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对急诊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与评估的效果。方法:本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100例急诊患者分为观察、对照两组,前者在急诊过程中接受生命体征监测与评估。比对两组患者对急诊过程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急诊过程的总体满意率达到98.00%,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结论:对“病情表面看来不严重”的急诊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与评估,并基于相关结果诊断患者病情,能够极大地提高患者对急诊过程的认可度,对减少医患纠纷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急诊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患者满意度
0.引言
做好急诊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评估,对于救治急诊患者,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围绕急诊患者的生命体征开展精细化监测与评估工作的效果,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综述
从本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100例,以此作为主要分析对象。
纳入标准:(1)送抵本院时,精神状态相对良好,思维意识清醒,能够与医护人员正常交流,表面看来“病情不甚严重”的患者;(2)临床诊疗资料完整的患者。
排除标准:(1)精神状态异常的患者;(2)送抵本院时,因病情过重已经陷入昏迷状态,需要急救的患者。
根据急诊过程中是否针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有效监测和评估,将100例患者分成两组,具体情况如下:
(1)观察组。纳入50例患者,男女比26∶24,年龄区间19~74岁,平均(45.31±3.46)岁;
(2)对照组。纳入50例患者,男女比27∶23,年龄区间20~75岁,平均(44.97±3.38)岁。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性,可开展比对试验,P>0.05。
1.2研究方法简析
对照组患者在急诊就诊期间,由当班医师决定是否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与评估。观察组患者在急诊就诊期间,全部接受生命体征监测与评估,要素如下:
(1)心率。心率是反映心脏功能和循环状况的重要指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率一般在60—100次/分钟。心率过快可能提示心脏病、感染、出血等情况;心率过慢则可能提示心脏传导系统问题或某些药物的影响。
(2)血压。血压反映心脏的泵血能力和外周血管的阻力。正常成人的血压应在120/80mmHg左右。高血压可能提示心脏病、肾病或内分泌疾病;低血压可能提示出血、脱水或感染。
(3)呼吸频率。呼吸频率反映了呼吸系统的功能状态。正常成人的呼吸率一般在12—20次/分钟。呼吸频率过快可能提示肺部疾病、酸碱平衡紊乱或疼痛;呼吸频率过慢则可能提示中枢神经系统问题或药物影响。
(4)体温。体温反映了体内代谢水平和体温调节功能。正常成人的体温一般在36.5-37.5℃。体温过高可能提示感染、肿瘤或药物反应;体温过低则可能提示低体温症或内分泌疾病。
(5)意识状态。意识状态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可以通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等方法进行评估。意识障碍可能提示脑部疾病、全身疾病或药物影响。
(6)氧饱和度。氧饱和度反映了血液携氧能力。正常值应在94-100%。氧饱和度降低提示肺部疾病或心脏疾病。
以上每一项都需要医护人员进行细致观察和准确测量,才能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评估。
1.3观察指标界定
按照下列标准,比对两组患者对急诊过程的满意度。
①非常满意。患者认为对自身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了全方位检测,医师据此得出的诊断结果更加准确,也令自身更加了解身体状态,对诊断结果高度认可。
②基本满意。患者认为急诊过程基本达到自身预期,但对医师诊断结果并非完全认可,原因是对自己的身体状态了解程度略有不足。
③不满意。患者认为急诊过程完全没有达到自身预期,诊疗过程较为敷衍。
总满意率计算方法:(分组患者总数-不满意例数)/分组患者总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的有关数据,以“t”检验计量资料,以“±s(均数+标准差)”表示;以“x2”检验计数资料,以“n(%),即例数(百分比)”表示,当P<0.05时,表明比对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急诊过程的总体满意率达到98.00%,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
表 1 两组患者对急诊过程的满意度对比[n(%)]
组别(n) | 非常满意 | 基本满意 | 不满意 | 总满意 |
观察组(50) | 22(44.00) | 27(94.00) | 1(2.00) | 49(98.00) |
对照组(50) | 14(28.00) | 21(42.00) | 15(30.00) | 35(70.00) |
x2 | - | - | - | 14.583 |
P值 | - | - | - | <0.001 |
3.综合讨论
做好急诊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评估对于医疗工作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其一,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体温、呼吸频率等是反映人体生理状态的重要指标[2]。急诊患者的生命体征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剧变,通过对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评估,医护人员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以便尽快进行处理。其二,有助于指导治疗。生命体征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治疗方案的选择。例如,如果患者的血压骤降,可能需要立即采取措施来提高血压。通过对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评估,医护人员可以更准确地制定治疗方案。其三,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治疗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应该会有所改善。通过对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评估,医护人员可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其四,能够预测病情发展。某些生命体征的变化可能预示着病情的恶化。例如,心率持续过快可能预示着心脏病发作的风险。通过对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评估,医护人员可以预测病情的发展趋势,以便提早采取预防措施。此外,做好这项工作,更容易收获患者的认可,对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具有积极意义。其中的逻辑是,急诊收治的患者中,有相当数量因为对自身病情(或是对亲朋好友的病情)缺乏足够了解,有时会因为急诊医师给出“病情不严重”的结论而突然爆发消极情绪,进而影响医院的公共秩序。如果能够对急诊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全面监测、评估,使患者及时了解心率、血压、血糖等指标的具体值,此时结合医生的诊断结果,更容易令患者接受。本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方法确实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率,故应当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秋菊,董珊,陈雁,等. 基于NEWS的急诊早期预警系统的构建及临床应用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1-5.
[2]何叶. 流程管理理念指导的院前急救干预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及生命体征的影响[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3,20(01):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