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 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润腔”是一种为了获得“韵味及特殊表现力”而对唱腔进行润饰、美化的技巧和现象;许讲真先生指出,“润腔”是对曲调进行再创造的手段——歌唱者按照一定规律将润饰因素融入曲调而形成“色彩音调”及“特色乐汇”并使之有机地渗入全曲的旋律,从而增强歌曲的风格表现与表情功能,使之获得更为丰富的色彩与韵味。综上所述,“润腔”作为演唱中二度创作的艺术手段,其目的就在于对乐曲旋律进行装饰、美化从而使其获得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格、韵味和表现力。至于“润腔”这一概念的外延,则包含力度性润腔、旋律性润腔、音色性润腔、节奏性润腔等多种手法体系。若再加以细分,则有倚音、颤音、波音、滑音、顿音、擞音、连音和断腔等众多表现形式。
关键词: 声乐 演唱 润腔
一声乐演唱中润腔的艺术特色
音腔是由静感音响与动感音响共同构成的。静感音响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类音乐要素保持相对静止状态的音响效果,如音高不变且保持同音,便可以给人以静态之感。动感音响是指声音要素频繁变化所产生的音响效果。二者有机结合构成腔。在了解腔的概念后,反观声乐演唱中常用的润腔技法,如音高式的润腔,即以连续变化的音演唱拖长的字腔,在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为拖腔,在美声唱法中也较为常见,可以刻画出情感微妙的变化,有助于塑造音乐艺术形象;再如节奏式的润腔,即在速度变化下唱出的字腔,先慢速演唱,后速度加快,可以展现出情绪的愈加激烈,推动情节发展;此外还包括音色型的润腔、力度型的润腔,均以某一声音要素的改变对旋律片段进行装饰、润美,以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增强声乐表演的艺术感染力,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并带给受众别样的听觉审美体验。
在声乐演唱中,润腔技法的运用十分重要,要结合声乐作品的风格、艺术特色和创作者的意图,在演唱时调动自身的听觉感官与音乐想象,规律性地改变音高、音量、速度、力度及音色,以此达到寓情于声、声情交融、以情感人、象外生境的声乐演唱艺术效果。
二、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润腔美
(一)润腔旋律的造型美
民族声乐中的润腔美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旋律造型美。在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当中,润腔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实际作用。民族声乐旋律形成的基本要素包括了声、韵、调和句逗,其中声和韵的组合变化就是最基本的润腔单位,对于民族声乐的音乐形态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例如在陕北传统民歌《兰花花》中,其采用了分节歌的形式,每节中有八段歌词,词曲的结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情感的变化,对人物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实现了突出体现,使得形象的塑造更加生动鲜活。
(二)润腔的抒情达意美
润腔技巧的合理运用能够对民族声乐的风格实现较好的呈现,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情感的抒发,因此民族声乐润腔美的另一表现就是抒情达义美。受到民族声乐发声方法独特性的影响,使润腔的使用手段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对语言腔格实现了模仿和延伸,进一步挖掘了唱词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从而对思想情感实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例如,在对《十五的月亮》进行演唱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战士的真挚情感,往往需要运用润腔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
(三)润腔词曲的和谐美
民族声乐的润腔美好体现在词和曲之间的和谐上面,这同时也是润腔的基本要求。我国民族声乐的建立基础是汉语语言,对于汉语语言来说,其是由单音节词所构成,且每一个音节中又是由声母和韵母等要素所构成,使得每个汉字的音节都具有着不同的声调。然而,在对民族声乐进行演唱的时候,词曲的结合是无法实现完全的统一的,当二者出现矛盾的时候,为了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调节和平衡,就需要运用润腔技巧。例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歌曲的第一句“白云下面马儿跑”当中的“跑”是上声字,为了保证声调的正确性,在对其进行演唱的时候要采用倚音的润腔技巧。
三、声乐演唱中节奏性润腔分析
对于合唱来说,这是多声性的一种唱法,我国传统音乐当中有很多音乐,比较好的一个例子就是多声部民歌。站在声乐演唱角度来分析,中国和西方国家所理解的“多声性”存在差异。西方国家所说的“多声性”指的是发展历程的丰富性,并且有比较好的创作技法,在各个阶段所展现的创作特点也是存在差异的;我国的“多声性”是指原生的,没有任何技术融入的一种自然流露,我国所形成的多声部民歌并没有得到声乐专业人士的重视。中国的多声性民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西方国家的音乐则受到教堂的繁衍,西方国家不管是演唱还是审美的特点都非常鲜明。我国多声性的音乐未得到重视,也就没有在更多演唱技巧方面提出要求,也没有鲜明的特征,缺乏系统化创作的手段。
(一)规律性的节奏润腔分析
节奏性的润腔主要是指运用具备伴奏性质的一些合唱声部,在有些时候几个声部一起对同一个节奏型进行作用,有些时候则需要声部间形成规定的节奏型。无论是哪种,节奏性的润腔都具有比较规整的节奏,按照该规律进行律动,并对作品本身的情感进行很好的展现。需要重视的是,这一条件下对节奏性的润腔声部和主旋律声部的运用使音响色彩更加地多彩,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对主旋律进行衬托。
不只有领唱的声部,同时合唱声部是节奏性伴唱的声部,共同对主旋律的气氛进行衬托。该类型的规律性节奏型的重复必须对逻辑感进行表现,同时,合唱声部将两小节作为逻辑,将重音放在第二小节的“匡”字上。要重视该字在演唱力上的不断加强,之后,两个“扯”字的演唱力度要逐渐递减,主旋律中的韵味也是在合唱声部的节奏性韵味衬托基础上展现了乐段本身的魅力。
(二)模仿性的节奏润腔分析
由于多声部具有比较独特的特性,合唱作品的过程中能够在纵向上展现力度改变。不同声部通过不同的力度进行配合,共同对一种与作品风格相符的意境进行创造。
,这一例子当中,领唱声部和女高音声部与女低音声部的旋律都是逐渐出现的,同时,每个声部的进入力度也是呈现渐弱趋势的,如此一来,润腔的出现其实就是对回声式演唱效果的展现,尤其是在第四与第五小节当中,女高与女低音的声部的衬字“啰”依次对“回声式”效果进行增加。随着力度渐弱和声部的编排都是对音响色彩的展现。在男声声部中的衬词“啰”字在渐弱润色中必须重视和声稳定性,进行背景音声部衬托。对于横向演唱来说,必须重视“太阳出来”的节奏,更加地紧,当唱出“啰”字之后必须出现“松”的感觉,还要在这一感觉上逐渐降低。即使一样的民歌,作曲家不同所产生的音响色彩也是不同的。但是在该民歌上,还有很多作曲家都选择了引子段落,效果都是非常好的。
四、声乐演唱中倚音润腔分析
就倚音而言,其并没有在音乐旋律当中形成比较稳定的作用,有的倚音是以单倚音,而有的则是双倚音。一些倚音是在主音之前出现的称之为前倚音,而之后出现的称之为后倚音,按照作曲家自身的创作意图合理地安排。然而在很多民族声乐的创作当中,运用比较少的就是长倚音,主要通过短倚音的运用对润腔效果进行提升。特别是在旋律比较缓慢及民族风格较为强烈的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中,需要通过短小急速的倚音的融入对唱腔进行修饰和完善。可以看出,该类型的细小处理,能够让民族风格逐渐鲜明,并且使演唱特色更为显著,形成多样化的唱腔风格,使歌唱的音乐旋律的流动性更强,并且对作品的风格特征进行更进一步的体现。除此之外,倚音的运用还能够对乐句间存在的情绪变化问题进行处理,起到衔接过渡的作用,让作品的情绪表达更加顺畅。例如在维吾尔族的民歌当中,就通过倚音的装饰使其旋律的生动性和活泼性更加明显,并且融入了该少数民族的风格特征,让大众在欣赏之后可以很快地识别并记忆该民歌种类。
结束语
总体而言,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润腔艺术是数代声乐艺术家的集体智慧,不仅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展现了传统的审美特色。旋律性润腔不仅使民族声乐演唱更加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而且也对声乐作品意境起到了润色和加工的积极作用。显然,每一种润腔的存在都是有自身意义和价值的,在民族声乐演唱实践中担负不同的职责,起到不同的效果。因而,在本文的研究中,着重对旋律性润腔进行分类和总结,能够清晰的对不同润腔类型展开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在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把握旋律性润腔的特色,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在风格多样的民族声乐作品中进行完美的演艺和诠释。
参考文献
[1]黄华桥.民族声乐男声的几种演唱模式[J].黄河之声, 2019(2):29.
[2]高美英.论民族声乐演唱当中的共鸣技巧[J].北方音乐,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