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连云港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连云港222006;
2.徐州医科大学连云港临床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06;
3.江苏大学连云港临床学院 江苏连云港222006
摘要: 随着时代前进和经济社会发展,国人对医学技术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医学行业对高素质医生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相应的,面向医学生的培养模式也随之不断革新。目前“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医学专硕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性硕士研究生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到临床工作中,缺乏相应的科研工作经历出现了学位课程安排与规培时间冲突科研能力不足、就业困难、心理社会压力大等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学院应采取相应措施,如优化临床与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强化就业指导、加强心理健康培养及思政教育等,以改善当前教育模式,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医疗教育;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心理健康;培养
随着时代前进和经济社会发展,国人对医学技术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医学行业对高素质医生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相应的,面向医学生的培养模式也随之不断革新。自一九九八年,国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了《临床医学专业文凭试点方法》,标志着在临床医学教育体制上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确立和要求,我国也开始实施现代临床医药工作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模式[1]。国家教育部等六主管部门在二零一四年六月发布的《有关医教合作推进现代临床医疗人才培养改革的若干意见》等,已基本确定了中国现代临床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的人才体制。近年来,中国已基本建立了医学专业型硕士生培训和长期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从近年来各地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培养基地存在繁杂的临床工作占据了大量时间,压缩科研时间,出现科研产出低、科研只为毕业等现象,但这些现象与我国对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并不契合[2,3]。所以,寻找和探讨怎样提高临床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的临床水平和科学研究技能,将有助于专业型研究生整体水平的提高,更益于我国医疗行业的整体发展。
1.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1.1科研能力培养欠缺
目前,对于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相应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医疗技术应用型人员,但是由于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强调临床实践能力与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需要对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进行最少三十三个月的规培时间,这也导致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时间和精力都耗到了医院,相应地缩短了对专业化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训练期限,也因为没有相应的科研经验和系统性的科研培训,使专门化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能获得有效提高,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失衡,综合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需求,影响个人乃至所在医疗单位的整体进步[4]。而且国内部分规培基地尚未对科研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部分医生存在认为医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单纯解决患者身体上的疾患便好的错误思想。另外,由于临床工作压力大,业务多,事情繁杂,专业型研究生只能利用较少且零散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硕士课题,而基础实验多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在实验室,因此大多数课题都是围绕临床开展课题设计,甚至部分学校仅根据有关部门的最低要求,医学专业型硕士只需一篇中文核心综述即可毕业,对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毫无帮助。另外,规培医院的实验设施也无法保障科学进行,原因一方面是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分析、动物模型科学研究等所使用的研究手段对试验仪器要求很高,但大部分都需要从海外引进且售价高昂。另一方面,科研授课教师、实验指导教师数量少,师资力量薄弱使得部分学生即便有机会接触实验却无法得到正确的指导,从而导致科研能力无法获得提高。
1.2学生工作、社会压力大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研究生群体的一部分,一方面随着研究生群体的不断扩大,社会竞争愈加激烈,由此带来的问题不断增多,各个方面的压力也不断增加[5,6]。专业学位研究生们必须在完成必要学习的前提下,需要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训练,以保证能够同时拿到住院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训练合格证、毕业证和学位证共四种证书,这也就造成了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完成临床工作的空余,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应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及结业考核,毕业、生活及工作方面的压力进一步加剧。巴成慧等[7]认为压力来源主要分为学业、生活、个人发展、家庭、社交五个方面,对于研一的学生来讲,他们刚刚步入更高的学业水平,专业知识相对匮乏,临床经验过少,从而无法熟练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技巧是很难快速了解和掌握的,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次在面临一些突发事件时,随机应变能力和处理方法也不成熟,由此产生的心理落差和溃败感会导致压力增加。不同于学术性研究生,大部分院校要求专业性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第一年参与并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否则将强制转成学术性硕士研究生。所以学生必须在临床工作之余,学习理论及技能操作,学习压力也随之增加。对于二年级及三年级的研究生来讲,科研力不从心,论文撰写发表难度大是主要压力来源。作为一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研究生期间大多时间都是在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很少有完整的时间来进行科学研究,从而使得学术论文中资料堆砌的成分比较多、研究和创新的成分比较少,对研究知识和方法的了解和利用较为缺乏,同时大多数研究生课题是临床类课题,这就使得论文发表的难度系数增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个人发展更是压力的主要来源。一方面由于中国医疗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硕士入学规模日益扩大,这也导致硕士的数量日益增加,因此硕士似乎成为了职业的最低门槛,随之而来的竞争压力也日益加大,就业形势愈加严峻。
我国自从2020年硕士研究生扩招以来,医学硕士研究生数量急剧提升, 2020年硕士招生数量较2019年增加19万,扩招比例高达20.74%。同时临床类研究生就业范围相对狭窄,就业地域性强,且大多数学生就业目标为公立三级甲等医院,而优质就业岗位相对饱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8]而一些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希望引进更高学历或有一定从医经验的专业人才,而对于三级甲等以下医院,人才缺口虽然大,但是研究生却不愿到这些条件一般的单位就业, 就业期望与岗位供给不匹配、有业不就,这也就造成了研究生就业压力比较大。为了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研究生大多希望通过深造增加竞争砝码,但是是否继续深造也需要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年龄似乎成为了继续深造的重要障碍,研究生毕业后的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如果再继续深造,面临的社会压力更大,尽管有读博的意愿,但硕士毕业时,家庭、年龄和收入等因素将是需要考虑的方面。对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而言,就业准备时间不充分,自身准备不足,也会引起毕业生信心不足,心理压力进一步增大。另外,学校就业指导不足,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没有足够的重视,尤其随着研究生数量增加,院校就业指导队伍的能力、精力有限,部分院校缺少专业化的职业规划队伍,缺乏职业教育和评价体系,导致对研究生的就业的指导效果不足,对就业、升学起不到相应的作用[9]。
1.3住培基地思政教育欠缺
医学人文在塑造医师的精神、品格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促使医学生走向一名有温度的医者。[10]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在课程思政建设总体目标与重点内容中明确提出:要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目前,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采用的 “双轨合一”模式,使思政教育存在集中授课时间短、培训基地分散等特点。思政教育课程存在占比总体偏少、教学课时相对较少、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且在医学生教育的不同阶段存在课程教育不连贯、不科学,缺乏深入研究等局限[11]。
2.解决策略
2.1加强科研能力培养
2.1.1合理分配科研教学时间
在当前培养模式下,繁杂的临床工作挤占了学生应该接受的正规科研能力培训的时间[12]。这就需要规培基地为他们合理分配科研教学时间,将科研训练与临床实践结合,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出更加全面的医学高级人才。拥有合理的科研学习时间,在理论课上、在工作之余甚至在平时的临床实践中,学生们都可以接受科研思维的熏陶。只有这样,医学专硕研究生才能逐步培养自主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2.1.2在医院实验室安排实习内容
研究试验室,是教育医院中培育学生自主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创新能力的主要基地。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后,实践动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13]。教学医院应借助心理科学实验室的平台,合理地分配教学资源,使每一个临床专业学位的本科生走进心理实验室学习并实践操作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学生们可以按照自身的课题要求,选择并掌握有关研究技能,如细胞培养技能、分子生物学技能、免疫组化技能、动物模型建立技术等。在实验室操作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仅可以充分掌握课题要求的实验技术,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科研交流,从而达到在科研能力上的共同进步。
2.1.3丰富科研交流方式
在步入研究生阶段之前,大部分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尚未打好科研基础,医院可通过召开科研讲座、建立科研交流群、成立科研互助小组等形式帮助科研"小白"慢慢建立自己的学术基础。首先可通过邀请本院或外院的科研达人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进行定期的讲座辅导,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科研建议及引导方向;其次,可通过“科研帮带”的形式组建不同的科研交流组,从而为刚入学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提供更方便的交流方式。另外,也可以通过定期召开组会,互相分享近期阅读的优秀论文并做汇报演讲,增加文献阅读量的同时也提升了演讲汇报的能力。再丰富科研交流方式的同时,学生便找到了合适的实现科研研究的渠道,使基础研究的实施成为了可能。
2.2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及心理建设
2.2.1建立临床教学组
有研究表明,导师或带教医生的实践教学或指导会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14,15]。医学规培是医学生把基础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提升自我素养的关键阶段,也是医学生逐步发展成为医疗人员的关键环节,这一时期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医学生今后的知识层次和整体素养。摒弃 “一带一”教学模式,采用导师组的带教模式,学生即能接受高年资医师丰富的临床经验教学,也能在年轻医师新的教学理念下成长,使学生在接收临床经验的同时接触新理念、新模式。
2.2.2提高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改变固有的就业思维,引导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努力提高自身水准,积极投入基层建设,尽早就业、主动就业。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就业规划指导队伍,指导学生建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及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帮助毕业生减轻就业压力。院校应当加强教师培训及不同课程教师内部沟通,在理论、实践及生活指导等多方面协同共进,提升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水平,帮助学生做出更科学的职业规划。
2.2.3注重学生心理建设
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挑战与机遇,使得其在各方面都承担了很多压力,有可能产生各类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研究生的身心健康,更严重的将会出现个性问题与行为障碍[16,17]。因此,医学院校和规培基地都要积极建立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危机预警和干预制度,并面向医学院校研究生的心理特点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培养力度。另外,学校指导老师们不仅要在临床、科学与研究等方面提供良好榜样,而且在教学工作中还应积极主动地和学生开展交流与互动,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问题以及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与学校正确引导与支持。
2.3加强思政教育队伍建设
教师的引领示范可以对学生产生长远的影响,尤其临床教师的医学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关键。学校及住培基地应当加强思政教育队伍,强化学生导师、辅导员及临床带教的选拔与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充实教育队伍。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引导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自主性,完善多种教育模式,在传统的课题教学的基础上合并网络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等,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3. 结语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医学领域亦是享受科技进推动自身快速发展的学科,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人才塑造及团队整体实力的影响愈发重要[18],任何时候都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彼此缺一不可。现代医学发展中,随着新技术、药物的不断涌现,仅具备临床能力的医生已无法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临床技能的提升无法解决对疾病发生机制的探索,无法为患者提供更科学、全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时间的积累,在针对提高其临床技能的同时,必须注意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确保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有扎实的临床诊疗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只有既精通临床技能又善于科研的综合性医学人才,才是当下社会及未来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查旭东, 彭浒, 纪振华, 等. “双轨合一”模式下医学专业型硕士科研能力的培养[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 14(7): 133–136.
[2]陈键. 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 14(6): 131–135.
[3]黄晓燕, 孙晶莹, 徐翠香. 教学医院科研能力培养在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带教中的作用[J]. 中国当代医药, 2021, 28(35): 196–198.
[4]邹宛均, 张绍群, 吴婧, 等. “双轨合一”模式下8所医药院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医学与社会, 2020, 33(3): 125–129.
[5]张宏亮, 黄振光.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继续医学教育, 2020, 34(3): 46–48.
[6]郭莉莉, 闫俊萍, 郝百旺. 不同年级医学研究生精神心理症状与压力的相关性分析[J]. 护理研究, 2022, 36(9): 1637–1640.
[7]巴成慧, 王鑫雨, 高文鑫, 等.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心理压力状况调查与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 14(9): 102–106.
[8]刘超, 付玉, 吴江, 等. 医教协同背景下提升医学研究生职业规划能力的研究[J]. 继续医学教育, 2020, 34(6): 47–49.
[9]赵荣仙, 王辛丹, 李波, 等.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3, 22(1): 95–98.
[10]王小文, 刘春晓, 姜兆磊, 等. 课程思政视域下对专硕医学人文教育的理解与思考[J]. 继续医学教育, 2023, 37(3): 133–136.
[11]曹雅琴, 李淑芬, 李婷, 等.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个着力点[J]. 西部素质教育, 2022, 8(6): 36–38.
[12]姚立彬, 潘海星, 吴晓娟. 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 科技视界, 2020(9): 41–43.
[13]何保昌, 陈林, 胡志坚, 等. 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 卫生职业教育, 2021, 39(4): 3–4.
[14]张光曦, 郑梦莎. 导师的道德型领导影响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跨层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1, 39(10): 98–103.
[15]姚琳琳. 研究生导师职责的探讨[J]. 高教探索, 2018(2): 84–90.
[16]周超, 张铮, 孙聪聪, 等. 某高校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2(2): 132–134.
[17]常红娟, 罗艳艳, 袁坤, 等. 医学研究生经验回避对心理脆弱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2, 30(11): 1709–1714.
[18]邹宛均. 重庆医科大学, 2020.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 2020.
课题:1.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面上项目),BE2021679;2. 连云港市第六期“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研项目,LYG06521202159;3. 连云港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ZD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