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荣,高艳丽,娄方顺,刘昌昆,农秀杰
广南县曙光乡中心学校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农村年轻人进城务工,大量劳动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人口中老人、儿童占据了很大比例,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资源有限,师资力量薄弱,而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尚未养成健全的人格和三观,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和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家长的关爱与指导。厌学心理是留守儿童中十分常见的问题,也是提高农村教学水平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其有效转化路径,以期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心理;农村教育;转化路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拉大,农民种地的微薄收入已难以满足生活需求,外出务工成为农村年轻人谋生的首要选择,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由于城市生活压力大和学生学籍转学问题,许多农民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交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戚照管,成为留守儿童。2021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人数超过900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和关爱,加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接受的教育水平较低,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对学校生活感到懈怠、冷漠、厌倦,对学习产生消极反应,出现旷课、逃课、上课睡觉、不交作业等表现,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要想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行素质教育,必须了解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成因,并找到适宜的转化路径,解决厌学心理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厌学现象
厌学心理是指学生对待学习上的消极心理和行为,是由于学生对学习产生了认知偏差,对学习的重视度不足,缺乏刻苦精神与钻研精神,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并影响其行为。厌学现象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十分常见,其成因复杂,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行为上具体表现在:(一)想方设法地逃课、旷课、编理由请假,回去睡觉、玩游戏甚至外出闲逛;(二)上课频繁迟到,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爱说话、小动作多,扰乱课堂秩序;(三)放学后不按时回家,课后作业不写,常有作业抄袭,甚至不交作业的情况;(四)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上对教师的提问敷衍回答或不回答。有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厌学是导致学生辍学的重要主观因素,我国学生中有46%缺乏学习兴趣,有33%对学习有厌恶情绪,仅有21%的学生对学习保持着积极态度,可见厌学现象十分普遍且具有很强的危害[2]。
二、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心理成因
(一)家庭方面因素
1.父母外出务工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小,对于父母的依恋是其基本的情感需求,但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缺少对孩子的保育,互相交流、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导致孩子遇到难题时无法及时向父母倾诉和求助。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通常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视度不足,当孩子遇到思想上、生活上的困扰时,难以对孩子展开科学的教育和引导,无法给出具体的、有效的处理方法[3]。在此背景下,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教育和引导,导致其失去心理归属,与父母产生心理隔阂,亲情疏离。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健康,容易养成孤僻、内向的性格,不愿与其他人展开交流,对学习的积极性较低,产生厌学情绪。
2.家庭的变故
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所致,也有部分留守儿童是由于突然的家庭变故所致,包括父母离异、父母因病或意外去世、父母触犯刑法坐牢等。这类留守儿童通常心理更加敏感、脆弱,容易出现悲伤、自卑、抑郁等情绪,需要学校、家人予以更多的关心爱护。家庭变故给儿童造成的心理创伤是非常巨大的,很容易感到自己被抛弃,失去父母的关爱,未来一片灰暗,从而丧失学习动力,产生厌学心理。这种情况下需要予以良好的心理疏导。
3.父母的不良行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模仿对象,因此父母的不良行为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不利影响,致使其进行学习、模仿。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着抽烟、酗酒、赌博、言语粗暴、吵架家暴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家庭氛围。这种情况下,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通常也漠不关心,甚至对孩子恶语相向,长久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并染上不良习气和不良的思想观念,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例如,父母在家喜欢打牌赌博,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也极容易沾染上相关的恶习。
4.隔代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生活在隔代家庭中,通常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督管教。祖辈成为孩子学习、生活、成长发展中的直接参与者,担任着引导者的角色。而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互动具有频率低、距离远、长期间断的特点,几乎成为孩子教育的旁观者。据《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19》中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中由祖辈负责照料的约占96%,可见隔代抚育现象非常普遍
[4]。但老一辈农民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通常受教育水平较低,无法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帮助,思想观念也比较陈旧落后,对于教育的期望值也非常低,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厌学情绪时,监护人无法及时劝导和阻止,反而纵容孩子不去上学。因此,隔代家庭中的留守儿童通常存在家庭教育错位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厌学心理,并且付诸行动。
(二)学校方面因素
1.教育资源不足
与城市相比,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学习环境差,教师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日常学习生活比较单一枯燥,无法给予学生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难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农村学校在美术、体育、音乐方面的师资力量尤其薄弱,甚至没有相关专业教师,而是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导致课堂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学生容易感到厌倦,不利于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5]。同时农村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缺乏关注,虽然如今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也依然存在,尤其对于资源匮乏的农村而言,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学校和教师关注的重点,而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情感交流。学校也不注重与家庭教育联合,与学生家长缺乏互动,未引导家长参与到儿童教育中,导致学生被厌学情绪困扰又得不到身边信任之人的帮助,难以自行攻克这一难题。
2.学业负担较重
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十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心理健康,教学手段也以填鸭式教育为主,习惯于题海战术,导致学生课后作业负担重,并且课业内容枯燥乏味,学习体验极差,更容易产生烦躁、厌恶心理。繁重的学业使学生感到学习吃力,而家庭中又没有人能够为其提供有效的指导,加上学习方法、技巧的欠缺,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遭到严重打击,长此以往逐渐失去学习积极性,甚至自暴自弃,躲避学习,产生旷课、不交作业等行为[6]。除此之外,教育资源的缺乏也使得学校的学习生活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在学校感到学习无趣、被束缚、压力大,进而产生厌学心理。
3.教师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态度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部分教师教学观念、手段陈旧落后,只关注学生成绩,不关心儿童的心理与情感。许多农村教师不善于挖掘学生闪光点,夸奖学生的进步,而是更善于用惩罚打压的方式,当学生考试成绩达不到自己的标准时,容易对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严厉进行批评、辱骂、体罚等惩罚。留守儿童本身就容易情绪产生波动,加上缺乏父母家长的指导、关爱,内心敏感又倔强,格外容易受到教师的态度、情绪影响,在教师的指责、辱骂下受到极大的心灵创伤,但通常不愿意用言语表达出来,向他人诉说内心感受,而是直接地表现为拒绝上学,或者用上课说话、睡觉、旷课等方式以示反抗,与教师之间更是缺乏平等、有效的沟通交流。教师过度的责骂和体罚,还会使学生内心对教师产生防御、抵触、厌恶的心理,进而厌恶教师所授课程,出现厌学情绪。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教师对留守儿童存在歧视心理,在生活、教学中表现出嘲讽、挖苦等,严重伤害到留守儿童的心灵,使其对教师丧失信任,甚至认为上学与教师面对面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是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严重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社会方面因素
1.“读书无用论”的传播
近年来,高校学生毕业就业难问题受到社会关注,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找到一份体制内的工作,许多优秀毕业生初入职场时工资待遇较差,甚至比不上早早辍学外出打工的同龄人,导致“读书无用论”一时间甚嚣尘上。许多人认为学问和知识并没有那么重要,受教育水平低同样能够赚到很多钱,错误地认为教育回报率低是普遍现象,导致对教育的重视度不足。尤其在偏远农村地区,人们对于教育的看法十分落后,留守儿童观察到父母外出务工虽然辛苦,但收入不算低,通过网络发现当网红、明星的收入比科学家更高,更加深了“读书无用”的印象,从心理上和行动上轻视学业,任由厌学心理不断发展,认为学习不好无所谓,长大了去打工一样赚钱。“读书无用论”也成为许多留守儿童和家长调节心理平衡的重要精神支柱,从而更不重视学习。
2.社会的不良诱惑
高年级的留守儿童开始进入青春期,既敏感又叛逆,渴望了解社会,但同时又缺乏良好的自制力和辨别能力,容易沉迷于来自社会的不良诱惑,进而忽视学习。尤其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年级女生而言,其认知水平不够,尚未形成良好的辨别是非、衡量利弊的能力,寒假过年的时候容易受到无业青年的哄骗,在各种娱乐场所中随便几次高消费,就会很快突破心理防线,沉迷于表面浮华,再无读书的心思。此外,如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达,智能手机在农村也得到广泛普及,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日常能够轻易接触到的电子产品,加上缺乏父母的监督,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短视频、小说等虚拟世界中难以自拔,占用大量学习时间,对学习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3.农村生活条件艰苦
农村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如今我国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但有许多农村偏远地区仍然十分贫困,具体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不便、家庭收入低等许多方面。生活条件的艰苦,家里又缺少劳动力,导致留守儿童通常肩负着大量的农活、家务,甚至照顾弟妹,从小体会到生活的辛酸,加上距离学校远,交通不便,家庭开支大,导致孩子不愿意去读书。
(四)自身因素
1.先天性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厌学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懒惰。惰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先天性因素,每个人都有惰性,但有的人能够克服,而有的人无法克服,只能任由自己沉溺进去。对于部分厌学的留守儿童而言,不想学习只是因为太累了,而不学习很舒服。这是因为他们缺乏更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对于未来更是毫无计划,失去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只想满足自己基本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安全需求,而且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导致了各种厌学行为的出现[7]。究其根本,这源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他们对世界的了解过于局限,没想过也想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未来将要面对的是什么,也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遏制自己眼下对于“舒服”的渴望,克服不了学习的艰苦。如果他们能够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知道读书是达成追求的必经之路,每一天的学习都会使他们离目标更近一步,就能提升其自我控制力。
2.性格缺陷
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乏关爱和陪伴,性格上存在缺陷,比较孤僻、封闭,社交能力较弱,遇到问题喜欢逃避,无法与教师、同学展开良性交流,更不善于寻求他人的帮助。然而这类儿童通常也极为敏感,自尊心更强,比较在意教师、同学的看法,对学习成绩排名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若学习成果不理想,容易产生逃避心理,进而厌学,放弃学习。在学校生活中,这类留守儿童也很难感受到快乐,集体学习活动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痛苦的体验,无法从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进而对学校产生抵触。
3.心理不健康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庇护,在农村的社会环境中容易受到歧视,少部分留守儿童居住在亲戚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处处看人脸色,影响其心理发展,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不健康影响着儿童正常的社交和学习,面对生活、学习上的困难时,没有信心去努力攻克,学习质量较差,加上教师、家长的不理解和指责,容易加重其厌学情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通常认为未来是黑暗的、没有希望的,他们感受不到来自父母、教师的尊重和关爱,对未来没有期待和憧憬,不相信自己能有美好的前程,也不想尝试改变。这类留守儿童还容易沉迷游戏,只有在游戏、网络等虚拟环境中才能感受到存在感,导致他们无心学习,进而产生厌学心理。某研究对西北一小学中的100名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孤僻、心理负担重的特点[8]。
图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四、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转化路径
(一)家庭方面
1.更新家长教育观念
家长对儿童教育缺乏认知是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不能只关注学生在学校的考试成绩,更应关注其家庭教育,了解其家庭、生活、道德、情感、心理健康等多方面情况,积极向留守儿童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其他监护人传播先进的教育知识,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其更加关注和重视儿童教育问题,配合学校展开心理引导。如今通讯技术发达,家长即便在外打工也不可忽略对孩子的关爱与教育,积极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利用视频电话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情况,对孩子的想法予以积极、正向的回应,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予以有效的、正确的建议和指导,使其感受到父母的爱护和关怀,保持愉悦、开朗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学校、政府应加强家庭教育宣传,可通过公众号、家长群等渠道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极为重要,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树立学习信心,端正学习态度,遇到困难积极与教师、家长沟通解决,最终战胜厌学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心态。
2.创建学习型家庭
学校教师要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纽带,指导家长创建学习型家庭,也就是改变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次级地位,使其更深入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教育中。如今远程通信技术发达,在外务工的父母可在家里安装摄像头,通过视频了解孩子的动向,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监督,帮助孩子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避免孩子因为缺乏自制力而耽于玩乐或电子设备,阻止孩子边看手机边写作业的错误习惯,引导孩子关注学习行为。要求家长尽可能地每天与孩子视频通讯,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积极与孩子探讨学习问题。教师也要及时向家长反馈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情况,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探讨教育方案,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也要坚持自主学习,了解更多知识,在通话中多与孩子讨论历史、人文、地理、新闻时事等积极向上的话题,多给孩子购买科普书籍和学习用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拓宽其视野,促进孩子的智力和品德发展。通过学习型家庭使父母能够参与到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于学习的看法和态度,激发其学习动力。
(二)学校方面
1.改善教学环境
我国农村教育水平还很落后,教育资源匮乏,教师水平有限,无法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导致学生难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持,完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教具、多媒体设备、图书资料、体育设备等,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丰富多彩的体验,感受知识的魅力,进而产生求知欲与探索欲。农村学校教师整体教学水平较低,应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积极倡导高素质人才来到农村地区教书,壮大教师队伍,增强师资力量,同时引入更多的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专业教师,保证相关课程的正常开设,增强学生校园生活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促进其综合素质发展。可发展留守儿童寄宿制,便于学校进行管理,更好地保障儿童安全,同时为其营造良好的集体学习氛围,也能解决隔代教育中对儿童溺爱过度、监督不力的问题
[9]。若采用寄宿制,对于学校的基础建设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完善各方面管理制度,做好住宿相关设施建设,保证宿舍区域的安全、卫生。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予以大力支持,积极向农村学校提供资金支持、物资支持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
2.缓解课业压力
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还不够强,面对过重的学习压力,又缺乏他人的帮助和指导,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农村学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依据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的不同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执行,让没有人辅导的留守儿童能够在学校做完作业再回家,遇到解答不了的题目可以直接请教老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依靠感和安全感,降低学习和做作业的难度,从而避免厌学心理。传统的教学方法效率低下,枯燥乏味,不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压力,使本就不强的学习动力进一步下降。因此学校要更新教学模式,依据留守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课后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降低学习疲劳感。学校开设的心理课程要正常开展相关教学工作,为心理较为敏感的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使其以更加积极、正向的态度面对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父母外出务工的事情,改善其自卑、抑郁、孤僻等不良心理状态[10]。
3.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教育讲究言传身教,教师是学生的主要模仿对象之一,其自身的道德修养、人品素质、行为谈吐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所以培养高素质教师非常必要。教师需积极审视自身,打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提高人格魅力,以积极乐观、意志坚定、德行高尚的形象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需更新教育理念,正确看待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积极学习儿童心理学知识,关注儿童心理健康,与学生展开平等交流,避免歧视、辱骂、体罚等错误操作,真正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展开正向引导,使其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还需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活动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增强课堂吸引力。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进步之处和闪光点,不吝啬表扬和赞美,增强儿童的自信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性反馈,从而激发学习热情。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学校教师也需要兼顾家庭教育的责任,关注儿童的生活状态以及情感和道德的发展,弥补教育的不足。可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密切关注留守儿童心理状态,科学分析厌学心理产生原因,针对性采取心理疏导。
(三)社会方面
1.优化学校周围环境
留守儿童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对于社会中的各种诱惑缺乏辨别能力和抵抗能力,容易被吸引而过早踏入社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社会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照顾和保护,尽可能地在学校周边营造相对干净的、没有不良诱惑的社会环境,使其能够更专心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指导,使其正确认识社会中的不良诱惑,了解其危害性,提高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政府和社会都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提供必要的补贴和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未建立“儿童之家”的地方可建立“儿童之家”,供留守儿童进行学习交流,并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一定的物质帮助,已经建立“儿童之家”的地方,要加强监督,确保建有成效。
2.加强社会监督与保护
社会监督与保护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也非常重要,但许多农村缺乏社会监督意识。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监督、引导,所以社会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督与保护,禁止未成年人出入网吧、酒吧等场所,严禁向未成年人售卖烟、酒等物品,遇见时主动阻止和劝导,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杜绝社会不良诱惑对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同时社会还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督,避免不良信息、不良观念进入留守儿童视野,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其学业,产生厌学心理。社会媒体也要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加强宣传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帮助,并在教育相关板块上积极宣传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技巧,潜移默化地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度,提高其育儿素养,改善家庭教育质量。
(四)留守儿童个人方面
1.用爱感化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人格塑造和思维发展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指导,很容易产生认知偏差。教师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担任着引导者的重要角色,需要用爱感化学生,学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尝试理解、尊重、关爱学生,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感,构建良好的师生沟通桥梁。农村留守儿童通常十分敏感,能够轻易从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中感受到教师对待他们的情感和态度,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进而影响其行动。因此,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需要具有更强的耐心和包容心,要记住他们只是心理不成熟的孩子,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评估其心理需求,为他们指引正确的方向,减少对学生的指责,进行良性沟通和指导,鼓励学生表达自身的想法。只有学生将教师当成良师益友,才能敞开心扉,向教师倾诉内心的苦恼、悲伤,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效化解学生的厌学心理。教师可积极组织丰富多彩、轻松愉悦的校园活动,让性格孤僻、封闭、自卑的孩子更好地融入集体,在活动中感受到爱与教育,感受到来自教师、同学的善意和温暖,化解留守儿童心中的冷漠,使其更愿意投入学习和活动中。
2.赞扬鼓励
留守儿童产生厌学心理的因素十分复杂,其个人心理健康状态十分重要,学校和家长应当联合起来,共同关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及时发现儿童的性格孤僻、封闭、自卑、抑郁等问题,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为了增强儿童对于学习的信心,可针对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设置容易达成的阶段性小目标,实施阶段性自我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收获和进步,使其产生成就感,感受到个人价值的实现。为留守儿童设置阶段性目标,并由教师协助学生逐一达成学习目标,能够提高学生的行动力、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学生成绩不理想或出现错误时,教师也需要给予适当的宽容,不要一味批评责罚,更要注意遣词用语,以免伤害到留守儿童敏感的心灵,同时引导学生认识错误和不足,积极改进,期待学生的进步,并积极予以赞扬和肯定,营造一个更加轻松、平等的交流氛围。除此之外,还需改变农村留守儿童对学业的轻视,加强对学习重要性的宣传教育,用更多实例改变学生“读书无用论”的错误看法,增强其在学习方面的内在驱动力。
3.提升挫折容忍力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其自控力、挫折容忍力都较差,容易受到惰性本能的影响,一旦遭遇困难,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是一个艰苦而又美妙的过程,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自我观念、自我控制力、行动力、挫折容忍力,才能一直维持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实际上,部分留守儿童厌学并不是因为真的讨厌学习,而是因为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他们对于未来过于迷茫,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克服学习的艰苦,只能放任自己通过玩游戏、谈恋爱等方式获得眼下的快乐。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是非观、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学校、家庭都应关心留守儿童的认知发展,做好价值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行动力和自我控制力,帮助孩子寻找更高层次的追求,使其面对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努力解决问题,提高抗挫折能力,而不是一遇到难题就搁置一旁,任由问题越积越多,最终无法处理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学校和家长也可鼓励孩子培养兴趣爱好,使其学会通过音乐、绘画、书法等方式排遣烦闷的心情,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
结语
随着大量年轻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渐严重,其教育问题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性格通常更加敏感、叛逆,需要家长、学校予以更多的耐心和包容,付出更多关心、爱护。留守儿童出现厌学心理的现象十分普遍,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要关注其心理健康,必须真正关心学习中的落后者,减少无用的辱骂和责罚,而是用实际行动引导学生,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生活、学习、心理上的困难,真正体现教育公平。同时家庭、社会也要积极配合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多方联合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栋.基于社会工作视角的农村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14):29-31.
[2]王文菊,吴青.从“厌学”到“好学”——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心理转化策略[J].湖南教育(A版),2022(04):51-53.
[3]林世聪.农村留守儿童厌学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界,2021(46):19-21.
[4]孙红菊,何小义.农村留守儿童厌学现象分析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1):95-96.
[5]解雯婷.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研究及疏导[J].好家长,2019(43):71-72.
[6]张武.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厌学问题浅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6):24.
[7]蔺志燕,刘金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2020(26):135-136.
[8]黄明贤.留守儿童厌学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26):1-2.
[9]冯丽. 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的质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0.
[10]开青青.少数民族农牧区留守儿童厌学心理成因及矫正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03):10.
[11]杨红霞.浅谈边远山区留守儿童厌学、恐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9(6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