢救中的效果进行论述,报道见下。

1资料方法

1.1研究资料

回顾性整理2022年10月-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多发伤患者11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模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均55例。对照组男35例,女20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48.31±2.24)岁;观察组男34例,女21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48.72±2.11)岁。两组间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纳入标准:(1)符合多发伤的评估标准;(2)研究资料齐全。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重大疾病;(2)精神病史;(3)研究资料空白过多。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模式,按照常规流程进行120接诊、急救分诊、挂号以及病情评估等。

1.2.2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内容见下:(1) 成立外伤抢救队:由主管、副主任医师担任主要领导,由各科室的护理人员组成。根据护理人员的职称和专业技能水平,进行合理的岗位分配,并实行岗位责任制。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外伤方面的知识培训,以实现急救过程的标准化,提高急救工作的效率。同时,基于5G信号进行沟通,以便更好地传达医疗信息。(2) 院前抢救与转运:当接到120指挥中心的发车指令,120急救医生通过电话回访事故现场报警人员,获取伤者的地点、受伤人数、病情等信息,并用关怀的语言与病人和家人进行沟通。同时,通知创伤急诊团队的医务人员在急诊科做好接诊准备。医务人员到达后,根据气道、颈部、肺循环、神经等方面的判断,及时采取开放气道、止血固定和建立静脉通路等抢救措施。在运送过程中,做好急诊登记,并通过5G信息系统与医院急诊科进行预通知,通知病人的病情,让护士提前准备好相应的医疗设备和药物,以便病人抵达医院后能够及时接受有效的救治。(3)医院救治:患者安全转运到急诊室后,急诊医疗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对伤员进行气道、颈部、呼吸、循环、神经以及全身的全面体检和肛管指诊。根据需要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如纠正酸中毒、保暖措施、尽快输血、预防外伤性凝血等。资料登记员负责资料的录入和传输,并与各专业部门联系咨询。急诊抢救队队长负责处理所有紧急情况,并与家属保持联系。(4)检测和转运:为患者提供"绿色通道",进行血气分析、血型测试等检查。告知血站采血,准备输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CT扫描,并及时通知手术室和ICU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尽快评估外伤的可控性和进一步处理方案。

1.3观察指标

1.3.1 抢救耗时。包括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就诊到达时间、评估时间、急诊抢救室救治时间。

1.3.2 满意度。使用科室问卷调查满意度,于患者出院前进行调查,满意度=(满意+一般)/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软件处理,均数±平方差(±s)为计量资料,行t检验,百分率(%)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抢救耗时对比

观察组抢救耗时均短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抢救耗时对比(±s,min)

组别

院前急救反应时间

就诊到达时间

评估时间

急诊抢救室救治时间

观察组(n=55)

1.24±0.11

25.44±2.30

7.04±0.54

59.47±3.54

对照组(n=55)

1.89±0.25

30.31±3.47

8.35±1.13

71.26±4.09

t

17.649

8.676

7.757

16.164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2。

表2 满意度对比(n,%)

组别

例数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

55

30

23

2

96.36%

对照组

55

25

21

9

83.64%

x2

-

-

-

-

4.950

P

-

-

-

-

0.026

3讨论

多发伤患者的实际情况是一个严峻的医疗挑战,在灾难、事故等突发事件中,多发伤患者需要紧急救治。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往往无法有效地应对。所以可推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应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是一种整合院前急救和院内护理的综合性医疗模式。它的应用优势不仅提高了多方伤救治的效率,还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质量[2]。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实现了急救资源的有机整合,在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中,院前急救和院内护理往往是分离的,信息传递和资源调配存在困难。而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中,急救人员可以与医院内部的医护人员进行实时沟通,及时将患者的情况、诊断结果和治疗计划等信息传递给医院内部,从而有效地协调院前院内的急救资源,提高了急救的效率[3]。同时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强调了急救与护理的无缝衔接。在多方伤救治中,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发生多次变化,需要不断调整治疗方案。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通过建立急救与护理的紧密衔接,实现了患者的无缝转诊和连续护理,使得患者在急救过程中能够得到持续的治疗和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5G技术的应用为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带来了新的希望。5G技术的高速、低延迟特性,使得医疗专家可以通过远程视频通信实时指导院前急救人员进行伤者的初步处理,从而提高院前急救的效率和准确性[4]。在院前急救过程中,通过5G技术,急救人员可以将伤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实时传输到医疗中心,医疗专家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远程诊断和决策。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伤者的病情,还可以提前准备好相应的医疗资源,以便在伤者到达医院时能够立即进行救治。在院内急救环节中,5G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5]。医疗设备、监护仪器等可以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数据,医疗人员可以随时随地监测伤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同时,5G技术还可以实现医疗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医疗团队的协同效率,确保伤者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救治[6]。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抢救耗时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通过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实施可显著提升干预效果。

综上所述,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可以提高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效果,提升患者满意度,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苏静,邹月. 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应用团队协作结合创伤指数的指导作用研究[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0(03):98-101.

[2]廖冰青,凌林. 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多发伤患者抢救中的效果评价[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3,20(16):2485-2489.

[3]钱曼,李娟. 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J]. 名医,2022,(17):36-38.

[4]陈刚,赵晶. 院前急救对老年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2022,38(23):43-45.

[5]万春艳,张宇超. 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CO中毒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19(07):93-97.

[6]赖卓志,辛剑勋,邹煜虔,钟宏,叶金海. 龙川地区2019~2020年多发伤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一体化急救新策略探讨[J]. 智慧健康,2022,8(14):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