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一照,脑出血无处藏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2
/ 1

CT一照,脑出血无处藏身!

张燕

雅安市雨城区姚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放射科 四川雅安 625000

随着我国老年化进程的推进,各类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脑出血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病常见亚型之一,具有高死亡率的特点,其急性期死亡率高达30%-40%,发病率占新发脑血管疾病的10%-15%,可见,此疾病值得专家学者乃至普通群众的广泛关注。以当前医学水平来看,早发现、早治疗是稳定、抑制脑出血病情的主要干预理念,而治疗的前提是准确的诊断,现阶段医学界普遍认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检测手段,且CT检测广泛应用于各级医院普及情况较高,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检测仪器的问世,临床上对诊断精确度的要求随之升高,那么现如今CT仍是脑出血的首选诊断方式吗?脑出血在CT中的影像学表现又如何呢?

CT对脑出血的检测原理

CT仪器通过围绕人体受检部位并向受检位置释放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做连续断层扫描,依据不同组织成分对X线吸收系数不同的原理,呈现出不同的密度对比图像供医生评估患者颅脑组织影像,而血红蛋白对X线的吸收系数高于正常脑组织,故其在CT图像上密度较脑组织高,形成CT密度影像的主要成分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时至今日CT仍为脑出血的诊断金标准,其对于急性出血的诊断十分敏感,可用于各类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检查,且现阶段CT检测技术也已与时俱进地延伸出CT平扫、增强、血管造影、下灌注扫描等成像检查技术。

脑出血的CT影像学表现

那么,CT检查对于各类脑出血患者的影像学图像表现有什么差异呢?让我们共同探究。

超急性期脑出血CT影像学表现

血液自血管溢出后,最初血肿呈液性或半凝固状态(<4h),血肿呈略高密度影,CT值55~60Hu;随着血凝块的形成、收缩,出血后3~4h后CT值可高达90Hu;且可见肾形、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伴有周边水肿、低密度环影和占位效应。

急性期脑出血CT影像学表现

血凝块继续收缩,血肿呈典型的高密度,CT值高达80~90Hu;但因外渗血液对邻近脑组织具有切割作用,使得此期内水肿往往不显著。

亚急性期脑出血CT影像学表现

血肿密度逐渐减低,从血肿的边缘向中心发展,CT所见血肿由高密度逐渐变为等密度或低密度,边缘模糊,但血凝块的整体体积大小变化不大,占位效应无明显减轻。‍

囊变期脑出血CT影像学表现

血肿被完全吸收,呈低密度条状或新月状囊腔,较小的出血灶形成纤维疤痕,边缘清楚,CT值与患者脑脊液相近;邻近脑室、脑沟扩大。

硬脑膜下出血CT影像学表现

CT高密度值所示,患者渗出的血液应在硬脑膜、蜘蛛网膜之间的空间聚积,在CT影像图像上硬脑膜下出血通常呈星月形,且内侧靠近蛛网膜,沿软组织形态分布,内侧边缘不会平滑。

硬脑膜外出血CT影像学表现

根据CT高密度值反馈的脑区域在硬膜外,患者脑出血位置应介于脑膜与颅骨之间的在脑膜以外的空间,在CT影像上硬脑膜外出血多呈纺锤形,两边较平滑。

蜘蛛膜下腔出血CT影像学表现

CT高密度值反应的区域应位于蜘蛛膜下腔,患者渗出的血液应在蜘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在CT影像上蜘蛛膜下腔出血主要呈“血管状”或呈韦利斯环变粗趋势。

其他脑区域出血CT影像学表现

若出现脑内出血,患者CT影像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若出现脑室出血,则患者渗出的血液多在脑室内,通过CT均能较为直接地做出诊断。

综上所述,脑出血作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控制脑出血患者病情,挽救其生命意义重大,而CT通过向患者颅脑部位放射射线,使血液中血红蛋白吸收X线,进而在CT影像学图像上呈现脑出血的高密度影,CT检测为脑出血的首选诊断方式,且不同类型的脑出血CT影像学表现各异,本文重点列举了不同时期、位置的脑出血CT影像学图像表现,望能为脑出血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