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5
/ 2

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

李振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

摘要: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对“慢就业”毕业生进行调

查研究,通过调研分析得出,上海地区应用型本科学生出现“慢就业”情况主要是受社会层面、家庭层面、个人层面因素影响,提出建议和对策来预防和应对“慢就业”的消极影响,以促进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人力 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 2022 年11 月 15 日召开了 2023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会议指出 2023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 1158 万人,同比增加 82 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也将更为严峻。教育部“24365”平台在 2022 年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黄金就业期(秋招和春招)求职目标不够明确的高校毕业生比例为 29%;对“慢就业”持支持态度,不着急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为 36% 。在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缓就业”现象已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中的新常态和新问题,毕业生中做出“慢就业”选择的比例也在逐年增长。这不仅阻碍他们的职业发展,也将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目前,国内对“慢就业”现象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学界对其做了不少有益的研究探索,近年来,虽然工科类毕业生就业率相对高一些,但是在就业过程中“慢就业”现象也越来越突出,“慢就业”也成为目前高校推进就业工作的主要“困境”。

二、应用型本科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生成原因分析

1、主观成因

毕业生没有很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从主观动机角度分析,“慢就业”现象类型可分为“主动型慢就业”和“被动型慢就业”两种。“主动型慢就业”者选择暂缓就业主要考虑的是个人职业理想追求、自身兴趣契合度、自我价值实现等原因。而“被动型慢就业”者则普遍存在就业观念偏差、综合能力不足、生涯规划不清晰、求职紧迫性欠缺、自身定位模糊等问题,从而导致“慢就业”。

2、客观成因

第一,社会因素。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结构正在调整,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产业发展不平衡、就业区域间失衡正成为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突出特征。

第二,学校因素。目前高校一些学科专业设置与适配就业岗位之间存在结构性供需矛盾;在学生的社会实践及应用能力培养方面还有待提升;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方面投入不足,缺少系统化、精准化的就业指导等。

第三,家庭因素。一是家庭经济支持。随着生活水平和家庭收入的不断提高,多数家庭没有过多的经济压力传递到子女身上,导致学生在求职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逃避心理。二是观念影响。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就业态度已经悄然发生转变——从单纯的急切、催促到更加理解和包容孩子的就业选择,家庭就业观念正在悄然转变。

三、应对应用型本科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策略

1、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全过程

第一,将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应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加强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求职技能强化等内容贯穿教学始终,做到课程考核内容、过程全覆盖。

第二,将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贯穿于管理服务全过程。发挥毕业班辅导员、职业生涯咨询老师等的就业指导作用,建设一支作风正、能力强、业务精、素质高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结合毕业生求职意愿和家庭期望,掌握未落实就业去向毕业生的择业诉求和思想状况 , 做到“一生一档”“一人一策”,积极引导多元化就业,以防范、化解“慢就业”的潜在风险。

2、就业指导工作紧贴时代的发展

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正经历深刻变革,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利用新工科在专业方面的优势,将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智能连接等专业技术融入就业指导工作中,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拓宽就业渠道。优化专业布局,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变化和社会发展变化有效衔接,与时俱进,及时动态调整过度饱和类专业,增设多领域交叉专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3、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思路和理念

第一,形成家校协同、朋辈帮扶的鼓励就业氛围。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络,向家长积极宣传就业帮扶政策、招聘信息等,深入了解学生求职意愿、家长期望和就业方面困难,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端正就业态度和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第二,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形势合理调整预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受新冠疫情、经济结构转型等因素影响,毕业生求职就业面临新的挑战,也获得了新的机遇。高质量就业不是看毕业生初次就业的薪资水平、单位性质或工作地点等,而是要立足长远看毕业生人岗适配性、是否满足市场及单位欢迎。作为为国家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高校应指导毕业生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合理调整预期、明确就业目标,鼓励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因此,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不仅关系到千千万万的普通家庭,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校作为孕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摇篮与基地,不仅要做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全方位育人工作,更应顺应时代需要,在新的视域下做好各方面积极的转变,为才探路、引路、寻路,找准定位、顺应市场发展,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精准输送高质量人才而努力。

作者简介:李振 1992年11月 男 汉族 山东青州201620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研究生 助教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