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的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2
/ 3

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的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吴红梅

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广西南宁 530022)

摘要:本文将传统工艺振兴纳入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大师进校园建立大师工坊和课程,学校与大师一起共同开发相应的课程,采用“双导师”制模式,建立一套成效考评机制和人才培养方案。发挥各方优势和特点,尝试探索一条符合高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法和新路径。

关键词:传统工艺   艺术设计   创新  人才培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传统工艺保护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有关要求,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7〕25号)精神,积极推动传统工艺保护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传统工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全国共有383个传统工艺项目入选。[1]因此,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教育的各方面,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方面,发挥了引导和促进作用。对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在高职艺术教育开展“传统工艺”实践的必要性

(一) 政策引领,高校实践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提出,“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传统工艺的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传统工艺专业技术人才和理论研究人才。支持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加强传统工艺专业建设,培养具有较好文化艺术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和开展研究”。传统工艺传承和发展离不开高校教育,尤其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参与,注重高职的人才培养,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培养具备拥有一技之长兼具现代设计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又满足社会用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艺术类院校的历史责任。因此,传统工艺传承与高职教育的结合有其必然性。

(二)职业院校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先行者

传统工艺是指有百年以上历史以及完整工艺流程,具有历史存续和民族文化特征以及地方特色,同时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手工技艺与产品。它们既反映了审美及其变化,也反映了技艺的发展,反映了生产力尤其是生产工具和材料技术的发展;既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也反映了生活需求以及地区、国际贸易需求的变化。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技能鉴定中心、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开展的“传统工艺师”国家职业技能认证工作相关规定,传统工艺共包含14大类工艺。而职业院校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先天的办学优势,在课程实践、项目实操上有唯一性和特色性。通过理论+实践的结合,将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营造出良好的学习风气,让传统文化和精神影响到学生的一言一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德才兼备。因此,职业院校有条件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践做一些大胆的探索。

二、“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的保障

(一)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工匠精神”是指一定人生观影响下的职业思维、态度和操守,是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四个方面的内容。高职设计人才培养更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当下市场的需求对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内化于心、润物细无声的潜心慢养的过程,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等要求将职业道德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既要综合能力强、又要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岗位要求。所以,在校培养期间,课程的设置必须遵循认知规律,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职业目标、兴趣爱好等因素,因材施教,着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

长期以来,受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工匠的社会地位并不高。高职学生普遍不愿成为一线技术工人,缺乏专业精神,对于工匠心存偏见。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依旧在运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大多数高校采用“理论 + 实践”的授课方式,但理论与实践的内容较为单一,生动性与直观性不足。高职院校应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的特点,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根据外部市场需求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和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养成爱岗敬业、至精至诚、勇于奉献等职业精神。同时,针对学生的行为特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责任感,让学生多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通过比赛建立职业意识和职业信念,认识到工匠精神所追求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启到“以赛育人”的作用。

(三)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1.社会注重人才的价值导向。我国在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人才市场和用人制度混乱,缺乏有效的人才等级划分,没有完善的市场管理制度,以致于盲目追求效率,失去了对工匠精神的追求,缺少对工匠精神的崇尚,员工找不到方向、缺乏目标。“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工匠价值意识有逐渐淡泊的趋势,精神内涵更加难以传播。因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能否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工匠精神的内涵融入到企业日常的生产管理中成为了必要的选择,让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求实创新不成为一句空话,企业实实在在的从精神内涵中获得丰厚的报酬,创造出良好的企业文化,让人才在工作中获得尊重,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把工匠精神的内涵发挥到极致。

2.提升职业道德。高职院校作为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深化人才培育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思维、职业道德、职业习惯成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学生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岗位要求,爱岗敬业、勇于奉献除了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注重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例如:我校传承创新基地的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坊通过传统的师徒制培养,在思想上形成严谨的师徒关系,有了师父的引导,传授除了技艺之外的工匠文化,架构了一套详细的考核要求,学生通过阶段性的严格考核,倒推价值目标,形成自驱力,到高年级形成独立的职业品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标准,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责任,使学生真正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2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水平是工匠精神传承的保障,有效的加强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提升“双师型”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是工匠精神落到实处的重要手段。提高师资的培养质量,提升在教学中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更有效地促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从教师做起,努力营造爱岗敬业、严谨专注、追求极致的校园文化氛围,从点点滴滴做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的行为。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文件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的参与性,鼓励学生敢作敢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精神,在老师的感召下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三、高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建立大师工作室明确培养目标

从2019年开始,学校通过“百名大师进校园”活动相继成立了陆景平、李正云、白耀华等传统工艺大师工作坊,通过以大师工作室为基础,与专业教师共同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建立一套符合现代新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大师+项目+产品”的工学结合模式,依托行业引进项目,企业参与课程搭建,课程模块化开发后分组分工,各施其职,过程质量由在校教师管控,成果由企业和大师共同考核评价。通过强化岗位职业能力、校企师资共享、校企合一的实训机制,能够使岗位标准与课程标准统一、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衔接、让学生在大师工作室学习期间,既实现企业用人需求又达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有效的提升了学生专业水平,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培养了集专业、职业为一体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传统工艺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人才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设计人才的质量体现了整个业态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产品的含金量,我校通过与传统工艺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共同定向培育传统工艺设计人才,从而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育人体系和用人标准,进而通过人才与岗位需求的紧密结合,在多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并重的育人特色,通过人才的质量提升才能实现传统工艺的高水平发展,增强传统工艺的活性,使之焕发出更强的价值与生命力。通过校企合作,为实现“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推动学校在专业建设、现代学徒制推进、传承技艺、弘扬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

充分发挥行业大师、学校名师和大师能工巧匠的智慧,利用其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卓越的技能,参与到学校专业建设、产教融合、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具体工作中,优化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师徒制”解决传承问题

传统工艺的传承是一直困扰培养青年人才的共性问题,大师无法找到合适的接班人,青年学生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大师教授技艺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而 “大师+现代学徒制” 的培养方式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工艺传承难的问题。通过搭建“大师工作坊”的实践教学平台,让大师与青年学生直接对接,深入大师工作室,与大师交流互动,跟随大师学习技能本领。毕业实习生在大师企业学习,为自己积累经验的同时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有利于传统工艺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把握好工作室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大师工作室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拓展工作室创新工作领域,发挥创新工作成效,将传统的师徒相授融入现代高校教育,用工匠精神涵养师生气质。为传统工艺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既接触到丰富的文化元素,提高了师生的艺术修养,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重新审视和看待自己的作品和之后的创作。“师徒制”模式给传统技艺的传承注入“新鲜”的血液,使“传与承”形成有机的结合让学生既能够充分的磨练技能,又能够了解传统工艺文化。因此,通过并行培养的方法对传统工艺的人才选拨无疑是一条合适的路径。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评价体系相结合

通过教学体系的搭建,根据相应的课程,构建起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绩效考评机制。将传统工艺融入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中,让传统工艺文化体现在高职教学的成果中。

(一)注重夯实基础的原则

长期以来,高职学子由于文化基础不够扎实,设计能力较弱,就业后职业素养不高等问题,一直影响着高职设计类人才培养的效果,也影响了外界对学生素质的认知偏差。针对这些问题,我校的设计专业专业以传统工艺技艺传承和保护为出发点,通过开设现代艺术设计的相关课程为辅助,开展理论结合实践的授课形式,强化技能,打牢基础,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相关课程开设了:

设计专业概论三大构成、装饰图案设计、广西民族传统技艺新媒体应用、项目式课程、展示设计等课程,通过课程的设计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传统工艺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传统工艺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基于技能的培养为中心,遵循技艺的传承方式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能力先行,学以致用”的理念。课程体系建设讲求科学性、实用性,以及发展性原则,重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岗位需求学生在校向大师学习,言传身教,学生课堂跟随大师了解工艺知识,通过实践基本掌握技艺技能,专业老师讲授创新设计方法,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有意识的课程设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引导了学生向岗位要求的方向发展。

(三)建立教学考核评估制度

在建立了教学体系和课程模式后,如何评价教学质量的成效是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为保障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落实,建立教学考核评估制度对于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积极地作用。作为传统工艺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结合技能特点、教学目标、人才质量、企业需求等因素,建立新的的教学评估机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推动人才培养,通过企业和市场参与评价,形成多方参与的有效评价机制,达到多方共赢的局面。

结 语

传统工艺在高职设计专业专业的应用是教学创新和文化传承的统一,也是对设计类教学创新的一种探索,通过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设置,校企深入的合作,将教与学、传与承紧密的联系起来,从青年学生的基础培育入手,同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实践性的训练,对提升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和参与有积极地影响,有利于增强传统工艺的后劲和动力,从而体现了高职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实践提供一条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万辅彬、汪常明、周世新等:《广西传统工艺》,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 尹秋花:《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教育与职业。

基金项目:2022年度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双师型”师资培养扶持项目(第38号)“传统赋能、多方协同一一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的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吴红梅(1971年05月),女,广西罗城人,硕士研究生,教授,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