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省心”中学班主任的窍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3
/ 3

当“省心”中学班主任的窍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洪少燕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胪溪中学   515146

摘要】中学生情绪多变,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追求特立独行,是一个心理动荡,行为容易与人产生冲突的群体。中学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学生身心发展阶段,也是道德品质形成与提升的关键阶段。了解学生的自尊心是认识学生内心活动的钥匙,是塑造学生良好品德的敲门砖。班主任从学生的自尊入手,努力保护他们的自尊,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好铺垫,为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关键词】中学生;自尊心;保护对策;班主任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于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促进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爱迪生说,教育之于人,有如雕刻之于大理石。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灵魂敦促另一个灵魂成长。学校教育是中学生成长经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组织者,是中学生校园生活的第一引路人。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式,管理学生的技巧对班级氛围的营造起着决定作用,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的成长。

一、中学班主任所遇到的挑战

中学生时期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特殊时期,它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高频动荡期。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无论是身体还是生理机能都在急剧地发生着变化。体形增长加快,大脑和神经系统逐步成熟;随着大脑的发育和脑功能的发展,中学生敏锐地察觉身体的变化,心理上逐步有了成人感。由于心智发展的速度慢于身体发育的速度,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经常产生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心理上的断乳与精神上的依赖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经常会交替出现。这使得他们情感丰富,情绪容易波动,时而情绪高涨,热情洋溢,时而消极低沉,孤独压抑,甚至出现狂喜、暴怒、绝望等爆发式情绪。中学班主任面对的教育对象就是这一群情绪多变、善变的学生,时常要面对他们情绪波动或失控的现象。

中学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自我意识逐步被唤醒,他们对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开始有自己比较明确的看法,不再盲目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包括老师的观点,他们开始审视周围的一切,开始学着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中学班主任传播给学生的一些观点,首先不再被学生全面信服,其次将接受学生的审视,再次可能遭受学生的批判。

随着成人感的出现,中学生逐步产生全面独立自主的需求,从外部因素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人格要求都一致性追求独立自主。当自主性被忽视或阻碍时,当人格发展受阻时,他们行为或言语上开始出现反抗,面对家长或师长,他们或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或漠不关心,冷淡相对或直接迁怒于其他成人。教育离不开管束,但中学班主任的管束却时常面临与学生自主需求的矛盾,班主任管不住学生并起冲突的现象便时有发生。

二、保护中学生自尊心的意义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多数品德在这一阶段形成并逐步成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当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喜欢亲近自己的老师时,他会更愿意相信老师所说的话,打心里尊敬老师,信奉老师的教导,听从老师的教诲。中学生情绪多变,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追求特立独立,是一个心理较为动荡的群体,班主任面对他们,更加需要先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努力让他们对自己信服,才能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品德方面的引导教育。

中学阶段学生不易被管束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自我意识强烈,心理上经常高度重视自我,也时常审视自我。自尊,是对自我重视的首要表现,是个体对自我的尊重、肯定。自尊心,是尊重自己,维护自己人格尊严,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的心理状态。英国心理学家McDougall把自尊心称为自尊情操,他认为自尊情操是理解意志活动的钥匙,也是自重和培养品德的基础。中学阶段,学生的自尊心时常处于高亢的状态。了解学生的自尊心是认识学生内心活动的钥匙,是塑造学生良好品德的敲门砖。班主任了解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将有助于获得学生的信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认识自尊,了解自尊心

自尊和自尊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心理学对自尊的定义是: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形成的,个体对其角色形成的自我评价的结果;而对于自尊心,心理学则定位为个体尊重自己,维护自己人格尊严,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的心理状态。自尊是个体追求自我的评价,实现自我的尊重;自尊心是个体尊重自我,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自尊程度的高低与自尊心程度的高低也是不同的。高自尊的人自我评价高,情绪体验积极;低自尊的人自我评价低,情绪体验消极。自尊心过强的人对自我关注过高,对别人的评价过分在意,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自尊心过低的人对自我评价过低,对自己抱有负面的看法,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不合群的行为表现,或产生自暴自弃、违纪违规的行为表现;而自尊心适度的人能对自我做出正确的评价,能正确看待自己的成败和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有自己的想法,不易受外界影响。

自尊与自尊心又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通过个体自尊心的强弱把握个体自尊的高低,更准确地了解个体、认识个体。自尊心过强或过低其实是个体低自尊的表现,因为对自我评价过低,才会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依赖于外界的赞扬或关注,来提升自身的存在感。自尊心适度的人大多数时候都处于高自尊的状态,能正确看待自己,欣赏自己,剖析自己。保护中学生自尊心的目的是努力维持他们高自尊或让他们形成高自尊,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做到自尊,自爱,自律,自强。

、保护中学生自尊心的对策

<一> 因地制宜,保护自尊心

自尊心过强的中学生经常对自我的评价过高,有时容易孤芳自赏,自大自负,听不得不同的意见;他们对来自他人的评价较敏感,渴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赞扬;他们一般有较强的好胜心理,但较弱的抗挫能力,渴望成功又惧怕失败,有时会采取一些手段去获得成功,属于虚荣心较强的人群。这样的学生,班主任老师不能直接指出他的不足之处,不能直接告诉他哪里做得不到位;要慎重对他的评价,慎重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场合,评价的顺序。为了能走进学生的心里,班主任可多次在公众场合,在同学们面前大肆表扬其优点,其做得出色的地方,而私底下才提出他的不足,需改进的地方。在大众面前表扬学生,满足了学生被认可的需求,降低他们的心理防线,他们才有可能接受我们给予的意见;私底下才提不足,提建议,顾及了他们的一点虚荣心,拉近了师生的关系,他们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诲。

自尊心过低的学生只关注某些点,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有的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如别人,容易自卑,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也有的认为自己就是不好,采取自暴自弃的心态,容易与人发生冲突,做出违纪违规的行为。面对自卑的学生,班主任只宜对其进行表扬,不能批评;在公众场合,在同学们面前表扬其做得还不错的地方,而私底下再次对其肯定,于细微之处给予肯定;多给他们机会去表现自己,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面对自暴自弃的学生,或许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入手是比较有效的。谈他们感兴趣的,聊他们擅长的,甚至加入到他们的爱好中去,借此去激发他们的斗志,拉近师生心里之间的距离,再创设条件让他们加入到班集体活动中来,展现他们在集体中的价值,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认可,提高他们的自尊感。

自尊心适度的学生对自我有比较准确的评价,能较为理性地看待外界的评价;有较强的自我胜任感,有自信去完成需要完成的任务;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付诸行动;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与他人相处愉快。面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要做的就是信任他们,对他们寄予合理的期望,给予适当的支持,帮着稳定他们的高自尊,促进他们利用高自尊逐步成长、成才。

<二> 引导探索,培养高自尊

班主任关注中学生的自尊心,采取不同的措施调整、维护不同学生的自尊心,这是外部力量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外力的帮助,更离不开自我的突破。学生对自我的突破则立足于对自我的充分了解,深刻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则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班主任可利用班会课时间有针对性地传播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学生共同探讨跟自我相关的典型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设置与自我相关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查阅书籍或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更深入地认识自我;多渠道尝试让学生解读自我,分析自我,对自我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接受自我。

中学阶段有两个方面是比较困扰学生的,一个是情绪的澎湃,一个是人际交往存在的困难。因此,班主任引导学生认识情绪,明确情绪存在的合理性,了解情绪的产生的原因,掌握情绪疏导的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挑战自我,认可自我;通过日常生活、活动体验或典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人际交往的乐趣,学习并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促进他们更好地提升自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学生只有对自我有了清晰的认识,对自己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有了充分的了解,学会分析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表现作出较为合理的评价,才能有较为积极的情绪体验,养成高自尊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

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成功的教育是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人格是学生终身受益的品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努力使其养成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人格,不只为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做好铺垫,更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王海平. 中学生自尊、自我概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22.

[2]马相会. 中学生负面身体自我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D].西北师范大学,2020.

[3]龙震炀. 高中生自尊心理水平分析[J]. 新智慧,2018,(24):45.

[4]姜明星. 论新形势下学生的自尊心培养[J]. 成才之路,2017,(02):24.

[5]陈雪莲. 自尊研究的三种理论取向[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6):75-80.

[6]赵小云,郭成. 论中学生的自尊心及其培养策略[J]. 教育探索,2006,(01):100-1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