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市人民医院 551500
摘要:目的:分析在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应用心肺复苏机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3年10月期间在本医院急诊科就诊的15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研究,将采取徒手心肺复苏的75例患者归入对照组,将采用心肺复苏机的75例患者归入研究组。对比两组的复苏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血压、自主呼吸、自主循环的恢复时间。结果:研究组的血压、自主呼吸、自主循环的恢复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复苏成功率比对照组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应用心肺复苏机可以提高复苏成功率,加快生理功能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关键词:心肺复苏机;急诊;心跳呼吸骤停;应用效果
心脏呼吸骤停是一种发病非常突然的危急重症,发病后4到6分钟大脑细胞将发生不可逆损伤,若超过10分钟,将有可能出现脑死亡等严重结果[1]。心肺复苏是临床挽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常见急诊救治手段,其可以通过及时且有效的胸外按压和人工通气来改善患者的血氧情况,减轻患者的脑损伤,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2]。既往心肺复苏方式主要为徒手心肺复苏,但受医护人员操作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效果有限。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肺复苏机被应用到该领域中来,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抢救效果因此得到显著提高。本文选择2020年10月-2023年10月期间在本医院急诊科就诊的15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试评价心肺复苏机的应用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择2020年10月-2023年10月期间在本医院急诊科就诊的15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研究,将采取不同心肺复苏方式的各75例患者归入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男性43例,女性32例;年龄26岁~78岁,均值为(52.72±4.28)岁。研究组:男性41例,女性34例;年龄25岁~79岁,均值为(52.83±4.17)岁。以上数据经对比均为P>0.05,可在两组间对比。
1.2方法
医护人员通过拍打或大声呼唤患者、观察胸廓起伏和鼻翼煽动情况、触摸单侧颈动脉搏动等方式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呼吸和心跳情况,若患者无意识且呼吸心跳骤停,则为其开展吸氧、除颤等治疗,并予以心肺复苏。
对照组采取徒手心肺复苏:患者保持平躺体位,使其头向侧偏,将其口鼻中的分泌物清除,以确保呼吸顺畅。随后抬高患者下颌、使其头向后仰起,开放其气道。取两侧乳头连线的中点与胸骨中下1/3交界位置,医护人员作双掌交叠和十指交叉相扣状,掌根紧贴患者胸部,肘关节保持伸直状态,利用上身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压患者心胸外部;按压的同时,由另一位医护人员经口为患者人工通气。胸外按压、人工通气的频率比例为30:2,共计按压通气5个周期,时长约为2分钟,全程注意观察患者呼吸、意识、心跳情况有无变化。心肺复苏期间若医护人员后继乏力,可由其他医护人员接替。
研究组采用心肺复苏机:连接氧气管道,确保氧气压力介于0.35~0.6MPa之间。为患者取平卧体位,使患者平躺在心肺复苏板上,颈部位于弧形边缘,头部后仰,开放气道,以逆时针方向将把手锁紧,使心肺复苏机的主机头弹起,向复苏板中插入主机底部,根据患者体型对机头位置进行调整,压下机头,令心肺复苏机的吸盘式按压头与患者胸骨中下1/3处贴合,以逆时针方向将把手旋紧,以确保按压头和患者胸部紧密相贴,以保证吸盘式按压头与患者胸骨中下1/3处紧贴。设置心肺复苏机的参数:①呼吸频率:10~12次/分钟;②潮气量:500~600ml;③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④按压深度:5~6cm;⑤按压与通气比例:30:2。
1.3评估指标
(1)血压、自主呼吸、自主循环的恢复时间。
(2)复苏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复苏成功的判定标准为:可扪及大动脉,皮肤黏膜颜色由紫绀恢复红润,瞳孔大小从散大变为明显缩小、对光产生反应,收缩压升高到60mmHg以上,肌张力增加且有肢体抽动等表现,自主呼吸和心律恢复,心电图波形规律恢复正常[3]。
1.4统计学分析
录入数据到SPSS-21.0软件中,计数(n,%)数据检验卡方值,计量(c-±s)数据检验t值。如果P值低于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压、自主呼吸、自主循环的恢复时间
见表1,研究组的血压、自主呼吸、自主循环的恢复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血压、自主呼吸、自主循环的恢复时间对比(c-±s)
分组 | 血压恢复时间(分钟) | 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钟) | 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分钟) |
研究组(n=75) | 44.74±5.09 | 14.41±3.31 | 33.56±4.46 |
对照组(n=75) | 64.96±7.16 | 24.25±5.73 | 49.62±6.18 |
t值 | 19.933 | 12.878 | 18.249 |
P值 | 0.000 | 0.000 | 0.000 |
2.2复苏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
见表2,研究组的复苏成功率比对照组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复苏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分组 | 复苏成功率 | 肋骨骨折 | 胸骨骨折 | 血气胸 | 总计 |
研究组(n=75) | 60(80.00) | 2(2.67) | 1(1.33) | 0(0.00) | 3(4.00) |
对照组(n=75) | 38(50.67) | 8(10.67) | 4(5.33) | 2(2.67) | 14(18.67) |
c2值 | 14.247 | —— | —— | —— | 8.027 |
P值 | 0.000 | —— | —— | —— | 0.005 |
3讨论
及时且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急诊挽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目前临床所使用的心肺复苏手段主要有2种,其一是徒手心肺复苏,其二是使用心肺复苏机,从本文结果可以发现,研究组的复苏成功率比对照组高(80%>50.67%),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4%<18.67%),血压、自主呼吸、自主循环的恢复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可见心肺复苏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相对更高。原因主要是,徒手心肺复苏的局限性更加明显,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精力是否充足、是否有足够人员接替等因素均会影响到复苏效果[4]。而心肺复苏机可以基于设置好的按压频率、按压深度进行规律性、连续性的胸外按压;可以利用吸盘保证患者的胸骨在按压后能够完全回弹,从而保证胸外按压的有效性;可以借助机器进行可靠的人工通气,减轻患者脑组织的缺氧性损伤;此外,该设备还能解放医护人员的双手,使其将更多的精力放到除颤等其他治疗中去,因此可以给患者的预后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5]。
综上所述,急诊应为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积极使用心肺复苏机,以提高复苏成功率,加快血压、自主呼吸、自主循环的恢复速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宗泽,姜胜文,吴新安,等.心肺复苏机在临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3):3317-3319.
[2]杨松林,王林军,叶圣明.用萨勃心肺复苏机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08):94-95.
[3]贾本君,王地梅.心肺复苏机在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6):112-114.
[4]刘书雁,叶景华,伍景阳,等.心肺复苏仪在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05):106-107.
[5]喻恒,龙崇荣,席小波,等.对心脏骤停患者使用心肺复苏机进行CPR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31):17-19.
作者简介:詹勇,男(1988.01-),学历本科,黔西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职称:中级主治,研究方向:急诊医学内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