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新形势下,传统保障型的资助育人方式必须积极向发展型资助育人方式转变。高校资助育人过程中要将能力“扶智”和精神“扶志”进行有效地结合,促使高校学生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高校要在传统保障型资助育人体系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主动作为,积极构建起新型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具体可以从育人理念、育人方式、育人体系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与创新。
关键词:发展型资助;资助模式;高校
我国为了保证贫困生能够继续地深造学习读书,相继出台了各种针对贫困生的经济救助政策。通过对贫困生发放助学金或者低息贷款等方式来助力贫困生完成学业。对贫困生实行经济上的保障能够有效保证学生正常地完成学业,不会因为资金问题而停止学业。但是,随着贫困生基本的经济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后,出现了新的问题。传统的以“输血式”的保障型资助育人方式必须加以相应的变革,确保其符合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对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进行相应的探究与思考。
一、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主要包括经济物质性资助和思想精神性的资助。但是从目前的资助育人工作内容来看,绝大部分高校在进行资助育人工作安排时往往侧重于经济物质性的资助,在思想精神性的资助方面涉略不足。在物质经济资助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经济资助,其一般由国家资助、社会资助、学校资助三个方面构成从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资助体系。在该资助体系下,学生能够获取较为稳定的资金支持和相应的制度政策供给,但是在物质经济资助之后并没有很好地对其进行相应的精神上资助,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的感恩心理不强,甚至出现部分学生认为经济物质上的资助是其自然应得的,没有很好地明白他们获取相应资助的缘由。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的强化,部分学生容易受到西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仅仅把高校资助育人视为其应有的福利,丧失了应有的斗志,学生难以实现全面发展,出现了物质和精神上的不平衡问题。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进行是按照一定的工作内容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来进行的,从目前的高校资助育人方式来看,其资助育人方式上比较单一,没有进行多元化的开发。通常来说,资助的目标群体往往是家庭相应比较困难的特殊群众,因此对其进行资助育人工作进展的时候应当注重工作的方式,保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在实际工作中,资助育人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和心理辅导两种方式进行的。在落实资助育人的工作中,相关的管理人员往往是只通过相应的资金帮扶的手段进行育人,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考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支持。除此以外,在心理辅导上,大部分也仅仅还是通过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形式进行心理上的疏通,而并没有很好地进行心理辅导后的心理记录,为学生进行长期性的辅导教育。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化的特点,这就必然要求资助方式上的多样化,要对症下药,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策略。
二、发展型资助的内涵与使命
发展型资助是不满足于对贫困生进行经济保障型的资助而定义的,其主要指的是在遵循高校学生教育规律和生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对贫困生成长发展需求的多元化资助供给。在满足贫困生经济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其独立生存的能力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使贫困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不断地成就发展自我。与传统的保障性的资助相比,发展型资助是以发展的眼光,育人的成效角度去开展育人工作的。发展型资助注重尊重学生主体,采取从差异化的原则进行资助。坚持以发展的思维来引导和教育贫困生,促使贫困生能够全面有效地发展。总体来看,发展型自主模式是一种更加注重对贫困生进行育人的一种自主模式。
发展型资助是由新时代贫困生的需求而催生的。随着贫困生经济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贫困生新的发展需求对资助管理工作提出来新的要求。传统的以保障型为主的资助模式必须加以相应的变革,确保符合时代发展需求。首先,在经济资助达到一定的效果之后,贫困生将会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以得知经济上的安全是最为基本的需求,在得到有效保证后将会逐渐向爱和尊重的需求发展。传统经济上的单纯补助将会给贫困上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必须对现有的资助方式进行相应的变革。其次,贫困生随着自身的发展更加注重个人的隐私和自尊。贫困生希望自身在得到有效资助的基础上能够得到有效的隐私尊重和保护。贫困生将会对心理有着特殊的要求,需要自身的不足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不足的弥补。最后。从最近对贫困生的资助结果来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资助对象心理扭曲,价值观不正确的问题。部分贫困生在接受资助后没有产生一种责任和感恩。反而认为这种资助是自己应得的,在拿取相应的资助后没有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提升自我。反而用获取的资助贪图享乐。因此,高校资助必须加以相应的变革,要积极根据新的情况来对现有的模式进行创新。确保我国高校资助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承担起为国育人的重任。
三、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构建
高校在进行资助育人的过程中必须对传统的理念进行相应的变革,要将传统的保障型的自主理念向发展型的资助理念变革。在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理念中,要经济物质资助和精神思想资助相统一起来,注重对学生的思想资助,促使学生能够进行全面的发展。思想资助的推动不仅仅需要思想意识上的构建,其还需要一定的物质上的支持,保证思想资助能够落到实处,因此在具体的工作推动中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把精神思想资助和物质经济资助放在同一视野中进行考量,要保证二者之间的平衡,不能够过于投入经济物质资助而忽视精神思想资助,对待二者要一视同仁。其次,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精神教学。一般而言资助对象往往是家庭比较困难或者是非正常化的家庭,部分学生的心理往往会出现自卑、胆小、怯懦、紧张的心理,不敢主动地接触别人或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在精神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敢于面对人生,不会因为接受资助而感到自卑。最后,要对学生进行认识价值观教育。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培养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明晰资助的缘由,让学生学会感恩,用自己的行为去回报社会,感恩社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资助。
在具体的实施发展型资助过程中,除了保持传统的经济物质资助的方式,还应当开展学生能力“扶智”和精神“扶志”的方式来进行相应的资助育人,变革传统保障型资助方式,更加注重思想资助育人,促使人的发展。在资助的过程中,把更多的工作重心用于精神上的“扶志”和学生能力上的“扶智”。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开展行动。比如,定期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让需要资助的人通过参与相应的公益活动来获取相应的奖酬,既能够有效地实现物质资助,同样,也能够有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精神教育。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诸如“三下乡”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取各种生存和发展的技能,促使学生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在发展型自主育人下,高校在自主育人过程中需要变革理念,将传统的保障型育人向发展型转变。
在新的时代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中,必须对传统的自主育人方式进行相应的变革。新的发展型资助育人要凸显出时代特色,要积极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相应筛选和资助。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有效使用,能够对被资助者进行精准性的资助。在发展型资助工作中要积极融入数据思维,从而保证资助精准落到实处。数据思维的运用实际上是强调技术理性的运用,通过技术理性减少人文情感对技术理性的干扰,同时为其提供精准化的服务。具体来看,在资助育人工作环节中,要通过大数据工具为资助的发放提供相应的数据性的支持,保证资助落到实处。一般而言这种工具式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资助人员的选定和资助内容以及形式的确定。在人员选择上,通过对参评人员的消费、成绩、图形等数据进行数据评选,能够在短时间内确定人选,并且可以避免以往“卖惨式”的现象出现,同时也可以使老师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思想道德上的培养。从资助内容和形式上的确定来看,以往的内容和形式往往都是比较单一并且固定化的,即通常是给予通过选定的学生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赋予学生对该资金的自由裁量权。这种方式虽然可以保证资金使用的灵活性,但是容易导致运用上的偏差,违背资助育人设计的最初目的。在大数据下,通过对学生消费信息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可以保证资助落到实处。
在具体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实施构建中,可以采用“互联网+资助”的方式加以展开。利用学校现有的“智慧校园建设工程”来延伸开展高校资助,利用大数据的信息化平台困难学生认定体系系统来进行相应的高校资助育人。通过相应的数据开发、分析手段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来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根据学生的日常消费行为来进行相应的贫困等级划分,确保能够实现精准分配,避免资金的浪费。
在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过程中,可以借助该种模式来进行相应的资助。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学生的食堂餐饮消费结构上不合理,可以通过饭卡充值等限定化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消费,同时还可以保护学生的隐私权,避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在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中,应当注重从以下方面来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首先,完善心理育人机制。高校在资助育人的过程中,除了要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物质上的支持,同样还需要对其定期开展心理帮扶。要强化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幸福观和价值观。对于心理上存在困惑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层面上的干预,确保学生能够尽早的接受心理治疗,学生能够健康有效成长。
其次,注重能力育人成效。在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中必须重视能力育人成效工作,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校要积极主动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各种技能培训。比如,积极开展语言类考试培训、计算机培训、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鞥。确保积极通过各种类型的技能考试培训能够给经济困难的学生掌握各种专业性的技能,促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在积极的能力育人下,传统的“输血”资助育人将会转变为“造血”资助育人,高校学生能够依靠自身的能力和技能进行全面的发展。
其三,注重诚信感恩教育。在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中,必须对学生积极开展诚信感恩教育,确保能够为学生构建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传统的保障型育人资助下,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层面介入较少,很容易将国家的资助育人进行跑偏走样,部分被资助对象认为对其的资助是“天经地义”的。由于价值观层面的育人缺失,往往会导致其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依赖,不懂得感恩社会,服务社会。因此,在高校发展型育人中必须积极开展诚信感恩教育。具体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或者公益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加以展开。
最后,提升职业发展规划成效。对于经济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而言,其在职业发展的认知和规划方面比非经济困难的学生较弱一点。经济困难的学生缺乏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理念,难以独立自主地职业发展。高校在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中,必须积极对资助对象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指导,确保资助对象具有一定的职业发展能力。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加以展开。一是,为资助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推荐,增加就业机会。二是,对资助对象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其进行职业人生规划。
四、总结
当前,高校要积极主动将传统保障型资助育人向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转变,确保能够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的资助问题。在具体资助育人的过程中,高校要改变传统的单纯经济育人的思路,要将“扶智”同“扶志”进行有效地结合,帮助高校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使高校学生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承春,乔娟,杨晨茹,刘三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三全”育人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2020(3):42-46.
[2]余翔.“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方法研究[J].才智,2019,0(30):99-99.
[3]袁千懿.辅导员视角下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及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4):58-59.
[4]罗丽琳.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模式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2):197-204.
[5]张文风.对高校“三全育人”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8,0(2):60-61.
[6]史国君,龙永红,刘朝晖.“三进三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新机制[J].江苏高教,2018(9):90-94.
[7]张志勇.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11):84-86.
作者简介:
寿好君,女,出生日期: 1986.02,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
张亚静,女,出生日期: 1995.10,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