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文新小学,浙江 杭州 310012
【摘要】延伸作业内涵,完善作业流程,丰富作业形式,落实作业评价,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在校园场域中,以问题、项目或表现性任务的“长周期作业”为载体,立足课标,关联教材,关注学生与自我、自然、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改造校园,成为校园设计师。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迁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和作业品质,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校园设计师 长周期作业
作业本身是重要且有效的教学活动之一,“双新”背景下,作业的内涵、形式、价值以及评价发生了变化。作业设计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关注学力生长,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作业序列。在“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生长性课程体系为内核、以丰富多元的学境为支撑、以多样生趣的学习方式与多维生动的评价模型为纽带”的全学习生态系统下,勾勒一幅儿童生长的新图景:以校园课程资源为抓手,建设符合儿童意趣的校园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孩子们喜爱的活动,他们就是校园的设计师。因此,将长周期作业融于学习常态,浸入校园生活,既彰显主人翁角色,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更体悟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价值,积淀起公民意识、公民责任与公民能力,这必将为其日后行走世界打下坚实基础。
一、“方寸之地”重构:校园设计师养成的资源创建
校园生活系统,如同成人社会生活的萌芽,学生的成长必定伴随着各种问题的解决、各种需求的获得、各种情绪的表达、各种关系的处理。洞察学生的内心需求,给予展示的平台,让他们经历探索、设计、制作与创造,感悟学习的价值。伴随着探究式、项目式、体验式的学习经历,前前后后在20亩的小小校园里,由师生发现、探索、共创出了16个“方寸之地”,重构为课程场域,在“校园设计师”养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支持功能。
1.以作业创生校园空间
以“校园设计师”统整长周期作业主题,在校园环境和校园活动的课程场域中,生发出学习内容。遵循学科课程标准,指向核心素养,让学生亲历改造校园、宣传校园等真实问题情境,发展设计思维,感受校园小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比如学生在校园调研中发现学校图书馆存在学生喜欢的图书量不够、封闭的环境带来不佳的借阅体验等问题,学生向校长提议,大胆设想进行大书房改造。从数据调查到实地模拟借阅过程,从采访周边同学到建立不同的用户共情,最后测量、绘制草图、搭建模型、成果发布,为“书香校园”贡献力量,最终让理想变成现实。
2.借校园空间设计作业
基于课程视角的“校园设计师”长作业研发,就是把校园当成作业设计的资源库,攫取于校园真实场景、真实生活与真实问题,与各科核心概念和关键能力的习得高度匹配。统整课程与学程,遵循自然节律,体现年段进阶,助推学生在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的对话中,获得关于生命、生活、生存的丰富经历与经验。
比如“食物花园”长周期作业,各个年级都围绕自己班的一块菜地开展种植,融合语文、数学、科学、劳动、美术等学科内容,开展跨学科的实践作业。三年级语文将习作《我的植物朋友》资料积累贯穿种植过程;数学结合面积单元知识内容进行班级菜地的测量、面积计算以及食物数量的采购;美术链接《我们爱劳动》,从色彩、造型、多样纹理刻画。五年级数学融合折线统计图和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科学则探索生物与环境,制作食物链图谱和蚯蚓塔。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操作、记录、分析、验证等过程,构建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脉络。
二、“校园设计师”养成:长周期作业的设计与实践
“校园设计师”主题的长周期作业设计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落实“学教评一致”的设计理念,从作业目标、作业形式、作业流程、作业支架以及作业评价等方面统筹规划。
1.关联素养,长周期作业的精准定位
设计作业的第一步,就是确定作业目标。不论是单学科作业还是多学科作业,都要参照所涉及学科的课程标准,对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学校育人目标,并且匹配校园文化,根据作业背景,逐级分解学习目标,明确行为动词和成果展现,便于收集学习过程中目标达成的证据链。通过“校园设计师”长周期作业,不仅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更是通过“朋辈共同体”的合作学习方式,让个体获取成长力量,促成群体机能发展。有发现问题的眼光,解决问题的谋略,遇到问题坦然处之的自信,有批判和创造性思维,对世界充满责任。
2.设计流程,长周期作业的循序推进
在“校园设计师”作业历程中,学生通过摄取信息、定义问题、解决过程、诞生产品以及反思迭代活动链,逐步提升设计思维与能力。比如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就是量身定制的“校园设计师”主题作业。以“校园征集令”的发布进入情境:选择校园三个最具吸引力的景点,为将要入校参观的幼儿园小朋友设计一份导览线。
任务一:摄取信息。学生通过多元感官观察校园十景,分析推荐或不推荐某些景点的原因。
任务二:定义问题。聚焦本次作业的核心问题“用什么方法统计出最具吸引力的景点?”
任务三:解决过程。围绕核心问题的解决,从学生个体自学到小组合学,经过组内讨论、梳理筛选后呈现解决问题的小组共识,包括统计方法、统计分工等。
任务四:诞生产品。学生应用共识达成的统计方法开展实际操作,绘制统计表,进行数据分析,制定导览路线。
任务五:反思迭代。通过组间互评,辩证采纳修改建议,完善方案,进一步数据分析,“修订”导览路线图,递交大队部,等待导览任务分配。
3.提供支架,长周期作业的可视呈现
为了让“校园设计师”主题的作业更有仪式感,让学生像设计师一样思考,并对学习过程进行规范记录,便于过程性管理和资料留存,制作专属探究单或作业本。在学习的每一阶段,我们有意将支持性思维工具嵌入具体的作业进程,设计不同功能与形式的作业,以高结构、强关联拓展学生原有知识框架。信息窗用来罗列已知经验,问题板聚焦行动方向、自我设问并排序,记录单和共识本用来记录思维路线,展示卡绘制产品模型或方案蓝图,修订图是指模型或蓝图修正。基于作业成果收集学生的学习证据,依据评价量规开展贯穿全程的评价。
比如在科学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在解决“校园萌宠园保洁的烦恼”的长周期作业中,通过“信息板-问题窗-记录单--共识本--展示卡--修订图”这一序列学生的作业成果,可清晰地了解学生思维推进的过程。例如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很容易就发现从“信息板”质量与“问题窗”提问质量形成关联,思维缜密的孩子(污染原因、鸭池的功能、限制条件以及多方共情的需求),提出的问题更指向学科核心概念:设计一个具有水体自净能力的水池的共识。从展示卡的作业呈现中,可检测学生对于生态瓶原理的掌握程度,而修订图的批判创新则给了学生自我弥补的机会。每一个评价量规都起到正向激励作用。作业不仅成为对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巩固的保障,更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会生长的文新学子”:多样标准的评价创设
评价是为了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长周期作业中根据学习目标确定评价维度,细化可收集证据的观测点,分级描述,商定具体的操作细则,最后落实评价行为。“校园设计师”主题的作业不只是“做设计”,更具价值的是思维发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丰盈。评价维度关注结果,更看中过程中的合作有效、方法多样和氛围融洽。
1.协同性:评价主体多元
在“校园设计师”主题作业中,根据不同阶段的评价功能,让不同的主体参与评价。在摄取信息和定义问题阶段,以教师评价为主;解决问题阶段,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结合的方式;诞生产品阶段,除了师生,让家长也介入,发挥家校协同育人作用。在开展评价前,需要让评价者明确评价的维度以及评价的标准,让评价更聚焦。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不仅评价一轮,可以更多收集到不同信息。用不同颜色的笔对有疑义的地方做记号。
“校园设计师”主题作业,一般赋予学生某个角色,营造角色代入感,引发共情体验。比如以校园小导游的角色二年级制作校园桂花树示意图,六年级制作立体校园。以“旅行规划师”设计出行攻略,以小主人的本色解决校园问题等。在评价的时候,能够站在角色的立场进行思考。
比如四年级设计亲子活动的《大明山滑雪攻略》诞生产品阶段,小组先根据“设计合理、计算正确、呈现清晰”三个维度开展自查修订,然后在组间循环问诊中同样围绕这三个维度开展深度对话,并评定舒适指数和畅玩指数。课后将学生作品发到钉钉班级圈,请家长参与评价打星。
2.开放性:评价形式多样
“画廊漫步”、“旋转木马”都是组间互评采用的方式,是深入其他组开展学习,促进共同提升的支架。学生要认真观看其它小组的作业过程性资料,围绕评价标准进行比对。先要理解他人的想法,仔细倾听留守组员的解说,之后提问释疑,带着学习的目的发现优点和问题,进行客观评价,质疑对话中促进深度思考及方法多样化的理解。先全班展示交流中,选取代表性的作品,开展充分的阐释和平等的对话。一般采用PDQ结构性反馈工具,先说优点,再说建议,最后还可以提出困惑。在提问与解答的对话中,可能会诞生更创意的想法。从欣赏的角度对话有助于营造善学的氛围。
比如《空中花园变形记》作业过程中,教师通过在黑板上贴大拇指,对小组的“倾听、思考、表达、合作”进行即时评价。在小组问诊环节,不同的组用不同颜色的五角星,根据评价维度“花镜含义、花镜设计、经费预算”将评价等级贴于项目墙上。课后,学生在评价量表上完成个人参与和小组协作的自评。
3.迭代性:评价结果多能
作业存在于学习的全过程,又通过诊断和分析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借“校园设计师”主题的长周期作业,不仅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设计水平,教师通过不一样的工具从学生、听课者、专家等方面汇集信息,迭代教学设计。
比如,学生能够根据互评获得的信息,自我肯定及反思行为表现、解决问题思路、呈现方式等,优化小组的作品。根据自评,对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发展以及合作参与等群体表现进行勾画,找到努力方向。对教师而言,通过学生填写的“通行证”,“以前我认为……,现在我认为……”,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借助观察量表,从分工、组织、人人参与、意见分歧时的协调处理等维度观察学生的行为,也从教师全班性以及深入小组个别化的语言指导、动作示范审视教师的设计和组织行为,助推教师成长。还引入教师复盘卡,从目标是否达成,任务链推进是否顺利,支持性工具使用是否适宜,每个阶段的评价是否起到指导学生深度探究和自我管理的目的,小组合作是否有效等,采集有效信息促进作业进一步完善。教师需要一种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这是促进自我成长的一种积极态度。
作业撬动学教改革,从“教—学—评”一体化的系统层面,综合考量课程的目标、教学的行为、作业的设计、评价的实施之间的关系。在作业的不同阶段,清晰每一环节要达成的目标,发挥评价对作业的改良与提升作用,基于学生能力和教师引领作用的考量,更适宜地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持,促进深度思考。在多样化的学习主场中,探索让作业回归“学习”的实质。以研究的思维提升作业品质,将学生完成作业的能力,升级为他们终身独立学习的能力,将教师设计评价作业的能力,升级为他们开启教育教学变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11
[3]林恩·埃里克森(美).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6
[1] 本文系《在全学习生态中高质量生长——开拓指向未来T型人才的校本化品牌》项目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