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巧妙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30
/ 2

思维可视化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巧妙融合

赵清明

湖南省祁东县教育局421600

摘要:思维可视化是指通过绘画、图形、表格等可视化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关系和问题进行可视化的过程,是一种通过图形化来表达思维过程的可视化方式。思维可视化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学生思维可视化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将思维可视化理念和信息技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信息技术教学巧妙融合

1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各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了教师“教”的辛苦,也让学生“学”得辛苦。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通过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思维可视化是一种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手段。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思维可视化与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巧妙融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什么是思维可视化?

思维可视化就是把抽象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变成以图形为主要表达形式,可以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掌握和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1]。这种方法能帮助学习者把抽象的思维过程具体化,使其变得更容易理解。思维可视化的过程是:首先将问题或任务分解成若干个步骤,然后将这些步骤绘制成一个简单的图形,再将其连接起来,最后再组成一个完整的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可视化过程,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3思维可视化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巧妙融合

3.1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从整体的角度观察和思考,提高观察能力,从而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对事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并学会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观察中发现,通过比较、分析,就能对事物的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信息检索”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认识“信息检索”。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调查了解人们使用电脑上网查找信息的方式。然后引导学生总结:人们使用电脑上网查找信息有四种主要方式:第一种是通过搜索关键词进行检索;第二种是通过浏览网页内容来检索;第三种是通过浏览网页中提供的链接来检索;第四种是通过互联网上其他网站提供的链接来检索。

3.2在思考中分析,在分析中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让学生在思考中分析问题,在分析中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反思,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比如,在学习《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可视化来展示思维过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问题描述、信息源以及检索条件等,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思考:“我觉得搜索到的资料有很多”“我觉得这篇文章说的不全面”“我觉得这篇文章的问题点出得不太好”。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我认为这篇文章有以下几个问题点出得不太好……”

3.3在想象中表达,在表达中创造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想象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可视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想象这个关键要素,将学生思维可视化。

例如,在教学《制作思维导图》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幅思维导图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这幅图进行联想和想象,然后利用电脑软件将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可视化,最终呈现出思维导图。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将头脑中的各种想法进行可视化的呈现,并逐渐将这些想法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图形和线条。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中还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运用想象这个关键要素进行可视化呈现。例如,在学习《制作信息图表》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来展示各种图表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要用图表?它有什么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概念和掌握方法。

3.4在比较中分类,在分类中生成

比较分类是将复杂的事物分成一组或几组,从而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便于记忆和理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对电脑操作的掌握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类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如在制作“电脑网络”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网络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类学习。教师可将学生分为“网络基础知识”和“网络应用知识”两大类,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对电脑网络进行分类:电脑是用来做什么的?电脑上有哪些软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比较分类学习。

3.5在归纳中整合,在整合中创造

思维可视化的本质是思维的可视化,通过对思维过程的可视化,把复杂的思维过程转化为清晰的视觉语言。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教师必须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然后再向学生展示这些知识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和分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整合[3]。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归纳中整合、在整合中创造。如在教学《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将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并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展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点,还可以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3.6在联想中发散,在发散中聚合

思维可视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思维可视化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思维可视化理念,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比如,在《图片处理》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可视化理念,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将一张照片制作成动态的、生动的、立体的”。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信息技术知识,选择制作照片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学生都能创造性地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制作自己满意的照片。

在《网络游戏》一课中,教师可以将思维可视化理念与游戏教学相结合。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利用网络游戏制作视频作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可视化理念设计一款网络游戏作品。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得出制作视频作品的方法。这种方法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学习、掌握知识。

结语

思维可视化是信息技术课程中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通过思维可视化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巧妙融合,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合理利用思维可视化方法,合理选择思维可视化策略,遵循科学的原则,将思维可视化理念融入到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与关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多有效、实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信息技术课程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郑华;徐丽沙.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的巧妙融合[J].魅力中国,2019:396.
[2]柯朝虹,徐聪.信息技术与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巧妙融合[J].福建教育研究,2020:2.
[3]刘丽芬.思维可视化技术与物理深度学习的融合[J].教育艺术,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