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什县第一中学843400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此,教师应该明确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意义,立足历史课程内容,开发课内外历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沿着历史的变迁和发展脉络,感悟厚重的家国情怀,从而促进学生承袭民族文化和精神。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
引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旨在让学生对国、对家产生强烈的情感,让学生在这些情感的作用下,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人,以服务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进步为使命。家国情怀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师生的现状,还应追本溯源,带领学生在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时,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贡献历史学科的特有价值。
1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优秀内容的典型代表。对家国情怀的倡导与弘扬,以崭新的精神内核,继续延伸到今天的新时代下的中国。作为线索性的文化元素,家国情怀在我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曾有着不同的内涵。从所奉行的核心理念来划分,我国社会倡导的家国情怀,先后经历了“家国同构”“社会共同体意识”两大阶段。伴随现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和社会变革的深入,个体与社会间的联系愈发紧密,由此形成的“共同体意识”,为流传数千年的家国情怀注入新的时代内容。首先,新的家国情怀继承了古代“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为人们全面具备家国情怀素养提供了完整的修行指南;其次,新的家国情怀涵盖了近代以来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内容,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天下”,圈出了鲜明的界限——华夏文明,强力规避了古代家国情怀的功利思维;最后,新时代的家国情怀还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华,以科学而完善的世界观、价值观,强化人们对先进文化的自信与认同。
2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的策略
2.1.教师要担负起家国情怀教育使命
在进行课程与活动的设计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之路上的引路人,要积极转变观念,重视开展家国情怀教育,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白寿彝认为,教师的工作,要直接或间接地为历史前进提供一些东西,要有抱负、有正气、有雄心壮志,把历史的责任担当起来。因此,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史料,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强化其家国意识。要想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教师要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科教研能力,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家国情怀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2讲述历史人物故事,培养学生对家国社会的责任感
在基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讲述历史人物故事时,教师应该围绕课程中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单元内容,根据具体的历史人物在互联网资源中为学生收集拓展故事,生动地将故事讲述给学生,引导学生结合故事和教材内容展开探讨,分析杰出历史人物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所实施的举措。如在关于商鞅变法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述商鞅的人物经历故事,同时还可以播放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片段,调动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兴趣。在学生聆听完故事后,教师提问:大家在故事中了解关于商鞅的哪些事?学生概括:商鞅从小喜好刑名之学,精通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他初涉政坛是投身魏国,但并不被魏惠王所赏识,怀才不遇的商鞅又转投秦国,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主持变法,变法中商鞅得罪了秦国贵族,最后被车裂。教师认同学生的概括后,组织学生合作自学课本中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预设思考问题: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是什么?学生自学并探讨问题后回答:商鞅变法对秦的影响是积极的,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对后世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影响是消极的,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教师:那么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分析后回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合乎秦国的国情,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以及改革态度坚决,敢于和旧势力做斗争,注重取信于民。教师继续问:从故事中大家知道,商鞅并未得到善终,变法是逆流而上的,一定会触及当朝权贵的利益,那么商鞅为什么还要坚决变法呢?有的学生说:为了壮大秦国的国力,还有学生表示:为了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教师作小结:商鞅在历史上是一个褒贬不一的人物,但是商鞅变法无疑是符合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的,使社会发展进程得到推进,这种将个人命运和社会进步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这样通过讲述历史人物故事,学生就体会到自己身上对家国社会沉甸甸的责任感,达到家国情怀的培养目的。
2.3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目的,逐步培养学生的其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探索创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高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喜欢新鲜的事物,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运用动态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增强学习效果。比如:在讲解“辛亥革命”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纪录片,介绍参与辛亥革命的历史人物,让学生对这些人物有立体的认知,课本上的那些人物不只是名字而已,课本上的那些思想也是这些人物活生生的写照。徐锡麟、林觉民等历史人物并不是没有生命的,为了挽救中国,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了革命不惜牺牲的伟大爱国精神,课本上的文字也不再是冷冰冰的了,因为对这些人物有了更加清晰和立体的认知,学生在阅读课本的时候能够自然地与视频中的人物相联系,对他们的精神也理解得更加深刻,学生的爱国热情也被激发。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着眼于不断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走向现代化。
2.4引入红色历史资源,培养学生对中华复兴的使命感
家国情怀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其中就包括作为中华儿女勇于承担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在红色历史资源中蕴藏着革命英烈的光辉事迹,以及英雄们为保家卫国英勇献身的使命精神,是涵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最佳养料。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入红色历史资源,引导学生体悟革命志士为国为民、不屈斗争的精神品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华复兴的使命感。具体教学策略如下。在基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引入红色历史资源时,教师应该围绕历史教材中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课程内容,利用相关的红色革命英雄事迹,组织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探讨、感悟红色革命英雄身上的民族意识和气节。如在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教学中,在学生自学武昌起义的全部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将徐锡麟、秋瑾、黄花岗烈士的事迹作为红色历史资源展示给学生,同时提问:大家认为是什么力量支持这些英雄志士参与革命、英勇献身?学生探讨后回答:是为了传播民主思想,使人民能理直气壮地争取民权,是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感。教师追问:辛亥革命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在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哪些积极影响?学生:宣扬了民主共和的思想,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这样通过应用红色历史资源,学生就认识到革命成果背后无数英雄志士的奉献和牺牲,从而激发学生复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进取精神。
结语
家国情怀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之中,教师应该从上述各个方面做起,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锦庆.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J].名师在线,2022(21):58-60.
[2]刘向阳.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J].教学与管理,2020(33):108-110.
[3]刘向阳.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J].教学与管理,2020(33):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