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 264000
摘要:交际的完整过程是由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共同实现的,了解非语言交际对于有效地沟通和交流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从定义、功能、表现形式以及文化差异四个方面来探讨非语言交际,希望以此来提高人们对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的认识,促进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
提到人际交往,大家首先会想是语言交际,往往会忽略掉交际中的另一重要成份──非语言交际。事实上,交际的完整过程是由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共同实现的。
一、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又称为无声语言交际。顾名思义,即为一种体现非语言行为的过程。在特定的场合或语境中或独自出现,或与语言行为同时发生,以表达交际者自身的思想或理会他人的意图(Malandro& Barker,1989)。笔者认为,非语言交际是指交际者运用身体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表达特定语意的过程。
语言交际以传达思想内容为主,而非语言交际实为体现交际的方式,从而表明交际双方关系的实质,例如,交际双方的个性、情感、态度、文化特征与社会地位等。如果说语言交际的内容会因语境的变化而变得模棱两可的话,那么非语言交际则能准确地表现交际者的心理活动。
二、非言语交流的主要功能
1) 补充语言信息功能
所谓“补充”,是指非语言行为本身无法单独传递所想要表达的信息,而是通过非语言行为本身,例如手势、身势等暗示与补充,去增强、阐明语言信息。
2)替代语言信息功能
当语言交流受到周围的环境阻碍时,语言信息的传递只能用非语言信息代替,从而暗示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其效果亦是“此地无声胜有声”。
3)强调语言信息的功能
美国语言学家洛雷塔·A·马兰德罗认为,非语言行为的强调功能主要是强调口语信息中的特别之处。例如,课堂上,老师在讲解要点前后会停顿一下,这个停顿的目的就是要强调或突出其提出的观点的重要性,增强讲解的效果,引起学生们的重视。
三、非语言交际的表现形式
1)身势语言,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非语言交际的方式之一,它研究的是交际时,交际者身体各部分动作的形态所表示的含义。身势语言是非语言交际研究的重点,它包括了很多的非语言行为,诸如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头示、体姿、体触等。
非语言交际的具体行为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即某些非语言行为并非不同文化所共有的。例如,握手表示友好,微笑意味着和善等。但另有一些非语言行为却是个别民族所特有的,比如,在大多数国家,点头表示“赞同”,摇头则意为“不赞同”;而在爱斯基摩人中,情形则完全相反(Farb,1974;Hayesetal,1987)。
在身势语言中,手势可以说是是其核心(Brosnahan,1983)。手部动作可传达的意思细腻且生动、灵活而自如、清晰又明确。但使用手势语时要注意语境的变化,例如:举手挥舞既可以表示欢快(如打胜仗、登山成功、比赛得分),又可用于引起他人注意(如遇到险情时请求援救等),也可向远处示意(如向他人告别等)。手势语言使用的对象不同,表意也有随之不同。如,用食指轻敲自己的脑袋时,所传达的含义一般理解为因一时想不起某件事而在积极思索,但轻敲他人的脑袋却被理解为要求他人开动脑筋,具一定有责备的含义。同样,不同的民族运用手势语言所表达意思同样有所差异。中国人通常是用手掌轻拍胸口示意本人,而英美人则常用食指或拇指指着自己的脸部。
2)副语言,或称伴随语言,指一些超出语言特征的附加现象,包括声调、音量、停顿和犹豫等。比如,在交际时,交际者如果是声音大、速度快,则可能是其热情满怀,亦或是怒发冲冠;反之,则可能是平静安详、沉着冷静的。另外,在交际时,人们习惯使用停顿,使所说的话能够引起足够的注意,加重语意的分量。而语言停顿时发出的一系列中性语音,如,er…er(呃…呃)或well,mhm(唔,唔)等则形成了犹豫,其作用是为上下两句话语间的空档充当填空语,使话语连贯,避免沉闷,同时也给说话者提供了思维时间。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地使用副语言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我想法,且有利于强化表达的效果。
3)体距,这个术语是由Hall(1969) 提出的,指人们在交际时由其所保持的身体的距离而体现出的特定的含义。交际者之间的体距,表明了交际者双方的态度以及关系的疏密。体距因交际者性别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双方的文化特征所决定的。在涉及人们体距交际(proxemic communication) 的四个因素(性别、年龄、关系、文化)中,文化因素和关系因素是相对重要的。例如:拉美人、意大利人在交谈时体距较近,体触意向强, 而德国人体触意向较弱,他们习惯保持适当的体距进行交际(Watson&Graves,1966;Manlandro & Barker,1989)。交际双方的体距也说明了两者
之间的特定的关系,比如,一对热恋中的情人的关系必然十分亲密,他们的体距通常为0-1.5英尺;关系一般的朋友则较随意,他们的体距为1.2-4英尺;而服务员与顾客的关系是商业性的,他们的体距为4-10英尺;在讲演、集会、报告会等场合的人们,他们之间关系是公开的,体距一般为10英尺至视觉和听觉有效的距离(Willis,1966)。
实际上,非语言交际行为还应包括交际者的肤色、身高、体形、衣饰、发型等因素。所有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传递给交际的另一方一种特定的语义,使他们能够给予准确的理解、恰当的判断和有效的合作,最终达到交际活动的目的。
四、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并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大多数的冲突通常源自于文化冲突,而造成这些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差异性。世界各族人民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不同,究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因素、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
1) 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不同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例如,在中国,当我们与人交流时,出于礼貌原则以及“面子”因素,往往不会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一种委婉的方式来传达,这就是受到了中国的螺旋式思维方式的影响。比如,在公众场合,当有人的发言不太恰当时,周围人常常会通过“咳嗽”或“使眼色”等方式来提醒他,而不会直接指出他的问题;西方人则受到直线型思维方式的影响,在说话办事时,往往更加直截了当,以求以更高效的方式来完成沟通。在他们的文化中,拐弯抹角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此外,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更加突出,在与人交际时更注重以较为感性和诗意的方式表达;而在倡导逻辑思维的西方,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更注重事物及表达的逻辑性。
2) 价值取向:在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发展中,儒家文化几乎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直至今日,儒家思想仍然对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中国人不易于争强好胜,突出自己。尤其是从一些广为流传的谚语中,如,“吃亏是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也能看出,这就是受到儒家文化中“中庸之道”的印象,因此中国人更注重奉献自己来维护集体的利益;然而在西方,人们更加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提倡自立自强,发展自我,维护个人利益,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西方国家的人们通常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跨文化的交际也会越来越密切,我们应更多的关注非语言交际行为。只有正确对待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交际冲突,促进有效地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