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224000
摘要:网络环境对技师学院的德育工作带来深远影响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从队伍建设、模式创新、强化监管、技术应用等诸方面的结合上探索技师学院德育工作的新路子。
关键词:互联网;技师学院德育;思路
一、网络环境对技师学院德育工作的影响
当今时代,互联网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媒工具,互联网已经成为高职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拓宽了技师学院德育的渠道和手段,对学校育人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也给技师学院的德育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是境外敌对势力不断变换花样企图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 他们在互联网上经常散布其反动的政治观点,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企图干涉我国内政,制造动乱。二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后盾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散布反映其政治经济利益的人生观、价值观,致使那些鉴别力不强的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产生混乱。三是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由于交互技术的作用,大众不仅能接收信息,而且能及时进行反馈,因而可能形成具有负面效应的双向、互动的传播。计算机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它既有新闻消息、学术动态、娱乐广告、经济信息,也有黄色淫秽、种族歧视、宗教仇恨、法西斯主义等信息,而有害信息将给学生思想造成严重侵蚀。如信息网络使得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行为。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以及沟通的便捷性给德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1、网络给青少年思想观念系统以积极的影响。并使之发生重大变化
(1)多元化观念。网络多元的文化、观念及生活方式,不仅拓宽了青少年的视野,更能打破他们封闭、局限的观念,有利于他们多元化观念的形成。使其理解信息变得多角度,更加主动。
(2)全球意识。网络突破了民族文化特征的局限。赋予人们的思维以更大的国际性和包容性。因此,网络有助于青少年全球意识的形成,对他们的成长及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3)效率观念。因特网的显著特点是运行的快捷、同步和使用的简便。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作为连接未来信息社会的纽带,它将世界各国和地区联为一体,形成一种崭新的信息和通信网络系统。以更快的速度传送和处理日益增加的数据、信息和知识。这将有利于青少年效率观念和行为的培养。
2、德育手段和途径变化的机避
(1)德育手段的发展。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参加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或学校的讨论和交流,可以参与各国的教育活动,可以共同设计教育方案。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在教育领域的运用,给德育的手段、方式、条件、效果等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拓展。多媒体技术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其德育知识的感知、德育情感的体验等都是传统的德育手段无法比拟的。
3、学生能动性变化的机遇
现代教育正朝着平等、互动方向发展,自我教育更需要一种平等、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网络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网络是一种特殊的媒介,学生既可以输入信息,也可以从中选择有用信息,实现个体间的信息传递。互联网上的信息与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由性和参与性,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德育主体。
4、交互性、个性化的网络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
(1)有利于个性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网络空间为人类的个性张扬创造了契机,也实现了现实中不存在的真正的平等。网络处处以人为本,更直接有效地满足了人类“自我实现”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网络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
(2)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网络文化导致人类文化的大互补现象,它能使人们在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火花;网络文化的共享性特征显示了文化的自身价值,激发了学生创新知识和探索未知的意识;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摆脱了对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更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
(3)便于学生协同学习。协同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学习。利用网络构成的协同学习环境,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实现指定内容的有效学习。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协作,培养自己的协同工作能力以及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网络给学校德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网络同样也给青少年和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1、对文化渗透的抵御能力的挑战
(1)网络文化传播比传统媒介更频繁、更直接、更广泛。人们可以从网上得到各种各样的第一手信息,全面地了解对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从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吸收到营养。但也难免异域的文化由于网络的优势而受无形文化侵略和渗透,最终动摇其文化根基。
(2)因特网是信息的海洋,同时也是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生存和传播的土壤。因特网呈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不同的思想、观念、文化在这里交汇。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前期或者青春期,对黄色诱惑的抵抗力较弱,一旦堕入“黄海”,后果不堪设想。
2、对道德价值导向能力的挑战
(1)道德情感的冷漠。“虚拟社会”消除了人类跨地域沟通的障碍,拓展了人类的交往空间。但是,人与人的社会交往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高度发展也在微弱地淡化。在家办公、网上学校、电子商场、电子银行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机会大为减少。有的人终日与个人终端打交道进行网上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接触的机会,这极有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人与人道德情感的冷漠,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冷漠及其它心理健康问题。
(2)不道德行为屡屡发生。网络社会中,人们可以不用承担义务和责任,可以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信息的安全与高技术犯罪问题也日益突出。诸如:未经许可菲法侵入计算机设施;通过网络散布病毒、窃取他人银行存款;进行贸易诈骗;故意扰乱网络正常秩序;散布垃圾信息污染网络;传播黄色暴力信息;破坏他人信息管理系统;盗用他人口令;偷看他人信件;侵犯他人隐私等。
(3)网络不断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网络社会”的游戏规则正在动摇传统社会的道德基础和行为准则。西方的伦理道德及其教育思想也通过因特网大肆进攻我们的民族传统道德,影响到了我们的精神领域,尤其是拜金主义以及冷漠、冷酷的人际关系等也在侵蚀我们的年轻一代。
3、对舆论导向控制能力的挑战
由于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传统大众媒体在传播文化时会根据需要对国内外信息进行裁剪和取舍,而影响了民众对事实或对文化的全面了解。因特网突破了任何个人或政府对媒体的控制,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国家部不可能左右它、操纵它或控制它。它不仅扩大了普通民众获取信息的自主权,也增强了普通民众对信息的发布权。网络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人际关系显得更加复杂,而舆论导向的控制就更为困难。
三、面对机遇与挑战应采取的对策
1、更新德育观念,改变传统德育职能
处在网络文化扑面而来的社会,学校德育工作要与时代的发展同步,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丰满个性的高素质的人才。要帮助学生领会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复杂性,获得较全面系统的知识和能力,学会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针对网络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道德,使他们以自觉的态度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真正做到在网络文化面前空间有了极大的拓展,互联网的隐蔽性使得学生的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度,显著增强,为学生放弃道德责任提供了可能,因而出现了少数学生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盗窃金钱,获取情报,传播不健康信息,搞恶作剧等不道德现象。四是网络时代的特点使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信息成为全球共享的资源,传媒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变化。若不注意引导,容易导致一些学生染上“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或成为“数字化人”。教师应当有坚持探索,不随大流的独立人格,标新立异,破除框框的批判精神,不拘泥陈见富于变通的灵活态度,博采众长,吸纳百川的广阔襟怀。没有创新型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2、强化人文精神,由经师向人师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作用,就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教师担当着“经师”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要求,特别是在网络社会,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和信息相当多,许多教师不知道的事,学生早就知道了,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育的许多功能,手段都被先进的技术,设备,仪器所代替,但只有教师的人格和“人师”精神还存在。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通过教学和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培植学生的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要注意人文精神的养育,要关注人的命运,尊严与价值。对学生要多一份感情,多一份亲切,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关怀,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创造的引路人。
3、强化民主精神,由管理者向合作者转变网络的核心是自由,开放性。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人人都是平等的,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民主精神,要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的人格来对待,要建立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网络德育的实施过程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讲台这个"神坛"上走下来,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双向沟通,真诚合作,民主互动,平等受益,共同成长。这样教师才能实现由管理者向合作者的转变,学生才能享受到思考与实践,探索与创新等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4、强化“慎独”精神,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道德规范,这种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期待规范,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他律”行为, 是由国家、社会、学校等以“约束”的方式来完成的,“慎独”是中国古代儒家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所谓“慎独”就是谨慎自己在独居独处时的言行,并在独居独处之际能保持道德操守,独善其身,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网民的真实身份,地位,职业将隐去,而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我们要作到“身上为范”,要作到自尊, 自爱,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和腐朽文化的侵蚀。要不断地反省和反思。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网络、享受网络,这样教师才能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才能由自发到自觉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马培.网络时代对大学德育的挑战与回应[J] .中国高等教育,2019.28:128-136.
[2]章瑜. 努力探索网络德育的有效途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20.(B). 21:211-219.
[3]张小如. 信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负面影响与教育干预[J]. 中国教育学刊,2018.27:1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