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交投数智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浙江省 311100
摘要路基是路的基础,鉴于现在社会道路基层大部分做的都是水泥稳定类基层,所以本文以水泥稳定砂砾做为实例。从路基的质量要求、技术要求、机械要求及施工程序的要求,对路基总体的质量控制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本文从施工的前期准备,施工程序,以及各个程序的重要性,在各个程序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施工现场出现的各种不良情况如何处理等,本文列举出来一部分。
1.路基施工的质量控制
1.1采用合理的机械
近几年,采用机械组合,相互协调,共同形成主要工序的综合机械化作业的方法。能极大地减轻劳动强度,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保证施工安全。但所采用的机械必须能满足路基施工的要求,特别是压实设备合理配备,是保证路基强度的关键。
1.2.路基施工正确的程序
认真按规定要求做好组织、物质、技术及现场四个方面的准备工作;小桥涵、挡土墙、盲沟等小型构造物通常是与路基施工同步进行,避免路基填筑后又来开挖修建这些构造物,影响工程整体进度和质量控制;路基土石方施工程序:路堤基底处理→选择填料→确定路基填(挖)方式→路基压实。
1.3路基的技术要求
1.3.1准备下承层
水泥稳定土结构层的下承层应平整、坚实,具有规定的标高和路拱。
施工前要分别做好作为下承层的底基层、土基或老路面的检验工作,具体要求为:
对于土基,用12—15t三轮压路机或等效的碾压机械进行3—4遍碾压检验;对于底基层,应进行压实度检查,对于柔性底基层还应进行弯沉值检测。凡不符和设计要求的路段,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使之达到规范规定的标准。
对于老路面,应检查其材料是否符合底基层材料的技术要求,如不符和要求,应翻松老路面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1.3.2 原材料的要求
工程建设中,严把原材料质量关是保证工程实体质量的基础和重要环节。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的原材料主要有水泥、粗集料、细集料。
水泥应选用终凝时间较长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等,水泥初终凝时间是确定水泥稳定砂砾的施工控制时间的重要依据。粗集料主要是砾石,其质量控制指标主要是根据结构层性能决定砾石压碎值和级配组成,确定出砾石的强度和级配。细集料主要是采用优质的天然中砂。严控原材料质量,应加强进场材料质量检验,在使用过程中要按规定频率进行抽样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不能用于工程中,并应及时清除出场。
1.3.3 混和料的配合比设计
按照设计配合比,在水泥稳定砂砾施工前10~15d进行现场试配,按照指定的水泥剂量为中档,另增加上下浮动1%的水泥剂量四个档次,采用同一集料级配按照规定的方法,对每种水泥剂量作平行试验的试件数量不少于9个,试件在规定温度下保湿养生6d,浸水1d后,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并且应该满足设计要求。
1.3.4 混和料的拌和
混合料应采用集中拌和,在拌和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a. 拌和场地的建设
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将拌和场建在位置适中、水电方便的地段,拌和场地应硬化,四周开挖排水沟。
b. 拌和设备的选择
拌和设备决定了混和料的均匀性,应根据工程量选用带有电子计量装置的配料机配合500L强制式砼拌和机进行,条件允许可采用整体式高性能稳定土拌和机,这样既能保证混合料的级配符合配合比要求,也能保证拌和料的稳定性。
c. 严格控制水泥剂量
水泥剂量太小,不能确保水泥稳定砂砾的施工质量,而水泥剂量太大,既不经济、还会使基层的裂缝增多、增宽,从而引起水泥面层的反射裂缝。考虑施工时各种损耗,工地实际用量应比试验确定的剂量增加0.5%~1%,以确保水泥稳定基层的质量。
d. 应重视含水率对施工的影响
根据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及以往的施工经验,一般情况下拌和含水率应比最佳含水率略高0.5%-1%。含水率过大,既会出现“弹软”、“波浪”等现象,影响混和料可能达到的强度,也会增加混和料的干缩性,使结构层容易产生干缩裂缝。含水率过小,混和料易松散,不容易碾压成型,更会影响混和料可能达到的强度。施工过程中要随时检测集料的含水率、运距和现场碾压效果等综合因素调整实际用水量。
1.3.5混和料的摊铺
a. 摊铺的准备工作
1)在摊铺基层前一定要对路基的高程、宽度、横坡度、压实度、弯沉等进行全面的检测,要将表面上的浮土、杂物清理干净,并适当洒水使其表面湿润。
2)路基达到铺筑条件后,进行准确地施工放样。先对全线的导线点、水准点进行复测,并增加临时水准点,临时水准点应设在附近的桥涵或固定构造物上,便于施工。沿路线纵向每隔10m(弯道为5m)打桩,按照基层设计高程加松铺系数挂线,施工段放样完毕后应复测,保证水准闭合。
b.混合料的摊铺
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施工可采用推土机或平地机配合人工进行,拌和好的成品料运至现场后,严禁扬弃、抛洒,以免混合料离析。按照直线段先两边后中间、弯道段先内侧后外侧的顺序进行整平,在摊铺过程中,要随时注意粗细骨料离析现象。
1.3.6 混和料的压实
a. 整形或摊铺后,对结构层全宽进行碾压。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两侧路肩向路中心碾压;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进行碾压。碾压时,应重叠1/2轮迹,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后轮压完路面全宽时,即为一遍。一般需碾压6—8遍。
b. 碾压过程中,水泥稳定土的表面应始终保持湿润。碾压过程中,如有“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应及时翻开重新拌和或用其他方法处理,使其达到质量要求。
1.3.7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的养生
a. 养生时间
每一段碾压完成并经压实度检查合格后,应立即开始养生。底基层养生7d后,方可铺筑基层。
b. 养生方法
1)可采用湿砂进行养生,砂层厚宜为7~10cm。砂铺均匀,应立即洒水,并在整个养生期间保持砂的潮湿状态。养生结束后,必须将覆盖物清除干净。
2)也可用洒水车经常洒水进行养生。每天洒水的次数应视气候而定。
c. 做透层、粘层或下封层。
1)养生期结束后,如其上为沥青面层,应先清扫基层,并立即喷洒透层或粘层沥青。
2)在清扫干净的基层上,也可先做下封层,以防止基层干缩开裂。
1.4 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4.1 水泥稳定砂砾施工采取流水作业,各工序必须紧密衔接,特别要尽量缩短拌和到碾压的延迟时间。
1.4.2 水泥稳定稳定类结构宜在春末或夏季组织施工,施工期的最低气温应在5℃以上。
1.4.3 注意碾压厚度,当超过20㎝厚时应分层碾压。注意做好施工接缝和“调头”处的处理工作。
1.4.4 水泥稳定砂砾分层施工时,下层碾压完后,可以立即铺筑上层水泥稳定砂砾,不需专门养生,但要注意表面湿润。
2.施工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2.1严格控制不合格的土填入路基
把带草皮的土及腐殖土等不合格的土填入路基,导致路堤出现强度不均匀,达不到压实标准,甚至出现路基沉陷等质量问题。
2.2保证达到压实标准
由于施工方法不对,路基的压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使路面产生病害。防治办法就是不同的土质不能混填,分别对不同的土质进行击实试验,并应通过铺筑试验路获得相关的技术参数来指导施工,确保压实质量。
2.3软土区域注意路基的稳定性
原水塘、水田地区路基,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排水、换填、抛石挤淤等处理措施,使路基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2.4碾压时没有控制最佳含水率
土过干或过湿都无法压实。夏天太干要洒水,拌和均匀后压实;雨天土太湿,要晒干后才能碾压。碾压时要先慢后快,从边缘到中间,两相邻轮迹要重叠二分之一,反复碾压8~9遍,压第一、二遍时如发现“弹簧橡皮路”,要立即换土或填天然砂砾。
2.5 要严格控制台背填土
要用良好土质的天然砂砾土填筑,厚度控制25cm,死角部分厚度控制15cm。电动打夯机、人工夯锤相结合,反复夯实,避免台背沉陷跳车。
2.6路基填挖要注意排水
“地质条件是影响路基质量和产生病害的基本前提,水是路基病害的主要原因。”因此,路基排水从开始施工到完工、到运营使用,都是很重要的工作。路基排水沟的施工应先于路基的施工。在做主体工程前应首先施工临时排水边沟。
结束语
路基施工是路面的基础,路基施工质量影响到路面使用品质。常常因路基的质量问题而导致路面早期裂缝、沉陷、翻浆等病害。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在路面结构长期荷载作用下使路基具有足够稳定性。路基施工的土石工程量较大,与排水、路面等工程相互交错、关连。并受地质、地貌、气象、地方条件的影响,在施工组织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质量不良。要做到路基的坚固而稳定,细心施工,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工程。这对节省投资,提高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效仪,《路基路面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2] 茅梅芬,《路基路面工程检测技术》,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3] 邹应,《路基路面施工百问》,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编写组编,《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